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報告:中企業海外擴張帶來人權等負面影響不利中國成為負責任大國的願景

資料照片:中國公司聯合發展集團在柬埔寨戈公省波洞沙果地區開發的一個機場建築工地。(2018年5月6日)

一個全球性的非政府組織在周三(8月11日)發表的一份報告中說,隨着中國企業,尤其是能源、建築(包括基礎設施建設)、採礦和金屬行業的海外擴張,民間社會和媒體對與之相關的社會、環境和人權侵犯的報道也不斷增加,特別是在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地區。這份報告認為,這種情況會對中國在海外被視為一個負責任的投資者的願景造成不利影響。

總部位於倫敦的「企業責任資源中心」(The Business& Human Rights Resource Centre)在題為《負責任地『走出去』:中國全球投資的社會、環境和人權影響》的報告中說,自1990代末中國政府啟動「走出去」戰略以促進中國對外投資以來,中國企業的全球化佈局得以迅速擴展。在中共領導人習近平提出「一帶一路」倡議的2013年至2020年期間,該中心記錄了679起與中國海外投資和業務有關的指控,涉及1690項社會、環境和人權議題,其中一半(50%)涉及信息披露或環境影響評估不充分、侵犯土地權利、生計影響、侵犯勞工權利、污染和健康威脅;近四分之一涉及抗議、原住民權益、毆打與暴力、安全/安保問題和衝突地區。

報告說,在治理較弱且中國投資佔主導地位的國家,涉嫌造成負面社會、環境和人權影響的指控數量較多。中國的鄰國緬甸的指控數量最多,達到97起;其次是秘魯,有60起;厄瓜多爾和老撾各有39起;柬埔寨有34起,印尼有25起。中國是這些國家的主要投資者或貿易夥伴。

根據這份報告,從行業來看,金屬與採礦業的侵犯人權指控數量最多,有236起,佔總數的35%。報告指出,對在海外經營的中國企業而言,這是一個高危領域。超過三分之一針對海外中國礦企的指控涉及公司與社區的衝突與對立,以及民生和環境破壞。比如,在拉美和巴布亞新幾內亞經營的中資大型跨國礦業公司與當地社區有着曠日持久的衝突。

中國國有企業參與了巴布亞新幾內亞的黃金、鎳和鈷的生產。

在採礦業之後,建築行業受到的指控數量位居第二,達到了152起,佔總數的22%。化石燃料侵犯人權的指控有118起,佔17%。

這份報告說,中國在海外的可再生能源投資增長勢頭強勁。然而,該行業有87項指控的記錄,佔所有指控的13%,彰顯了該行業相當高的人權風險。其中絕大多數的投訴都與水電項目有關。

報告認為,中國在海外運作的這些企業的透明度和問責不足。它說,儘管中國的政策文件承諾促進企業公開和透明,但當該資源中心邀請中國企業回應對其海外業務提出的負面社會、環境和人權影響的指控時,回應率僅為24%。

該中心說,這些數字「說明了中國公司在世界各地的政策承諾和實踐之間的差距」。

報告建議,中國政府和東道國應把握機遇,進一步改善監管環境,提升在海外經營的中國企業的實踐表現,包括加強透明度和人權盡責管理,建立有效的申訴機制和救濟途徑。

責任編輯: 李華  來源:美國之音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1/0812/16318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