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國際新聞 > 正文

一場無懈可擊的算法暗殺!以色列如何幹掉伊朗核計劃之父

2020年11月27日,伊朗核計劃之父、首席核科學家Mohsen Fakhrizadeh在與太太通往鄉下度假別墅的高速公路上被以色列情報機構摩薩德暗殺。

如果你還記得2021年8月五角大樓曾公開宣佈,在一次對阿富汗的空襲行動中,他們成功操控無人機「斬首」了一名IS阿富汗分支頭目。那麼,你對下面我們要講的故事,就不會感到太新奇。

2020年11月27日,伊朗核計劃之父、首席核科學家Mohsen Fakhrizadeh在與太太通往鄉下度假別墅的高速公路上被以色列情報機構摩薩德暗殺。 

圖片上為事故地點,右上角為核科學家 Mohsen Fakhrizadeh來自以色列時報

但在當時關於案發現場和這場暗殺執行方式的很多細節,都存在諸多疑點和爭議。

譬如,當時據幾個目擊者稱,現場曾發生過劇烈爆炸,還有多名槍手之間發生了機槍掃射。但事發幾天後,伊朗官方和一些新聞機構卻稱,整個暗殺行動的始作俑者是個「機械人」,整個行動通過遙控進行。

當時「機械人暗殺說」曾招致很多人在Twitter等社交媒體上對安保團隊大加嘲諷,認為他們是在掩蓋自己的真實能力。譬如,紐約時報援引了一位憤怒網友的說法:

「你為什麼不直接說特斯拉製造了尼桑,它自己開車,自己停車,開了槍,然後自己爆炸?」

但就在美國時間昨天(9月18日)下午,紐約時報首次揭開了這起科學家暗殺事件的真相

竟然真的是「機械人殺手」乾的。

在Fakhrizadeh經過的路邊,一把嵌入了人工智能算法與多個攝像頭的遙控槍,被架設在一輛藍色尼桑皮卡里。

圖片:事故現場 

需要注意的是,紐約時報把這款遠程遙控槍稱為「 Computerized machine gun」,也就是「計算機化機槍」。它可以通過衛星被遠程操控,每分鐘可發射600發子彈。

此外,更需要注意的是,這其實是這款AI計算機殺手的首次射擊任務。

等待已久的暗殺

紐約時報着重指出,為了阻止伊朗的核武器開發計劃,多年來,以色列情報機構摩薩德一直在執行高度密集的破壞與暗殺行動,其中目標就包括多名核科學家。

「以色列在早期的暗殺行動中使用了各種各樣的方法。名單上第一位核科學家在2007年中毒。第二起發生在2010年,死因是一枚安裝在摩托車上的遙控引爆炸彈。」紐約時報整理調查了這幾年摩薩德的暗殺動向,發現他們的計劃只在2012~2015年略有中斷。

「從2010年到2012年,在接下來的四起暗殺事件中,每一起都是騎着摩托車的襲擊者在悄悄靠近目標汽車,要麼從車窗向他開槍,要麼在車門上綁上粘性炸彈後加速離開。」

德黑蘭掛起的海報用來代表國家的「民族烈士」,左為Mohsen Fakhrizadeh。 

而首席核科學家Mohsen Fakhrizadeh則從2007年開始,則一直是他們的頭號暗殺對象。

這位伊朗核計劃中的先驅人物,其大部分職業生涯都是頂級國家機密。而媒體對其功績的「公開表彰信」中,有兩點格外引人注意——

一方面,他在無人機技術自主研發中發揮了關鍵作用;另一方面,當國家被禁進口敏感設備與技術時,他找到了獲得一部分設備或技術的辦法。

那麼,人工智能究竟在這裏面發揮了什麼作用?很多細節大大出乎我們的意料。

致命算法

根據紐約時報的詳細描述,從技術層面來看,我們雖然眼睛沒在現場但卻極為震撼:這簡直是一場無懈可擊的編程與工程化實戰。

對於摩薩德來說,他們有一個長期堅持的任務執行原則,那就是「沒有救援(脫身方法),就沒有行動」。因此,讓特工安全脫身也是他們計劃中至關重要的一部分。

但這次,遠程操控的方法,直接讓這一點幾乎可被忽略。

而在現場,最重要的是解決這三個問題——如何把需要的設備在現場佈置完善?如何讓機槍準確瞄準目標?如何讓這套設備最終不被發現?

「機關槍、機械人以及各種零部件加起來有一噸重。而這些設備被儘可能拆解成幾百小撮,通過各種方式、路線和時間,一件一件秘密搬運過來,然後再秘密組裝起來。最後以一輛車的形式停靠在Mohsen Fakhrizadeh必經的高速公路旁。」

紐約時報援引一位情報人員的話指出,他們把FN MAG機槍連接到一個先進的機械人設備,這款系統與西班牙著名國防技術服務商 Escribano研發的陀螺穩定遠程控制武器系統 SENTINEL20(哨兵20)並無太大差別。

類似於這樣一個裝置,圖片來自紐約時報

最後,這個機械人系統以合適的形態被嵌入這輛尼桑皮卡的內部空間裏。卡車上安裝了可以監視各個方向的攝像頭,讓駕駛室內部視角不僅能全面了解目標經過時的細節,還能全面了解周圍環境。

但即便如此,精準打擊也絕對不可能簡單。

首先,計算機遠程操控有個大部分人都知道的毛病——時間延遲,即便是衛星通信也是如此。換言之,等到操控員在屏幕看到目標時,現實中的目標可能已經過去了;

其次,安裝在卡車上的機關槍,每次射擊後都會在後座力作用下猛烈搖晃,從而改變後續子彈的軌跡。

「根據科學預估,攝像機拍攝到目標讓狙擊手看到,再到狙擊手反應到機槍的時間(不包括他的反應時間)大約為1.6秒。」紐約時報指出,這個時間間隔足以錯過最佳瞄準時機。

也許你已經猜到了。沒錯,人工智能就是在這個節點上發揮了關鍵作用——

它被編進控制算法中,用來補償延遲、槍體振動以及車速形成的多元化誤差。

除了這些關鍵節點,紐約時報還提到,另一個實現精準打擊的前提是「確保Mohsen Fakhrizadeh是開車的那個人」,否則只要是任何一個其他人開車,都會出現射擊位置偏差,從而加大風險。

「他們的辦法是在主幹道的一個交叉路口再放一輛看起來廢棄的轎車,這輛車裝有攝像頭,這裏距離任務執行地還有四分之三英里。由於Mohsen Fakhrizadeh的車前往度假地,必須在路口掉頭(因此能清晰拍攝到駕駛座位上的人)。」

在這一切安排就緒後,就發生了當天駕車的Mohsen Fakhrizadeh被機械人發射15槍後,身體多處中彈並倒下的場面。而這輛皮卡最終也「自盡」爆炸,大部分設備被拋向空中後遭到損毀。

最後,讓人十分震驚的是,紐約時報特別指出,這15發子彈幾乎沒有一枚擊中坐在他的旁邊幾英寸開外的妻子。而調查人員判斷這種準確性來源於人臉識別技術。

從現實應用角度,這些操作細節好像並非那麼難以想像。譬如我們熟悉的交通和汽車感知設備——攝像頭;人臉識別對於普通大眾來說幾乎成了家常便飯式的技術;

而利用神經網絡結構為智能傳感器遲滯問題做補償誤差,其實也是自動駕駛等前沿技術領域廣泛關注的議題。

但讓人不容忽視的是,槍械這一幾百年來不斷進化的武器,在被計算機化和技術疊加複雜化之後,顯然也「追隨」着之前多次執行「斬首任務」的戰鬥無人機,加入了常人難以想像的高科技武器庫。

責任編輯: 秦瑞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1/0920/16492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