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研報:中國地方政府債務付息去年增至1.4萬億

近年來,中國地方政府財政付息壓力快速上升,由2015年不到5000億元增長至2020年近1.4萬億元。

中國地方政府債務付息2020年增至1.4萬億人民幣。(圖片來源:美聯社

近年來,中國地方政府財政付息壓力快速上升,由2015年不到5000億元增長至2020年近1.4萬億元。

7月19日,開源證券首席經濟學家趙偉發佈研究報告稱,作為地方政府相對較為剛性的財政支出,債務付息規模快速增長,由2015年不到5000億元增長至2020年近1.4萬億元,占廣義財政支出比重從2015年的2%抬升至2020年近4%,抬升幅度在主要支出項中居前。其中,地方財政付息增長較快,佔全部付息規模的比重由21%抬升至59%,地方政府性基金增長尤為突出、佔比抬升至29%。

趙偉的研報顯示,中東部和西部付息規模居前,西部和東北付息增長較快、相對壓力較大。

2020年,廣義財政付息規模,東部、中部、西部和東北依次為3,181億元、1,615億元、2,282億元和650億元,較2015年分別增長15倍、12倍、11倍和12倍。考慮財政收入,東北和西部付息壓力較大,付息規模與廣義財政收入之比分別為8.4%和6.4%,高於東部的2.9%和中部的4.6%,政府性基金和一般財政付息壓力均居前。其中,黑龍江、新疆、重慶、天津等地政府性基金債務付息占收入比重超10%、付息壓力較為突出。

趙偉表示,財政付息壓力持續上升,緣於國債和地方債快速增長,後者與前期隱性債務置換、近年來新券擴容等有關。2015年以來,國債存量增長1.3倍至20.7萬億元,而地方債存量增長4.3倍至25.4萬億元、是付息壓力快速累積的主要推手。其中,2015年至2017年,地方債置換券發行近11萬億元,推動地方債存量超過國債;2018年以來,專項債新券大幅擴張,同時地方債到期續發,使地方債持續累積。

債務累積的同時,財政收入增長放緩,進一步推升債務付息壓力。近年來,持續累積的債務帶動付息規模年均增長超20%,而廣義財政收入增速逐年回落,從2017年最高的13.5%回落至2020年的0.5%。其中,一般公共財政與政府性基金均有拖累,2017年至2019年收入增速分別回落3.6個百分點和22.8個百分點;疫情影響下,2020年一般公共財政收入下降3.9%、近年來首次落入負增長區間。

趙偉認為,不同地區驅動因素有所不同,東部和東北地區主因存量債務增長,中部和西部地區受財政的拖累同樣較為明顯。東中部地區付息增長,與近期新增債務快速累積有關;西部和東北則與前期債務置換規模較大有關,西部和東北地區置換債務佔比分別達53%和65%;同時,西部地區廣義財政收入增速逐步回落,東北地區收入持續低迷,進一步加大債務平衡難度。

趙偉分析認為,債務付息壓力上升對地方政府可能產生三方面影響:

一、伴隨地方債的持續擴張,債務壓力加快顯性化,存量債務付息壓力不斷累積;但項目質量等問題,導致項目現金流較難覆蓋項目債務性融資,加大地方財政壓力。

二、債務付息等剛性支出增多,進一步降低地方政府負債驅動投資的動能。伴隨地方債務的持續累積、監管加強等,傳統負債驅動增長動能逐步減弱,基建投資增速中樞逐步下移。同時,存量債務不斷累積下,債務付息支出不斷上升,疊加社會保障等其他剛性支出,掣肘財政支出騰挪空間,進一步降低地方政府負債驅動投資的動能。

三、持續累積的債務,不僅使得利息剛性支出大增,還推升地方政府債務率至94%、接近100%警戒線。

責任編輯: 李韻  來源:希望之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1/0720/16214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