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人物 > 正文

「標準美人」徐來 :一生坎坷 晚年慘死獄中

民國是一個人才輩出的年代,尤其在當時的舊上海,隨着影視行業的興起,湧現出不少的炙手可熱的明星,她們不僅長得花容月貌,才情演技也個個了得。其中最有名的莫過於胡蝶和阮玲玉,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當時還有一位才貌雙全的女子與兩人齊名,她就是被媒體稱為"標準美人"的徐來。只可惜她的一生充滿了坎坷,晚年更是慘死於獄中。

一舉成名,婚姻卻出現危機

徐來出生在1909年的舊上海,父親只是一名普通的小商販,由於家境貧困,家中的溫飽都成為了問題,更不用說讀書了,因此徐來自小就沒有什麼文化,也沒有機會學習。

在她13歲這年,為了補貼家用,徐來進入了上海一家英國商人創辦的蛋廠打工。後來家中經濟逐漸寬裕了些,父親便把徐來送到學校念書。可是已經習慣了社會生活的徐來已經無法再集中精力學習,她不愛讀書,卻對歌舞有着極高的熱情和天賦。

18歲那年,徐來考入了中華歌舞學校,這是一家專科學校,在這裏,徐來開始接受正規的形體訓練,同時也遇到了自己的第一任丈夫黎錦暉。黎錦暉是中華歌舞學校的創辦人,比徐來大了18歲,因此行事也更為成熟,在生活中上基本都是黎錦暉照顧徐來,他事事據悉,讓徐來感覺到很溫暖。

畢業後徐來進入明月歌舞團,同時也與黎錦暉步入了婚姻的殿堂。婚後徐來開始隨歌舞團到全國各地進行演出。徐來的專業功底在團里算不上拔尖,但是她的顏值非常高,尤其一雙靈氣的大眼睛,讓她在一眾舞者中尤為出彩,也因此也吸引了很多的粉絲。

在一次演出中,徐來被明星影片公司負責人發現,正式進入影視圈。1933年,徐來出演了自己的第一部無聲電影《殘春》,這其中有一個裸露出浴的鏡頭,也正是這次大膽的演繹讓24歲的她一炮而紅,並躋身一線明星的行列。

隨着徐來事業越來越順利,應酬越來越多,她和丈夫黎錦暉之間卻慢慢有了隔閡。徐來因為工作時常要出入舞場,不免會與一些高官來往密切,黎錦暉不願看到妻子長期拋頭露面,尤其是一些男粉絲過於熱情,讓作為丈夫的黎錦暉心中不滿,而這些男粉絲中就包括國民黨的中將參謀唐生明,唐生明對徐來一見傾心。

外面的風言風語很快也傳到了黎錦暉的耳中,夫妻倆為此時常鬧矛盾,久而久之,感情也就寡淡了,最終徐來選擇了離婚,結束兩人短暫的六年婚姻。

和國民黨高官的愛情

離婚後的徐來全身心投入到自己的演藝事業當中,繼《殘春》之後,她又主演了很多賣座的電影,成為當時紅極一時的明星。1935年,阮玲玉的自殺的新聞鋪天蓋地的襲來,在社會上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同為演員的徐來得知此消息後也遭受了很大的打擊,內心抑鬱的她做出了退出影壇的決定。

1935年,在主演完《船家女》後,徐來便告別了她衷愛的演藝事業,而這部作品也成為了她的息影之作。但是徐來的名氣在上海灘依舊很高,許多人都對她心生仰慕。

在得知徐來離婚後,唐生明再次對她展開了激烈的追求。唐生明作為黃埔軍校的高材生,風流倜儻風度翩翩,徐來很快就對他產生了情愫,之後不久兩人便舉行了婚禮。唐生明雖是鐵骨錚錚的漢子,但在對待徐來的感情上卻是無比的溫柔,他對徐來可以說有求必應,照顧周全,夫妻倆度過了一段幸福快樂的時光。

為了國家利益,不惜被罵漢奸

然而隨着抗戰的爆發,兩人的婚姻也遭受了打擊。抗戰期間,唐生明作為國民黨高官,被委派成臥底投靠到汪精衛建立的南京傀儡政府,為了博取汪精衛的信任,唐生明長期與日本人混在一起,結交日本權貴,估計在日本人面前揮金如土,一副紈絝子弟模樣。為此上海各大報紙爭相報道了唐生明投靠日本人的消息,唐生明當時成為了國民政府的"通緝犯",他的哥哥還因此與他斷絕了親兄弟的關係。

為了國家的利益,同時也作為唐生明的妻子,徐來選擇和丈夫站在一起,甚至不惜背上"漢奸婆"的罵名。她通過和權貴太太們打牌,喝酒,得到了很多重要的情報。1943年,胡蘭成邀請徐來出演一部講述日本女間諜一生事跡的電影,徐來毫不猶豫拒絕了,但胡蘭成卻不依不饒,一直糾纏於她,徐來為了避免生出事端,只好選擇離開上海,就此與唐生明分居兩地。

抗戰勝利後,徐來和唐生明才得以團聚,唐生明通緝犯的身份也終於得以取消,人們也知道了他是奉命投敵的,但由於當時為了討好日本人,唐生明做出了一些不好的事情,所以他的身份也一直不被他人認可。後來,唐生明和徐來前往香港定居,原本一家人可以再次過上平靜安詳的生活。直到1956年,夫妻倆回到北京,等待他們的又是一場腥風血雨。

晚年不幸慘死獄中

唐生明擔任中國國務院參事,徐來跟隨丈夫來到北京定居。當那個特殊的年代來臨,唐生明因為敏感的身份被捕入獄,徐來最終也沒能逃過厄運,因受到牽連,不久後她也被抓,1973年,在監獄裏因為遭受了非人的折磨,徐來不幸去世,享年64歲。第二年,唐生明被釋放,然而紅顏已逝,徐來早已香消玉殞。

責任編輯: 時方  來源:Alin同學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1/0512/15921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