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民意 > 正文

張3豐 :他們應該擁有自己的名字

作者:

7月27日的鄭州值得這個城市的人們永遠記得,源源不斷有人到出事的地鐵站送上鮮花。

那些外地調過來的官員,不懂得河南人的悲歡。如果他們能夠前去鞠一躬,獻上一束花;或者裝作悲傷地流下眼淚,就能得到人們的原諒,但是他們沒有。

在緊急協商下,相關部門也作出了妥協。圍擋沒有繼續包圍鮮花,當地權威媒體河南日報的官方微博,也轉發了人們去獻花的視頻。這是平靜而微妙的「祭祀之戰」,最終維持了某種奇怪的平衡。

頭七過了,哭一聲,擦乾淚,也就過去了。就這樣了。

但是,今天看到媒體整理的、鄭州地鐵官方發佈的遇難者信息,還是覺得有些話要說。

我知道最後面的這個人叫「鄒德強」,他在上海的妻子在到處找他,喊着他名字,他的朋友們一起幫忙尋找,因此,他是鄒德強,而不是「鄒某強」。因為他所在的城市上海牽掛着他,讓他不至於成為無名之輩。

剩下的13個人,生命的休止符,是一個殘缺。

能理解當地官方的做法,可能是來自於一種「進步的」觀念,也就是「保護當事人私隱」,所以沒有公佈他們的名字。我相信他們這樣做,是出於一片好心。

但是,在大眾語境中,隱去名字中一個字的做法,更常見的場景是對案件的報道,「嫌疑人張某」,這既有保護私隱的考慮,也有人格貶低的意圖。可以說,姓名是人「權利」的重要體現,對中國人來說,「行不改名坐不改姓」,也始終是一種正面的追求。

看到一個新聞,「鄭州防汛搶險中犧牲的公職人員名單」,同樣是在暴雨中死去,這些人因為「貢獻」,就擁有了自己的名字。可見,雖說在死亡面前人人平等,而另一些人則更平等。

昨天看到一個流傳很廣的呼籲,要在地鐵站旁邊「立一個碑」,永遠紀念這些在暴雨中犧牲的人們。這個建議不太可能被採納,但是如果真立碑的話,一定需要在徵詢當事人家屬意見的基礎上,一筆一畫刻下他們的名字,而不是是像現在這樣。

家人是否會同意?有一位父親可能部分代表了家人的意見。他扶着自行車,旁邊一個牌子上寫着「妞妞,爸爸還想接你回家」。他是悲傷的,但也不介意向世界展示他的悲傷,或許只有這樣,他才能原諒自己。

認真看了這14個人的名單,5個是傳統意義上的「鄭州市區」人,鄒德強來自上海,剩下的8個,則是來源於河南各市。超過一半的人,都屬於「新鄭州人」,是最近20年城市化吸引的新人口。

他們要通過血與火的洗禮,才能融入這個城市。當地鐵中水位逐漸上升,到胸口,還要往上的時候,他們或許思考了一下自己可能面臨的命運,想一想自己的「故鄉」,想一下頭頂上這個城市,到這個城市來,赴湯蹈火,又是為了什麼呢?

這些人可能也是很多大城市人的寫照。離開家鄉,每天打拼,在陌生的城市重新樹立關於家的觀念。通過隧道,嚮往光明,心中會想着明天也許更好。要在所在的城市紮根,生存,收穫幸福,第一步是什麼呢?

一定是擁有自己的名字。這個名字,應該寫在房產證這樣的財產證明上,寫在戶口薄上,也應該寫在「社會上」,寫在一個城市的靈魂之中。城市是沒有靈魂的,或許因為這些生命它才擁有靈魂。北京721暴雨,或者上海火災,都是因為一個個具體的名字,而讓陌生人之間有了情感的聯結。

雖然絕大多數人都是默默無聞,但每一個名字又都是獨一無二的。就像那位父親,他喊自己的女兒「妞妞」,這可能不是她的名字,很多父母都這樣喊自己的女兒,但是這兩個字,確實又專屬於這個父親,任何人都不能搶奪。

這些人都是普通人,死在了自己嚮往的城市。但是這死並非他們心甘情願,他們掙扎到最後一刻。城市不僅愧對他們,也應該記住他們,就像記住每一個英雄一樣。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中產生活觀察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1/0729/16255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