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驚人之語 > 正文

曈小曈:以色列是中東的穩定器 巴勒斯坦的前世今生

作者:
弱小的猶太民族求立國求生存,從一開始以色列就在尋求和平共處,而阿拉伯人從來不想要和平,強大的阿拉伯世界企圖消滅猶太國 如果沒有以色列,巴勒斯坦是一片貧瘠的荒漠、文明的窪地。大概率伊朗橫掃中東,沙特落入拉登之手。很明顯,一個強大的以色列,是整個中東的穩定器。

本文說的巴勒斯坦,是指地名。

一說巴勒斯坦,很多人腦子裏就會浮現了出一群阿拉伯人哭天喊地的圖像,他們總是很憤怒很悲慘。人們不難聯想:「這些阿拉伯穆斯林是巴勒斯坦的原住民,他們被猶太人恃強凌弱從自己的家園趕走了。」

事情真是這樣嗎?

一巴勒斯坦的由來

歷史上有巴勒斯坦人這個概念嗎?

其實並沒有,以前有巴勒斯坦的地名,但沒有特定的巴勒斯坦人。

巴勒斯坦最早的居民是迦南人,公元前1025年,希伯來人在巴勒斯坦建立希伯來王國,希伯來人,便是今天的猶太人。所以,如果談自古以來,那猶太人是巴勒斯坦的原住民。即使二千多年猶太人不斷散居世界各地,巴勒斯坦也一直有猶太群體居住。

巴勒斯坦這個地名,是羅馬人在公元135年強加給猶太人,當時羅馬皇帝哈德良咒詛猶太人,就用以色列仇敵Philistine的名字命名,以削弱猶太人的影響。

Philistia腓力斯,遠古海上民族,那時是Israel以色列的敵人。聖經裏面有個非常著名的故事,在巴勒斯坦的一個山谷,機智、頑強、勇敢的大衛用石頭打敗了腓力斯巨人歌利亞。

希伯來王國先後被亞述、巴比倫、波斯、希臘、羅馬、拜占庭等統治。而巴勒斯坦一直荒蕪人煙,人丁稀少。

1827年,德國旅行家Karl Baedeker推出了全球首本旅行指南,其在業內的地位相當於美食界的米其林餐廳指南。1876年Baedeker出版的一本巴勒斯坦旅遊指南中,估計當時耶路撒冷的總人口大約是6萬人左右——7千穆斯林人、1萬3基督徒和4萬猶太人。

馬克吐溫19世經末來此旅遊,是這樣評論的:「這是一片荒涼,貧瘠和沒有希望的土地。耶路撒冷居民很少,除了貝都因人根據季節的變化在這片土地上遷徙往來之外,就是一些零零散散的小村落。」

在20世紀初英國人到來之前,整個中東一直在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統治下,阿拉伯人只有家族的概念,體現他們身份的,是宗教和語言——伊斯蘭教和阿拉伯語。這個時候,阿拉伯人和猶太人混居在巴勒斯坦。

看下面1912年的地中海世界,那時候的巴勒斯坦地區是土耳其人的管轄地盤。

1920年之前,巴勒斯坦就是一個地名,世界上根本不存在所謂的巴勒斯坦人。不過,隨着國家和民族概念的明晰,劇變已經開始。有越來越多的猶太人返回故土,開始回歸耶路撒冷聖地並重建城市、振興商業。與此同時,阿拉伯人也如巨浪般湧入該地區尋找工作。

二巴勒斯坦的分治

1920年,國際聯盟委託英國管轄巴勒斯坦,這並非是一項輕鬆的事務。

1922年英國將巴勒斯坦託管地劃分為兩部分:東部(現約旦)為阿拉伯人居住地,西部為猶太居民區。猶太人強烈的建國願望,讓巴勒斯坦的管轄者--英國人承受巨大壓力。這個過程中,因為英國人限制猶太人移民,於是猶太激進組織搞了很多恐怖襲擊,很多文章說猶太人是恐怖主義鼻祖正源於此。

歷史之所以複雜,是因為解讀的角度不同,很容易進入似是而非的比爛誤區。如果換個角度,我們可以看到以色列的崛起,是巴勒斯坦地區弱小的猶太民族抵抗大英帝國的統治、努力建立自己國家的過程。

二戰結束時,巴勒斯坦地區約有六十萬猶太居民,九十萬阿拉伯人,兩方衝突越來越激烈,英國人實在不願意再背這個託管責任,於是把問題交給聯合國。

1947年11月聯合國大會通過了分治方案:將巴勒斯坦地區分為兩個國家,猶太人和阿拉伯人分別擁有大約55%和45%的領土,猶太人分到了1.5萬平方公里,和北京差不多大。阿拉伯人分到了1.1萬平方公里。看上去是阿拉伯人吃虧了,其實從土地質量來看,猶太人分到的大多是荒漠戈壁。

猶太人在中東不到1%的區域建國,是經聯合國協商的結果,美蘇一致支持。猶太人同意接受方案,阿拉伯世界拒絕了。缺人缺錢缺武器缺軍隊的猶太人,面對的是誓言要把他們趕進大海的阿拉伯人,甚至是更廣大的伊斯蘭世界。

在英國人剛撤走,以色列宣佈建國的第二天,阿拉伯各國便發動了第一次中東戰爭,準備把以色列趕進大海。當時不到一百萬的猶太人對決周圍一億多的阿拉伯人,以色列以彈丸之地對抗周圍22個穆斯林國家。

三阿拉伯人的進攻

剛開始,阿拉伯人兵分三路,埃及從西奈半島,外約旦從東部,敘利亞從東北部,一齊向猶太人殺過去。

在阿拉伯聯軍潮水般的攻勢下,尚未成編制的以色列民兵節節敗退,處於崩潰邊緣。耶路撒冷舊城猶太人投降,新城中的猶太人也彈盡糧絕,飲水困難。

上圖為第一次中東戰爭過程圖。左圖為聯合國決議的雙方邊界,青灰色區域以色列,土黃色區域歸阿拉伯人。順便說一句,一些網文中的四聯地圖是假的。中圖為阿拉伯聯軍早期的進攻圖,右圖為以色列後期的反攻圖。

關鍵時刻,絕境中的猶太人爭取到了四周的停火,他們發揮了超凡的聰明才智和堅定的拼搏精神,全力移民、全民動員、改編軍隊、補充軍火,實力獲得恢復。

原來就各懷鬼胎的阿拉伯聯軍,在意志頑強、戰術靈活的以色列軍隊面前,漸漸的落下風。其實也不難理解,以色列人是無處可退、絕地求生,而阿拉伯的幾個隊伍各有算盤各自為戰,雖然以色列是他們共同的敵人,但他們原來以為戰爭會很快結束,並沒有想到猶太人這麼頑強善戰。

熟悉歷史的不難理解,中東歷來是強人政治。對於這些阿拉伯國家領導人來說,不是去拼命的,而是打着阿拉伯(伊斯蘭)復興的偉大夢想,去多佔領一些巴勒斯坦的地盤,讓自己位子更穩,出門更牛逼。

結果大家都知道了,歷時15個月的第一次中東戰爭,初生的以色列經受住了殘酷的考驗。阿拉伯人當然不甘心,每當各國內部問題嚴重,巴勒斯坦的衝突總會及時爆發。而猶太人就像打不死的小強,又經過四次中東戰爭,和無數的巴以衝突,以色列越打越強,地皮也越占越多。

在以色列建國的過程中,大約有70多萬阿拉伯穆斯林逃離了以色列,成為今天人們所說的「巴勒斯坦難民」主體,他們大多在約旦、敘利亞、黎巴嫩、埃及等地流離。而廣義的「巴勒斯坦難民」,還包括約旦河西岸、加沙地帶的很多巴勒斯坦阿拉伯人。他們之所以成為難民,一是缺乏自治能力,二是從來不尋求和平。

順便說一下,很多人以為巴勒斯坦人生活很困難,其實這個問題要看參考對象,如果和歐洲國家或海灣富國比,他們日子是不行。但如果參照世界平均水平,那麼巴勒斯坦人的生活水平、教育程度、城市化和工業化程度都處於較高水平。懶一點就賣慘收捐款吃福利,勤快一點就到以色列和海灣國家打工,巴勒斯坦人早就過上了小康日子。

根據聯合國和世界銀行2000年數據,包括難民在內,巴勒斯坦預期壽命平均為74歲,房產權自擁率為86%,平均每戶居住面積為145平方,絕大部分家庭都有彩電、冰箱、洗衣機。更重要的,巴勒斯坦人的貧富差距不大,城鄉生活消費平均差距為1.22倍,居民和難民的生活消費平均差距為1.32倍,20%的最富人和20%的最窮人的食品支出差距為1.48倍。1997年巴勒斯坦自治政府制訂當地的貧困標準:即1對夫婦加4個未成年孩子的6口之家的年消費低於4800美元。這樣的消費標準,已經位於發展中國家的上等水平。

他們天天哭慘,真是夠「悲慘」的。

小結

自古以來,巴勒斯坦就是猶太人的故鄉。二千年來,巴勒斯坦一直有猶太人定居。近代以來,巴勒斯坦由土耳其人與英國人管理。這是巴勒斯坦地區的歷史情況。

英國人在1917年的《貝爾福宣言》中支持猶太人在巴勒斯坦建國,聯合國1947年的分治方案同意猶太人、阿拉伯人在巴勒斯坦分別建國,這是以色列建立的法理基礎。

弱小的猶太民族求立國求生存,從一開始以色列就在尋求和平共處,而阿拉伯人從來不想要和平,強大的阿拉伯世界企圖消滅猶太國,直到現在依然如此。

沒有猶太人的建國努力,巴勒斯坦早被周圍的阿拉伯國家瓜分了。猶太人不僅打出來了以色列,還打出來了所謂的「巴勒斯坦國」,還打出來了巴勒斯坦的和平局面。

如果沒有以色列,巴勒斯坦是一片貧瘠的荒漠、文明的窪地。大概率伊朗橫掃中東,沙特落入拉登之手。很明顯,一個強大的以色列,是整個中東的穩定器。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歷史之曈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1/0523/15965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