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中國文化 > 正文

「移畫舫 來趁芰荷香」 你可知道什麼是「舫」嗎?

作者:
畫舫,又稱游舫、彩舫,是漢字文化圈一種裝飾華麗的傳統遊船,源於中國,後來傳到日本、朝鮮、越南。畫舫為屋船的一種,有屋頂,有些模仿宮殿建築裝飾,也有些綴上龍頭、龍尾的龍舟,內部裝飾、陳設也很華麗。

(圖片來源@匯圖網)

乘彩舫,過蓮塘,棹歌驚起睡鴛鴦。

游女帶花偎伴笑,爭窈窕,竟折團荷遮晚照。

——《南鄉子乘彩舫》

秦淮十里,燈紅酒綠,夜夜笙歌。秦淮河為何在歷史上如此出名?擁有十代繁華景象,六朝古都之名。秦淮河素有「六朝煙月之區,金粉薈萃之所」。

秦淮兩岸,酒家林立,遊人雲集,燈紅酒綠,畫舫凌波,槳聲燈影構成一幅如夢如幻的美景奇觀。小編每每想起秦淮兩岸的鼎沸之景,一條條舫影就悠悠的駛入腦海。

(圖片來源@匯圖網)

舫,中國古建築亭、台、樓、閣、軒、榭、舫中的一種,仿照了船的外形,在水面上建造的船型建築物。整體分為三段,前艙較高,中艙略低,後艙建二層樓房,供登高遠眺。舫又稱為不繫舟,因其不能動,但是建築在水邊或水中,使人有身處於水間,隨波蕩漾之感,是園林中供人休息、游賞、飲宴的場所。

清晏舫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河清海晏之意,原名石舫,是一座中西合璧的古建築,坐落在頤和園萬壽山西麓岸邊,建於乾隆二十年,後由慈禧重新修繕。所以我們現在看到的清晏舫下層是中式建築,上冊是西式艙樓。

修造艙樓的材料看似石材,其實是木料製成,再描繪上大理石的花紋。

艙內花磚鋪地,窗上鑲嵌五色玻璃,頂部用磚雕裝飾。採用內排水的方法,雨水通過艙樓角落的四根空心柱,由船身的四個龍頭口排入湖中,設計十分巧妙。

清晏舫在頤和園落日餘暉映照下,夕陽透過雕欄玉砌的窗欞,照射出五彩斑斕的光芒,在這陰影中,依稀能看到大明朝的繁榮以及慈禧在艙樓中休憩的模樣。

天石舫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天津天石舫,位於海河上最後一個渡口遺址——北開渡口。石舫長約46.8米、高15米、寬12米,比北京頤和園石舫規模還要大,全部由漢白玉石材雕刻而成。石舫名曰「天石舫」,是為了紀念歷史上「天子之渡」。

石舫遠遠望去,就像是一架即將遠航的巨輪,但是設計風格又古韻猶存,足以彰顯明朝發達的造船技術及高超的航海水平。

如今,天石舫依然屹立在天津之眼的一側,一邊是現代高科技的呈現,一邊是古代建造技術的古韻,二者交相輝映,共同演繹着天津之美。

煦園石舫

煦園位於南京總統府內,前為朱元璋孫子朱高煦府邸,因此得名。煦園中有一艘用青石砌成、長14.5米的仿木石舫,現已成為煦園的標誌,清乾隆曾題為"不繫舟",一語雙關,石舫分為前後兩艙,卷棚屋頂,覆以黃色琉璃瓦,有石制跳板可以登舟,舫身兩側鑲嵌有雕刻着許多彩色圖案的青磚雕花欄板,十分精細。

團瓢石舫

「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這是唐代詩人常建《題破山寺後禪院》中的兩句詩詞,而這「破山寺」,就是指的常熟興福寺。而這團瓢石舫就位於興福寺內。

團瓢石舫由僧人了幻所建,原構在東園空心潭上。一九八四年,西園新辟放生池,於池中建石舫,上設小樓敞軒,飛檐雕欄,別致玲瓏。因踞庭院水岸一瓢之地,故襲舊名為「團瓢」。古人的想像力也是很豐富的。

而今你再去興福寺觀看者團瓢石舫,三面圍水,置身於石舫之中,閉目凝神,傾聽鳥兒呢喃,呼吸之間就能感受到身心放鬆,寧靜致遠,這也是為什麼了幻要選擇此處來打坐修煉。

獅子林石舫

蘇州獅子林石舫,位於獅子林水池西北,為古園林中的民國建築。

舫身四面皆在水中,船首有小石板橋與池岸相通。船身、樑柱、屋頂為石構,門窗、掛落、裝修為木製。前艙聳起,屋頂呈弧形曲面,中船低平,屋頂為平台,屋艙上下二屋,有樓梯相通。石舫四周安有86扇鑲嵌彩色玻璃的和合窗。

 

 

再看獅子林石舫,仍能發現其製作精巧,造型逼真,紋飾中已有不少西洋風味,是一件中西融合的建築。

在交通並不發達的古代,船一直都是一種比較重要的交通工具,載人走四方,而在舫出現之後,似乎又有了不一樣的意義。我們知道,舫是一種仿船的建築,莊子曾說過「無能者無所求,飽食而邀游,泛着不系之舟」。而舫的意義也在於建築者或者園主人寄託情思的建築。

既有對仕途失意,現實生活的不滿,也有普度眾生之想,更有江山永固,人間仙境之意。

回首千年,中國古建築仍有許多屹立今日,英姿綽約。我們不得不感嘆古代建築巨匠的智慧與技藝,也為我們能夠擁有這麼多的歷史財富而自豪。

責任編輯: 李雨菡  來源:搜狐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1/0411/15795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