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教育育兒 > 正文

父母在這4件事上越能忍,孩子長大後越有出息

為了孩子能更優秀,父母有多拼?

富人家的父母,願意砸錢砸資源,才藝、知識、體能,各種培訓樣樣不落;

窮人家的父母,節衣縮食多打工,為孩子能享受更好的教育也能拼盡全力。

熱播劇《小捨得》更是借蔣欣之口說出了廣大父母的心聲:為了孩子,我們可以吃苦、受累、受委屈,無論要自己做什麼,我們都願意。

然而,孩子優秀與否關鍵並不在外在的資源,真正對孩子起決定影響的還是父母。

在教育內卷越來越嚴重的今天,可以毫不懷疑地說,優秀的孩子背後,一定站着能「忍」的父母。

01忍住不比較,孩子更樂觀

比較不僅是壓在父母心中的巨石,更是壓在孩子身上的大山。

前不久,熱播劇《陪你一起長大》的「甦醒放棄雞娃」話題上了熱搜。

劇中的甦醒原本與丈夫都是「佛系育兒」,認為孩子的童年就該無憂無慮成長。而孩子也如願成為了熱情開朗、樂觀自信的男孩。

然而隨着一次次家長會,一次次媽媽圈交流,甦醒發現,別人家的孩子要才藝有才藝,要學識有學識,要能力有能力,自己的兒子完全被比到了塵埃里。

從一開始的失落不開心,到後來的焦慮不滿,最後甦醒走上了瘋狂「雞娃」之路。

課程安排得滿滿當當,學習任務一項接着一項,孩子表現不好,甦醒就火上心頭,對孩子一頓猛批,有時恨鐵不成鋼還會動手推攘,嚇得孩子手足無措。

直到兒子不堪重壓、焦慮過度,換上抽動症,甦醒才幡然醒悟放棄「雞娃」,沒有什麼比孩子的健康更重要。

中國青年報的一份調查顯示:67%的受訪者將父母的育兒焦慮歸因於攀比心理

正就如劇里展現的,在不斷的比較中,父母會越來越焦慮,進而會忘掉教育的初心,走向偏執。但父母要求越來越高,就會對孩子越來越嫌棄,而孩子也會在高壓之下,越來越疲憊,越來越絕望。

「比較」的結果最終就是,父母和孩子都喘不過氣來。

為了孩子也好,為了自己也罷,我們放下比較,才能放下不切實際的高期待,才能保持心態平和,才能真正給孩子一個健康而長遠發展的未來。

02忍住不打擊,孩子更自信

曾經有一個媽媽在面對女兒「為什麼非要打擊我」的質問時,這樣回答:

「如果我不打擊你,你可能就會飄!」

很多父母都跟這位媽媽一樣,是豆腐心刀子嘴。

明明驕傲孩子的表現、開心孩子的成就,但在孩子面前,就是不願好言好語肯定,反而會故意惡言相向,否定打擊孩子。

爸爸媽媽們或是希望通過否定打壓,讓孩子不要驕傲自滿,或是希望通過正話反說,激起孩子鬥志,讓孩子更進一步。

當然也有的父母是恨鐵不成鋼,希望通過話語的鞭撻,讓孩子知恥後勇,進而改變向上。

然而「打擊式的教育」實質上是傷害。「打擊」毀掉的不僅是孩子對父母的信任與親密,同時也在毀掉孩子的自信。

李玫瑾教授曾對1000名未成年人做過一項調查,調查表明:經常被父母批評打擊的孩子大多缺乏安全感,並且容易出現性格缺陷問題。

數據顯示在父母的長期打擊下,有25.7%的孩子會「自卑、抑鬱」,22.1%的孩子會「冷酷淡漠」,56.5%的孩子則特別容易「暴躁」。

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說:教育就是點燃火焰。

紀錄片《交換學校:階級劃分》中,來自公立學校的幾位交換生到達名校沃敏斯特中學後,由於各方面的差異,孩子們不免都有些自卑。

幸運的是,私立學校的幾位老師觀察到他們身上積極的一面並積極地予以了肯定,激發出了他們的自信。

在後來「校長一對一談話」中,沃敏斯特的校長更是肯定了他們的優勢,鼓勵他們勇於嘗試和突破自己,一名學生還被告知:「你能做大事。」

校長話語裏的肯定進一步提升了孩子的自信,也給孩子們帶去了希望和方向。

比起老師,孩子們尤其是年幼的孩子更需要的是來自父母的肯定。父母肯定讚賞的話語,就是點燃火焰的火柴,它可以星火燎原,點亮孩子的人生。

03忍住不插手,孩子更獨立

每一個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夠獨立,然而我們又總是不相信孩子有能力獨立。

《超級育兒師》裏有一對父母為孩子「吃飯難、餵飯難」的問題煩惱不已。

然而蘭海老師觀察發現,孩子軒軒在幼兒園裏吃飯根本不需要老師幫忙,還吃得又快又乾淨。

原來,軒軒的爸爸媽媽雖然知道餵飯不對,但是不管是爸爸,還是媽媽,看到軒軒吃飯慢、吃飯少、吃飯不專心,就會忍不住拿過餐具餵孩子吃。

為了孩子能好好吃飯,爸媽還會準備動畫片、玩具等來哄孩子。結果漸漸就養成了孩子在家不好好吃飯的習慣。而幼兒園老師嚴格要求孩子吃飯獨立,孩子只能乖乖完成。

就像軒軒的父母一樣,我們很多時候,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沒有信心也沒有耐心放手孩子去獨立完成本該他自己做的事情。

但是我們一次又一次的幫忙代勞,很容易讓孩子產生依賴的心理。而父母做得越多,孩子得到鍛煉的機會越少,孩子就越難獨立。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指出:培養孩子的獨立性,需要養育者不斷放手,甚至要創造條件,給孩子更多自由的空間和成長的機會。

獨立性,是一個孩子成長為完整健康人格的前提。忍住心疼,忍住擔憂,學會放手,減少插手,孩子才能真正獨立過好自己的人生。

04忍住不催促,孩子更自覺

心理諮詢師凌想做過一個調查:你最不滿意自己的孩子的是什麼?結果很多家長的第一個答案就是磨蹭。

有意思的是,兒童心理研究中心對千名學生展開過一項調查顯示,孩子最反感的父母行為排名第一是父母的催促嘮叨。

磨蹭與催促成了親子關係的大敵,甚至有母子為此還鬧到報警的地步。

南京的一個男生因為前一天晚上睡得太晚,早上起不來。媽媽看着兒子賴床,就一次次催促孩子,結果煩躁的兒子忍不住最終動了手,氣怒交加的媽媽最終報警求助。

新聞視頻里,媽媽生氣委屈,孩子煩躁激動,兩人的情緒都有點難以自控。

匹茲堡大學、加州大學和哈佛大學的一項聯合研究表明,父母越嘮叨,青少年大腦中與負面情緒相關的區域就越活躍,而與情緒控制有關的區域活性則越弱。

也就是說,父母越嘮叨,孩子越容易情緒失控。而仔細回想,父母也會發現,嘮叨時,自己的焦躁憤怒也會暴漲,甚至會出現言行失控傷到孩子的情況。

催促嘮叨是把隱形的刀,哪怕刀再鈍,皮再厚,天天補刀,傷口也會鮮血淋漓。

心理學研究發現,經常被父母催促的孩子,要麼走向「叛逆」,處處與父母對着幹,要麼走向「依賴」,事事要父母提醒安排。

可見,要培養一個主動性高、自律性強、配合性好的孩子,父母就得少些催促,多些等待,讓孩子有機會提高對時間、對自我的管理能力。

孩子的成長,欲速則不達。

尊重發展規律,尊重個性發展,調整心態,放下焦慮,給孩子空間和時間去適應去成長,相信孩子的未來不會差。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超級育兒師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1/0528/15984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