劍在匣中生鏽,人在江湖放逐。
01.英雄老了
南方的冬天,無比濕冷。
兩個年近半百的准老年人,內心卻都燒着一團火。
溫酒,舉杯,對飲。
大醉之時,天已黑。朦朧中盯着案上塵封的寶劍,兩人聊起往事,軍營中大口吃牛肉、大口喝酒,號角響起,沙場點兵。
如此激揚慷慨的場景,整個國家已經多年未見到了。
醉了,戰馬飛奔,弓箭離弦,一場惡戰,打響了。
你一句,我一句。到激動處,連拍大腿叫絕。
冷風吹醒醉酒人。彼此頭上白髮清晰可見,才知道,一切不過是酒精在起作用。
這一幕,發生在南宋淳熙十五年(1188年)的冬天。
49歲的辛棄疾,和46歲的陳亮(字同甫),時隔十年後再見面。兩個帝國的邊緣人,聚在一起,卻都在操心國家怎麼收復中原失地。
此前一年,南宋投降派總代表、太上皇趙構死了。
一直痛罵投降派、主張對金國強硬的布衣狂儒陳亮,認為抗金事業將迎來好時機。於是早早就張羅着去面見賦閒在江西上饒鄉下的另一名主戰派代表人物——辛棄疾。
辛棄疾居住的地方,要經過一條河。
據說,因為水太冷,陳亮騎的馬不敢過河,他催了三次,馬兒仍不下水。陳亮直接跳下馬,拔刀,手起刀落,把馬頭砍了下來。
辛棄疾正在樓上等待陳亮,遠遠望見這一幕。這位曾經出入金兵大營如入無人之地的硬漢,竟然也被陳亮的豪氣鎮住了,直呼:「此乃大丈夫也!」
陳亮和辛棄疾本來還邀請了朱熹。但朱熹此時對北伐抗金,態度已經相當消極,說他一個年近六十的閒漢,只想留在山裏咬菜根。
放眼整個國家,主戰派就沒幾人。
辛棄疾和陳亮,愈加惺惺相惜。
兩人同吃同睡,同游鵝湖,一起探討抗金大業。借着酒興,時而熱血澎湃,時而清醒並痛苦着。
陳亮一共住了十天,然後分別,騎馬離去。
陳亮離去後,辛棄疾悵然若失。實在捨不得,自己又策馬去追趕陳亮。因為天寒地凍,最終沒追上,心中留下了無盡的遺憾。
回去後,兩人唱和往來,把友情和激情,都寫到了詞裏。
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髮生。
——辛棄疾《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
現實太殘酷,一句「可憐白髮生」,讓功名事業都成了迫不及待的想像。
英雄老矣。
▲濟南辛稼軒紀念祠內辛棄疾畫像。圖源/圖蟲創意
02.出道即巔峰
英雄老矣。
辛棄疾一生最輝煌的事跡,在23歲時已經完成了。
不是因為成名早,此生,他就可以躺在功勞簿上炫耀。而是因為,餘生,他始終得不到走上抗金前線的機會。
惆悵,鬱悶,錐心之痛。
他只能一次次回想年輕時候的壯舉。
辛棄疾出生那年,1140年,宋金激戰正酣。但南宋名將岳飛接連收到朝廷班師回朝的詔令,只能忍痛放棄北伐收復的河南諸地,一路南撤。
辛棄疾生在金人佔領的山東,但自幼時起,祖父辛贊就一直跟他強調:故鄉現在是淪陷區,南宋才是我們的祖國。
靖康之變發生時,辛贊因為家累未能脫身南奔,被迫接受金朝的偽職,為此心中常常自責,始終在尋求機會為故國出力。
辛贊因此把畢生夙願,都寄托在孫子身上。
辛棄疾兩歲時,岳飛被冤殺。沒有人會想到,他日後極有可能成為岳飛式的戰場英雄,可惜最終被政治蹉跎了歲月。
辛棄疾從小文武兼習,不僅誦讀經典,還熟讀兵書。
他的成長環境和訓練,決定了他長大後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文人,而是健碩有力、目光犀利的壯士。
據辛棄疾後來回憶,在金國,漢人就是二等公民:
民有不平,訟之於官,則胡人勝,而華民則飲氣以茹屈;田疇相鄰,胡人則強而奪之;孳畜相雜,胡人則盜而有之。
想要公平?沒有。橫徵暴斂,倒是年年有,天天有。
抗金起義,風起雲湧。
22歲時,辛棄疾已經在山東拉起了一支2000人的抗金隊伍。隨後,率眾投奔濟南義軍規模最大的領袖耿京。
耿京對辛棄疾很是青睞,直接任命為掌書記。
當時,一個叫義端的僧人,也拉起了千餘人的隊伍抗金。辛棄疾力勸義端投靠了耿京。
沒想到,義端是個投機分子,沒多久就竊取了辛棄疾掌管的軍印潛逃。
根據《宋史》記載,耿京知道後,大怒,威脅要殺辛棄疾。辛棄疾卻不慌,當場立下軍令狀,說給我三天時間,抓不到義端,再來受死不遲。
辛棄疾斷定義端是想叛逃到金兵軍營,以機密和軍印邀賞。於是一路順着金營方向緊追,果然追上了義端。
義端十分詫異,只得求饒說,我知道你前世是青兕(犀牛),力大能殺人,希望你別殺我。
辛棄疾二話不說,手起刀落,斬下義端的首級,拿回了軍印。
隨着金世宗上位,對義軍採取「在山者為盜賊,下山者為良民」的攻心瓦解策略,各地抗金義軍人心渙散,紛紛解甲歸田。
辛棄疾隨即向耿京獻策,與其坐以待斃,不如率部投奔南宋。
耿京欣然接受,遂委派辛棄疾等11人作為代表,到南宋與朝廷接洽。
辛棄疾等人到了建康(今南京),受到宋高宗趙構的接見,並接受了朝廷的任命。當他們往回趕路,想把好消息帶給耿京時,半路卻傳來了噩耗:
他們的主帥耿京,被裨將張安國殺害了!
張安國害主求榮,投降了金人。
23歲的辛棄疾驚聞事變,迅速制定應對措施。史載,他與眾人說,我受主帥耿京之託歸附南宋朝廷,誰知發生事變,這下如何復命?於是,約統制王世隆及忠義人馬全福等「徑趨金營」,去捉拿張安國。
如今,辛棄疾的成名壯舉,僅剩下零星的歷史記載,我們很難還原當時的具體部署。
僅知道,辛棄疾等人以50人的規模,潛入有五萬之眾的金兵大營。當時張安國正與金兵將領暢飲,辛棄突然出現在酒席前,將張安國綁起來,像拎着一隻兔子,拎上馬背,然後飛奔出營。同行的騎兵,在外接應,一同絕塵而去。
辛棄疾束馬銜枚,晝夜不停,直到渡過淮河,把張安國送至建康,交給南宋朝廷正法。
這次有膽有謀的壯舉,讓23歲的辛棄疾一夜天下知。他的好友洪邁形容說:
壯聲英概,懦士為之興起,聖天子一見三嘆息。
意思是,天下的懦夫都躍躍欲試,想學辛棄疾的英雄行徑,連皇帝見了辛棄疾本人,都讚賞不已。
但誰知道呢,人的命運悲喜相依,英雄更是順逆境難料。
▲杭州岳王廟,可惜辛棄疾沒機會成為岳飛。
03.被歷史進程裹挾
英雄的命運,總是被歷史的進程裹挾。
岳飛死於宋金和議,辛棄疾同樣埋沒於宋金和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