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民意 > 正文

花十萬塊為偶像「打投」後,我清醒了

作者:
集資和打投行為更像是一種集資方、藝人方和節目方的非理性狂歡。一旦你進入了這種狂歡,就已經不太會想到權衡利弊這種東西,就會有股力量推着你,用這種類似於‌‌‌‌「簽訂契約‌‌‌‌」的行為去獲得一種滿足感

最近,一位網友發帖求助,稱自己為偶像‌‌「打投‌‌」,花掉了家裏買種子的錢。此事件再次讓公眾關注到了‌‌「飯圈集資‌‌」這一社會現象。

過去幾年,隨着綜藝選秀節目的增多,粉絲們花錢集資送偶像出道、為偶像刷榜沖人氣等行為逐漸成為了年輕人常見的行為。支持喜歡的偶像本身並無問題,但集資行為涉及到不菲的金融財產交易,而這一行為目前又缺乏監管,處於一個灰色地帶,因而時常出現集資者‌‌‌‌「攜款跑路‌‌‌‌」等事件。同時,很多未成年人在這個過程中缺乏自制力,甚至不惜用借貸的方式透支未來。這些都讓飯圈集資成為了當下眾矢之的。

針對這一現象,我們找到了一位曾經為偶像集資超過十萬塊的年輕人,她給我們講述了她是如何進入這個圈子,又是如何回歸平常心態的歷程。以下是她的口述。

‌‌‌‌「飯圈‌‌‌‌」規則

偶像集資這個事情,據我所知,最早應該是從日本一個非常有名的女子偶像組合AKB48那邊傳來的。這個組合的成員人數非常多,她們公司想要了解她們的真實人氣,根據人氣給每個成員分配相應的資源,所以就搞了一個總選舉。這個總選舉跟現在的選秀非常像,就是讓粉絲花錢去購買喜歡的偶像的CD,每個CD會有一個投票券,在網站上輸入券上的投票碼,就可以投票。後來這一套玩法被國內一個類似的女子偶像組合SNH48照搬了過來,逐漸形成了國內的這種飯圈文化。

偶像後援會是現在飯圈中最最核心的部分,是整個‌‌‌‌「飯圈‌‌‌‌」金字塔的頂端,一般不是特別糊的藝人都有一個官方後援會。後援會的人可能跟這個明星直接有聯繫,能夠獲得關於這個明星的一手信息;或者很有資本,又熟悉遊戲規則;或者是在某方面很有能力,可以勝任美工、文案等工作。他們也是飯圈裏最被人信任的存在,後援會往哪裏走,下面的人就會往哪裏走。一個明星有沒有一個好的後援會,往往是用來衡量TA的飯圈成不成熟的標準。

而飯圈集資,就是通過APP或者連結給後援會打錢。如果在平時,他們會拿它去做微博數據,比如去維護一些轉贊評。然而在選秀期,即比賽期間,他們會花大部分錢在打投上面,通常就是買視頻網站的賬號,再用這些賬號去刷榜投票。不過後面就不止買視頻網站的賬號了,他們還會買‌‌‌‌「水票‌‌‌‌」或‌‌‌‌「奶票‌‌‌‌」(只要買水或買奶,就可擁有投票權。買得越多,投得越多)。所以現在後援會分成‌‌‌‌「奶票組‌‌‌‌」和‌‌‌‌「打投組‌‌‌‌」,但是不衝突,可以兩個都進。

說到具體的集資和打投工具,其實現在模式已經非常成熟了,有些app會專門提供這些渠道。這些app上有很多集資連結,它本質上就是個轉賬連結。不過,這些錢收到以後,信息就會變得非常不透明,錢的最後走向我們也沒法知道,只能靠之後在微博上看一些數據排名有沒有下降,來推測後援會有沒有做事了。雖然也有所謂的‌‌‌‌「監管會‌‌‌‌」,形成看似相互掣肘的機制,但實際上監管會依然附屬於後援會。一旦後援會做假賬,粉絲也會毫不知情,毫無辦法。

我是2018年開始追選秀節目的,那時我上高三,不過已經開始上網給喜歡的選手投票了。線下也會去買維他命水,買一瓶飲料就能給選手投一票。

不過那個時候我還沒有參與集資,都是自己去‌‌‌‌「買水‌‌‌‌」。當然,普通的散粉也可以選擇把錢給打投組。我當時沒有進打投組,一方面是因為官方打投組門檻很高很難進,需要你證明你是‌‌‌‌「鐵粉‌‌‌‌」;而且我當時在忙高考,也沒怎麼投錢,一般就是自己買‌‌‌‌「水票‌‌‌‌」投。

集資的玩法從2019年開始,我自己正式參與到了飯圈的打投和集資中。當然,我個人認為,國內目前這種大規模的打投和集資是從2019年某選秀節目開始,再到2020年發揚光大的。比如‌‌‌‌「奶票‌‌‌‌」有點像當時的‌‌‌‌「水票‌‌‌‌」的升級版,只不過節目的贊助商換成了牛奶企業。譬如說,你購買一箱牛奶,就可以得到10-30張票。因此,那時也有少量的黃牛專門倒賣‌‌‌‌「奶票‌‌‌‌」,最開始價格不高,不過會隨着比賽的進行慢慢漲起來。這點跟今年一樣——今年一開始‌‌‌‌「奶票‌‌‌‌」10元一張,現在漲到20元一張。票價漲得太厲害的時候,後援會會直接去批量買奶,把‌‌‌‌「奶票‌‌‌‌」拿出,再在閒魚上把這箱奶折價賣出去。

我追選秀節目時,加入了一位選手後援會的打投組。打投群里有三千多人,都是專門用來領號投票的。我一天基本上可以投500個號——其實每個人投的不一樣,有空你就多投一點,沒空就少投。但這部分自己不用花錢,花錢主要在集資那一部分。

當時我們一場比賽要集三次資,一次二三十萬。一般來講,‌‌‌‌「奶票‌‌‌‌」的質量會比打投號會員的質量高很多。因為用視頻網站賬號投的話,切換賬號投票有可能被系統識別出惡意刷票,就會清票,除非你切換IP。但是‌‌‌‌「奶票‌‌‌‌」的票是不會被清的。

當然,‌‌‌‌「奶票‌‌‌‌」也會貴一些。拿去年來說,去年一個打投號大概是5毛錢左右,但是一張‌‌‌‌「奶票‌‌‌‌」最低也要十幾塊錢。不過一張‌‌‌‌「奶票‌‌‌‌」可以投十票,相當於一票下來一塊多。到了去年,集資就更多了,尤其像battle這樣的玩法更多了。去年我在battle上花掉了將近5萬塊錢。因為這種形式會刺激大家花錢的欲望,畢竟誰都不想自己的偶像輸嘛。所謂‌‌‌‌「battle‌‌‌‌」就是和另一家也在集資的偶像後援會比拼。它的一般操作就是後援會在打投app那邊搞一個連結放到微博上面,然後在微博上宣佈有這一場battle,上面會有時間、跟誰打、目標金額是多少以及這一次的主題是什麼。而且會有不同的懲罰,比如輸的那家要給贏的那家在微博上置頂安利視頻,或者在公演現場為對方送應援花籃。

在一場battle中,為了贏,就要鼓動人往裏打錢,一般在這個過程中,後援會預留一定的金額,不讓目標一下就達成。因為集資最好的狀態是越打越猛型的,最好能讓大家心情起伏。如果一下就達成目標,會讓人失去興趣,所以他們可能會預留一部分錢。

舉個例子,比如我們這次要集資一千,其實一千已經達到了,但後援會可能留下兩百,告訴大家還差兩百。粉絲一看,就差這兩百了,那我何不補上這兩百呢?這種情況下,可能三分之一的粉絲都會掏錢。除此之外,集資還有‌‌‌‌「插旗‌‌‌‌」。插旗分為很多種,最常見的就是‌‌‌‌「你打多少錢,我跟多少錢‌‌‌‌」,按比例進行。比如說在一場battle中,為了呼籲大家在幾點之前把錢集夠,有的大粉絲或者富婆就會出來插旗,比如她們規定30:1,就是說你打5塊錢,把截圖發出來,我就跟着打150塊錢。也有1:1的,比如你們打夠了一萬,他們就會跟一萬。還會有那種‌‌‌‌「評論旗‌‌‌‌」,比如說一條評論一塊錢,設個上限,評論多少就打進去多少。這些激勵大家打錢的花樣,其實之前就有,但是現在慢慢變得越來越豐富了。以前一般只有到一定金額,才會讓大粉或者富婆插旗,慢慢後面小粉絲也可以自己插小旗。大家其實也知道這些為了讓自己多打錢,但是在那種氛圍之下,還是心甘情願的。你像我花的那麼多錢,大部分都是在插旗里花掉的。像我花掉的十萬塊錢,其中有五萬都是被後援會拿來作為吸引人打錢的‌‌‌‌「‌‌‌‌」了。

出道後的清醒

去年剩下的五萬多是用來買商務了。因為那時候會有其他榜單,比如說會有贊助商要賣東西,或者他們會進一些直播間賣東西,直播中會贈送一些節目的周邊。如果一場直播銷量好,也可以讓選手數據好看一點,這時候就需要你去買這種商務。我去年先是花了三萬元,用來在pick的直播間購買商品。我去年追的那場選秀還有個很特殊的環節,就是TA決賽出道夜有一個直播刷禮物的環節,TA出道排名的35%還是30%取決於粉絲刷的禮物值。那天晚上我也刷了不少禮物,不知不覺又砸進去大概兩萬塊錢。但當最後看到TA真的出道時,我們所有人都鬆了一口氣,感覺所有努力和所有錢都不是白費的。

現在看起來,這些錢好像都是自願花的,但是在那樣一個環境之下,其實是不自由的,因為你會被很多的言論煽動。比如圈裏大部分消息會說,如果我們不投,我們的偶像就怎麼樣了,所以就會自發地想投。而且他們會出那種虐粉的‌‌‌‌「小作文‌‌‌‌」,每家都不太一樣。他們會根據現在情況來說一些很能虐到你的話,讓你覺得心疼,然後你就會不自覺地去打投和打錢。

那時候我也會發一些小作文,因為我真的蠻喜歡自己去年追的那個偶像。我從節目開播前就知道TA,為了TA才去看的節目,陪TA一路走來,所以心甘情願為TA打錢或者打投。

不過去年我追的那個偶像出道之後兩個月,我就‌‌‌‌「跑‌‌‌‌」了。因為覺得自己花了那麼多時間精力,都給了一個完全不值得的、就知道割粉絲韭菜的人。TA當時出道以後就經常讓人買商務、電子刊,後援會依然整天出虐粉的小作文,不停引誘粉絲花錢,我就覺得蠻沒有意思的。再加上我知道了TA本人其他的一些黑料——因為你花錢多了的話,就容易接觸到大粉和後援會,就會有內部信息交換,知道一些其他小粉不知道的事——我就‌‌‌‌「跑‌‌‌‌」了。

所以現在回想,集資和打投行為更像是一種集資方、藝人方和節目方的非理性狂歡。一旦你進入了這種狂歡,就已經不太會想到權衡利弊這種東西,就會有股力量推着你,用這種類似於‌‌‌‌「簽訂契約‌‌‌‌」的行為去獲得一種滿足感,去享受成為一個集體的一分子的感覺,去享受在集資排行榜上看到自己的名字。

這種熱情會一直持續到節目結束,這時就到了一個情緒冷靜期,你再回看自己觀看節目、集資的整個過程,才會意識到當初的不理性。

因此這一時期往往也是大量的粉絲流失的開始。這也就是為什麼很多人調侃許多偶像,說他們只是‌‌‌‌「出道即巔峰‌‌‌‌」,因為只有出道那段時間有那種環境和氛圍,促使人去消費、打投。一旦節目結束,氛圍沒有了,粉絲也變得清醒,很多人就陸續離開了。

而且我現在也完全明白了,你在現在的選秀節目上所看到的所有內容,都是這個節目想讓你看到的,都是被安排好的。如今我一般從第一集就能看出來,哪些人是比較普通的練習生,哪些人背後有完整的資本,越看越明顯。這樣看得更清了,覺得挺沒意思,也就沒當初那麼狂熱了。

責任編輯: 趙亮軒  來源:三聯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1/0429/15866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