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事 > 萬花筒 > 正文

什麼男女結婚第一夜叫「洞房」?從傳說和詩詞中告訴你

宋人洪邁在《容齋隨筆》裏,提到老話有說人生四大幸事:

久旱逢甘雨,他鄉見故知。

洞房花燭夜,金榜掛名時。

洞房花燭可以和其它三大事相提並論,可見這男女新婚,是多麼頭等重要的事兒。

「洞房」這個詞由來已久,直至現在,居住的房屋形式早就改變了,我們仍舊把結婚第一夜叫做入洞房,婚宴後賓客嬉鬧新人叫做「鬧洞房」。而不會講成入樓房、鬧樓房。那麼,「洞房」這個詞到底是怎麼來的呢?

從傳說中看洞房的由來。

三聖母和洞房

相傳當年秦始皇造了阿房宮後,在全國各地挑選美女送進宮去供他玩樂。

山西有一絕色佳人,在家排行第三,所以喚作三姑娘。三姑娘娉婷窈窕,若清水出芙蓉,因美貌被選入阿房宮。三姑娘性情剛烈,是個很有想法的姑娘,她不願淪為附庸玩物,於是在一個月黑風高夜,從宮牆翻了出來,越過驪山逃往家鄉。

三姑娘路經華山險道時,相遇了書生沈博。沈博亦恨秦始皇焚書坑儒,聽了三姑娘的故事後,心生同情,更為她清醒勇敢的行為所欽佩。兩人結伴同行,相敘良久,各自心生讚嘆,互為好感。

二人相見恨晚,遂於華山的一座山洞裏私定了終身,以天地為盟誓,結為夫妻,姑娘和小伙從此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三姑娘和沈博的故事為人所傳誦後,人們皆為她勇敢追求愛情的精神所打動,在通往華山頂峰的路上修建起一座廟,為三姑娘塑像,稱她為三聖母。

後世唐人根據三姑娘這個民間傳說,潤色創造出以三聖母與書生劉顏昌的愛情故事,進一步為世人所知曉,因為三姑娘在山洞定終身這個傳說,人們就把結婚的新房稱作為洞房。

堯與鹿仙女

上古時期,堯代帝摯為首領,勵精圖治,親自訪歷民間疾苦。

這一日,他行至牧區,忽一陣暗香襲來,有一個美麗女子手持火種飄然而過。堯為其絕世容顏所傾倒,問及牧民知她是鹿仙女。自此堯相思成疾,寢食難安。

於是堯帶着四個大臣遍訪晉南,終於有一天,他看到一頭靈動的梅花鹿從姑射山悠然走來,堯當下就知道,它就是鹿仙女!便立即迎上前去,突一斑斕巨蟒迎面襲來,堯避之不及,危極之下,鹿幻化成仙女,手指對巨蟒一指,那巨蟒便驚恐而逃。

堯年方二十,相貌堂堂、英氣逼從。鹿仙女對堯也是怦然心動,更感念堯尋她的誠心,於是與堯陷入愛河,諦結佳緣。二人在姑射山舉辦婚禮,祥雲環繞、百鳥合鳴。人們但見一簇火光搖曳於洞頂,流光溢彩,此後,世間便將新婚的房子稱之為洞房了。

黃帝定一夫一妻制

黃帝戰勝了蚩尤後,建立了部落聯盟,天下初定。

彼時中原大地的男女關係還是處於男的女的亂追着跑的階段,經常會發生不同部落的人為了搶一個女子或男子大打出手的局面,紛爭不斷。

剛剛安定的團結還需要鞏固,很可能因為「搶婚」而激化矛盾又開始分裂。黃帝想改變這種「不正之風」,又苦於沒有對策。

這一日,黃帝巡視部落,看到有一家人居住在洞穴內,為了防止野獸入侵,他們還在洞穴外用石頭壘起了一圈圍牆,留了一個僅供單人出入的門口。一個想法頓時在他的腦子裏醞釀了開來。

黃帝跟眾臣說,日後將一男一女配成一對,結婚的時候部落的人都來慶賀,舉行禮儀,上拜天地,下拜父母,夫妻交拜。意在宣告眾人這兩人已婚配。

隨後將兩人送進一個洞穴中,由雙方父母送飲水食物,讓小夫妻在洞裏單獨相處一段時間,學會怎麼過日子。

經過婚配的男女,就不能再被騷擾,同時他們也不能再搶別人。倉頡為此特地寫了個法規,慢慢父母們都知道給自己的兒女們挖洞穴壘圍牆,結婚當天送進洞房裏相處,群婚的傳統就逐漸消失了。「洞房」的說法就延用了下來。

從詩句中看「洞房」的演化

葉嘉瑩先生在《珈陵講賦》裏提到庾子山的一段話:「豈必連闕洞房,南陽樊重之第;」庾子山是南北朝時期的文學家,他這句里提到的洞房,跟現在的洞房意思完全不一樣。洞房在這裏有幽深的意思,房室之深邃者就叫做洞房。

同樣的釋意再看漢代司馬相如的《長門賦》,這是陳阿嬌失寵於漢武帝後,重金委託司馬相如所作的一篇騷體賦,極盡幽怨哀婉,表達出一個被拋棄的女性的抑鬱之情。其間有一句「懸明月以自照兮,徂清夜於洞房」,只有天上的明月照耀着我,清冷的夜緊逼幽深的房間。這時的「洞房」,仍作為幽深、深邃的房間來用。

時至唐代,「洞房」這個幽深的房間,被賦予一絲曖昧的色彩,以喻閨中「閒情」。譬如初唐喬知之的《倡女行》中,有句「莫吹羌笛驚鄰里,不用琵琶喧洞房」,這裏的洞房並非新婚夫婦的房間,而是伺弄風月的內室。這時候洞房涵義的轉變是很微妙的,不是所有的詩里都用以這樣調侃。

看岺參的《春夢》裏,洞房就仍然指代房間,「洞房昨夜春風起,故人尚隔湘江水」,昨夜的春風吹進了深邃的寢室,讓人想起已是春天,於是想到了在湘江之濱的伊人。這是作者表達友情的詩作,洞房的意義仍未轉變。

到了唐中期,洞房一詞經歷在「房室」與「內室」的膠着後,其意義進一步糅合,成為一個既正式又表情愛的詞:即男女新婚之夜的婚房。

詩人朱慶餘在《近試上張籍水部》中寫下一句「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是從一個新婚女子的角度來寫的,洞房裏昨夜紅燭徹夜通明,新娘梳妝打扮等待拂曉的時候去拜見公婆。

唐以後,洞房完全就指代新人的婚房了。最出名的詩句就是上文中提及的宋人洪邁的「洞房花燭夜」了。

結語

關於洞房的傳說,遠不止本文提及的三個版本,但是在各種流傳的版本中,萬變不離其宗的都是山洞,不管是三聖母定情的山洞,還是堯與鹿仙女結緣的山洞,抑或是黃帝定下的將新婚夫妻送進山洞,洞房的根本在這個「洞」字上。聯繫遠古人類的穴居生活,洞房由山洞而來的推測還是有些靠譜的。

隨着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從洞穴居住到建造房屋,最早的對於洞房的說法卻沿用了下來。就像我們很多地區的方言,依舊將土豆稱為「洋山芋」一樣。儘管歷史變遷,語言習慣沒有更改。

通過從南北朝到宋朝的詩句,我們看到洞房在語義上的嬗變,文學是詞語的一大推動,很多詞義的改變都緣自於文學的影響。比如我們現今通過網絡語言,創造並改變了不少詞的本義。

一直覺得漢語言有獨特的含蓄的浪漫性,結婚當夜的一切旖旎風月,盡在一句「洞房花燭夜」里了,其韻無窮……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大河智庫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1/0809/16303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