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過一句話說:「人這一輩子,不管活成什麼樣,都不要把責任推給別人,一切喜怒哀樂都是自己造成的。」
生活是一場苦旅,我們都在一邊感受,一邊修行,慢慢磨練自己,完善自己。
人生的三大修行,歸根結底不過是修心、修言、修行。
01.心有所畏
古人有云:「畏則不敢肆而德以成,無畏則從其所欲而及於禍。」
世界上最可怕的,是沒有敬畏心的人。
那些縱容自己,做事毫無顧忌、為所欲為的人,只會讓自己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
近些年,有些人無視景區安全提示,擅闖無人區、失蹤被救援的新聞屢見不鮮。
前段時間,「救援隊斷水,驢友卻燒水泡茶」的新聞引起熱議。
為營救18名迷路、受傷被困的驢友,30多名藍天隊員在斷水斷糧的情況下,於崇山峻岭中艱難搜尋一夜,歷時18小時有餘,將18人安全護送下山。其間,因驢友缺水,藍天隊員將自己的水給了他們,此舉導致救援隊員後半夜斷水。
誰料,下山之後,曾向救援隊員要水的一名驢友竟從包里掏出兩瓶水,開始燒水泡茶,面對救援隊員的疑問,這名驢友表示「做人需要留一手」。
在我看來,這便是一種沒有敬畏心的任性行為。
無視景區安全通告,將自己置於險境,是對自己的生命沒有敬畏之心。只為自己「留一手」,不顧他人安危,是對他人生命沒有敬畏之心。擅闖野山,是對大自然沒有敬畏之心。
這樣任性妄為,做事不負責任,不計後果,最終會害了自己,也害了旁人。
朱熹說過:「君子之心,常懷敬畏。」
心存敬畏的人,做事情小心謹慎,懂得三思而後行。
人生路上,最重要的莫過於修心。心存敬畏,才能萬事從容,更能走得長遠。
02.言有所戒
人們常說:「禍從口出,言多必失。」
有一個遠房親戚,一向心直口快,有什麼就說什麼,然而並不太討家人的喜歡。
今年除夕,親戚朋友們聚在一起吃頓飯,她也來了。
那時我剛入職場,她的女兒已經生兒育女,又是經理,可謂情場職場雙得意。
見面她便問:「小琳,你的工作怎麼樣?工資高不高?」
「一般吧。」我搖了搖頭,禮貌地笑了笑。
她緊接着就說:「你這不行啊,工資不高的話就換個地兒,我女兒像你這麼大的時候,都已經買房買車了,時不時還帶着我和她爸去海邊度假呢。」
見我沒什麼反應,她轉身就對我媽說:「閨女有男朋友沒?我女兒認識朋友不少,可以讓她給留意留意,不過,就是不知道人家看不看得上咱家閨女。」
我媽笑着應了兩句,她又轉身去找其他親戚聊天,但大多是「哪壺不開提哪壺」。
因為她的「尬聊」,讓大家的跨年夜過得異常難熬,只想吃完快點回家。
也許她是出於好心,但過度的關心和詢問,往往會讓別人覺得不自在。
在電影《美麗心靈的永恆陽光》裏有句台詞:「說個不停不一定是交流。」
一個人,說得越多,往往錯得就越多。管不住嘴,不僅容易傷人,而且容易惹禍。
說話要有分寸,做人一定要管住自己的嘴。該說的就說,不該說的最好還是放在心裏。
春秋末期的儒家名師曾子,是一個很有名望和才學的人。
作為儒學的傳承人,他一生都在恪守中庸之道,凡事都主張平和,從來沒有得罪過別人。
他平時做事總是如履薄冰,從不亂說話。即便到了臨死前,他還在擔心自己曾經是不是說了什麼不該說的話。
曾子為人處世的方法,聽起來似乎有些不可思議。
但事實上,正因為他處處小心謹慎,能夠克制自己的言語,他的一生才會平平穩穩,不曾有過什麼坎坷經歷。
《老子》有言:「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真正有修養的人,出言有尺,說話有度。
多考慮別人的感受,便能少一些口不擇言。
把握好說話的尺度,留三分餘地給別人,留幾分空間給自己。
03.行有所止
孟子有云:「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知其可而為之,知其不可而不為。」
看過這樣一則新聞:
北京一小區內,為了方便居民們收取快遞,設立了專門的存放點。
沒想到,此舉竟然引來了小偷。幾個月下來,小區內發生了多起快遞被偷的事件。
為了追回大家的損失,物業報了警。
民警通過調取監控,鎖定了偷盜者,最後成功將他抓捕。
偷盜者是一位38歲的海歸博士。
更令人不可思議的是,這位博士的生活條件並不差。在外企公司擔任高管,年薪高達40萬。
明明不差錢,可是在看到那麼多快遞堆放在一起時,他還是動了偷盜的念頭。
對於盜竊行為,他解釋說自己只是出於「好奇」,覺得刺激。
負責該案的民警表示,「感覺他偷快遞就像是開盲盒」,他認為,男子能夠偷得這麼肆無忌憚,是因為此前盜竊了快遞後,沒有事主報案。
不管是一念之差,還是抱有僥倖心理,男子終究沒能逃脫法律的制裁,毀掉了自己的大好前程。
人活一世,要明白,有些事情,我們應該去做;而有些事情,我們絕對不能去做。
有時候,「可為」與「不可為」之間,差的便是一個人的底線。
一個人,沒了底線,就什麼都敢干;一個社會,沒了底線,就什麼都會發生。
大千世界,難免會有各種各樣的誘惑。
心中有規矩,行為定方圓。
心中有尺的人,能夠用它來約束自己,規範自己的行為。
沒有底線的人,時常控制不住自己,做事沒良心,只顧自己的利益。
人生在世,做人要有原則,儘可能恰如其分;做事要有底線,儘可能恰到好處。
過有底線的生活,做有分寸的事,才是好的修行。
04.
有人說:「人生就是一場永無止境的修行,是不斷完善自我的過程。」
凡是有所成就的人,必定心有敬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
南懷瑾先生曾在書里寫道:「真正的修行不在山上,不在廟裏,而在社會中。我們每個人都在修行中生活,也在生活中修行。」
世間真正的高手,都把人生的每一件事,每一個當下,看成是一種修行。
當你參透了修行的意義,便悟透了人生。
餘生,願你修得一顆敬畏心,不莽撞,不自大;
修得一張好嘴,出言有尺,談吐有致;
修得一身正氣,行不愧於人,止不愧於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