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科教 > 正文

為什麼說越聰明的人越「懶」?

  在日常生活中,懶是一個貶義詞,一般和我們認知中的聰明不會掛鈎。對於懶人,我們也總是會排斥,會厭惡,因為在大部分時候懶是一個人無法取得成就的原罪,也是一個人不對自己人生負責任的體現。

  大部分時候,我們認知中的懶就是天天混吃等死,沒有任何貢獻的人,這種懶是外顯的,是可以觀測的,而我們今天所說的「懶」是內隱,這種「懶」可以理解為能量消耗更少。

  那麼問題來了,既然一個人能量消耗比常人的能量消耗更少,不是應該越愚笨的人,越不會消耗能量嗎?聰明的人大多會消耗更多的能量,因為他們需要考慮的事更多。

  然而,事實並非你所想,其實越聰明的人,越「懶」,今天我們就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看似有悖常理的結論是怎麼得來的。

  1.弗羅里達墨西哥灣的一項「認知需要」研究:聰明的大腦更「懶」

  弗羅里達墨西哥灣沿岸的研究人員,在2016年的時候做了一項「認知需要」研究人員,研究挑選了60名大學生,進行對照實驗。

  其中30名是熱愛思考的人,剩下一半是不愛思考者,研究為期一周,要求這60名被試戴上腕動計裝置,以備監控活動量。

  7天的實驗時間結束後,研究人員發現不愛思考者的運動量遠遠高於愛思考者,也就是說一個經常思考問題的人,他們可能比不怎麼思考問題的人更「懶」。

  至於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研究人員在《健康心理學雜誌》上發表的論文中解釋道,那些聰明的人可能是因為太過集中於思考,而忽略了運動與鍛煉。

  那麼那些更聰明的大腦是怎麼樣讓人變懶的?

  物理中有這樣一個定律:能量守恆,能量並不是無窮無盡的,能量的總量會處在一定的範圍之內,在一個地方消耗過多能量,那麼你在其他方面可能會存在能量不足導致的效率低下的結果。

  其實,在我們的大腦每天都在不停地工作,當一個人在思考問題的時候,大腦中的數以百萬計的神經元細胞會不間斷地傳遞各種信息,並和身體中的各個器官發生一定的聯繫,在整個傳遞信息的過程中,神經元細胞需要大量的能量。

  一般來說,它們一天會消耗大約75%的心臟血糖和25%的身體總血糖,一旦身體血液中的葡萄糖含量降低到一定水平以下,大腦的工作效率就會變得極其低下。

  所以,那些聰明的人,運動量低於平均值,也是因為能量有限,思考消耗的能量,讓他們放棄了運動,變成了看起來很懶的人。

 

  關於「懶」與聰明的關係,進化心理學也能給我們一定的解釋,從進化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懶」其實是大腦的自我保護。

  正如前文所說,人體內的能量是有限的,原始時期,危機重重的自然界本就降低了當時的存活率,再加上事物的匱乏,讓很多人不得不儘量保存自己的能量,減緩能量的消耗進度。

  人體內的血糖儲備有限,而愛思考的人會消耗身體中大部分的能量,因此為了提升思考者在自然界的存活率,大腦就會啟動保護機制,來維持自身的清醒,減少能量的消耗。

  因此,潛意識也會不斷暗示我們,思考已經是一項運動,不需要再進行額外的能量消耗,專心致志的思考會讓人無法分心,也同樣會讓人忽略運動。

  演變至今,在大腦自我保護機制的影響下,聰明的人就會越來越「懶」。

  思考問題帶來的能量消耗往往會超出你的想像,因為過度地使用大腦,消耗掉了身體中的大部分能量,而人體內的能量並不是再生資源,由此,大部分腦力勞動者的平均壽命會比體力勞動者的壽命更短。

  不過這裏的懶與聰明的關係,更多的是側重于越聰明的人越「懶」,而不是越懶的人越聰明,懶的人不一定聰明,但是聰明的人往往會比其他人更「懶」。

  進化心理學給出的解釋,也受到了自然選擇的影響,大腦一切的行為以及基因的選擇都是為了讓人能夠以更好的方式來適應生存之道。

  不可置否,人體內的能量是不可再生資源,油盡燈枯並不是危言聳聽,而我們的大腦在進化最初的時候,就明白了這個道理,因此會阻止過多的額外能量的消耗。

  人體內能量的補給總歸是入不敷出的,即便你認為在某些時候你的能量確實有所增加,但是有限生命的機制很大程度上限制能量的總量。

  其實越聰明的人會比普通人越懶,本質上來說也只是為了使自己的能量消耗更加慢一些,毋庸置疑,你的大腦比你更希望你可以活得更久一點,它比你更害怕死亡,害怕消失。

  因此我們劃破皮膚會流血,會疼,因此我們看見未知會害怕,會恐懼,也因此,聰明的人才會變得比普通人更「懶」,這一切都是刻在骨子裏的天性,是生命與基因的選擇。

責任編輯: 夏雨荷  來源:網易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1/0627/16114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