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言論 > 正文

倒賣免費食物的亞裔老太被襲 反對種族歧視也別把不恥當英雄

—反對種族歧視不應該夾帶狹隘的民族主義情緒

作者:
謝蕭珍反擊暴力侵害事件發生後,一些華文媒體在沒有進行充分調查的情況下,立刻將該案上升為反擊種族歧視的以暴制暴的榜樣來進行報道。在中美阿拉斯加會談劍拔弩張的背景下,這一事件被中國一些媒體過度渲染。

【編者按】美國最近出了不少仇視亞裔的公共事件,中國人當然也很關心。但是中共官媒的輿論導向卻是在戰狼外交掀起的民族主義和仇外狂熱上繼續煽風點火,把美國國內的種族問題擴大為中美之間的民族對立。對此,有識之士應該看到,美國儘管各種仇恨事件層出不窮,但是絕大多數美國人的素質是高的,主流民意都是反暴力、反歧視的。美國是個非常自由的國家,是各種文化的大熔爐,各種各樣的極端思想都可能萌發造成局部的危害公共安全事件。中國的底層百姓跟美國受到歧視傷害的少數族裔相比,遭受的不公平和傷害不僅更普遍而且基本沒有法律和輿論渠道揭露自身的遭遇。而中共宣傳機器主動塑造的仇外輿論不僅不能減輕底層百姓的苦難,反而成為其繼續實施強權統治的工具。

前幾天,美國三藩市亞裔老人謝蕭珍(Xiao Zhen Xie)遭受史蒂文·詹金斯(Steven Jenkins)暴力攻擊面部受傷後奮力反擊的消息,在華語世界裏形成了一場悍然大波。由於此事發生的時間節點正好同楊潔篪王毅與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白宮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Jake Sullivan)在阿拉斯加安克雷奇舉行會談的時間相一致,因此,在「中國人不吃這一套」的政治背景下,這件發生在美國本土的事也必然會變得非同尋常地耐人尋味和敏感。

在北美歷史上,種族歧視曾經給無數家庭和個體帶來過慘痛和難以忘懷的傷害。直到今天,反對種族歧視對各個族裔而言仍然是一項任重而道遠的艱巨任務。但是應當明確,從總體上說,不管是政府還是民間,今天大家反對種族歧視的態度是非常鮮明的,這是在「人人生而平等」的理念下產生的必然結果。謝蕭珍事件發生後,從美國當地政府到英語主流媒體都明確表達了這種鮮明的態度,儘管謝蕭珍事件發生的起因已經遭到不少華語媒體和自媒體的曝光和質疑,但毋庸置疑,該事件中存在的暴力和種族歧視問題是不能迴避的,即使在該事件有可能會被一些別有用心的人加以利用和誤導的情況下,包括「美國之音」等不少美國本土媒體都對此事件作了相關報道。

中國《環球時報》和其他多家主要媒體針對這一事件也發表了多篇相關的新聞報道和評論文章,一些文章在反對種族歧視和暴力的調子下,言語中卻反覆強調「白人青年」(施暴者)和「華裔老人」(受害者)這些描述特定群體並且對比非常強烈的詞彙,並將已經39歲的史蒂文·詹金斯誇張地稱作「白人青年」(如被廣泛轉載的《環球時報》文章:《哎,在美國的華人真是「內斗内行,外鬥外行」!》),其目的顯然是明確的。而在一個比較文明、開放的社會裏,在報道種族歧視的新聞和評論中,專業媒體會儘量避免採用這些直接針對特定族群和言辭激烈的表述,因為這樣的表述或許會加深族裔之間的矛盾和引發仇視的後果;媒體更不應該利用他國存在的種族歧視問題來大做自己的「民族主義」和「愛國主義」文章。

在謝蕭珍事件中,縱觀前因後果,就我個人認為確實存在許多問題需要華人去做認真的反思。否則,不論是對謝蕭珍老人而言,還是對整個華人族裔來說,都是無益而且不公的。

首先,在新聞自由的環境下,公眾仍然需要真相。

在今天媒體業相當發達、自媒體無處不有的資訊時代,儘管移民、生活在海外的華人早就擺脫了過去在國內時只能依靠單一來源接受信息的狀況,但是,其中不少身在海外、外語能力有限的華人在新聞自由的環境中卻仍然感到非常渴望真相,甚至比紙媒體時代更加渴望真相。在今天信息爆炸的浩瀚海洋里,面對魚龍混雜、真真假假的龐雜信息,我們內心裏充滿着迷茫、焦慮和矛盾,我們無力去偽存真,我們很容易被各式各樣的假新聞、假消息迷惑着、引導者,心不由衷地去付諸行動。

關於謝蕭珍事件以及後續各種消息,新聞報道的信息就一直在不斷反覆並強烈衝擊受眾的判斷和思維能力,讓人在人性、良知、道德和倫理的認知上都產生出巨大的困惑和疑慮。謝蕭珍反擊暴力侵害事件發生後,一些華文媒體在沒有進行充分調查的情況下,立刻將該案上升為反擊種族歧視的以暴制暴的榜樣來進行報道。在中美阿拉斯加會談劍拔弩張的背景下,這一事件被中國一些媒體過度渲染,謝蕭珍老人頃刻就成了反抗種族歧視和對抗暴力的英雄,謝蕭珍的家人在私人募集網站GoFundMe為她籌集醫療費設立的賬戶上,籌集到的捐款很快就超過了90萬美元。

但隨後有海外媒體披露說有不少亞裔老人長年以來一直在事發地三藩市市田德隆區(Tenderloin)領取食物銀行和教會分發的免費食品,並在街道邊販賣牟利。萬維讀者網上一篇《從三藩市老太太被襲看亞裔倒賣免費食物現象有感》的文章稱:「而謝婆婆也正是這樣一名經營者,所以在事發前市場街(Market Street)街區會很經常見到謝婆婆的身影。」該文還說,作者專門到事發地點附近的食物銀行詢問了相關情況,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食物銀行工作人員說:「警察都認識她,因為她被趕了又到下一個街口賣貨。」

而自媒體上曝出的關於謝蕭珍和其家人的情況,則更是五花八門,真假難辨。真相究竟怎樣?公眾依據什麼來作出自己的價值觀評判?有責任感的媒體應該給公眾一個嚴肅的交代,如果那些傳言確實是謠言的話,這對謝蕭珍老人及其家人的次生傷害或許要比種族歧視暴力所造成的傷害更加嚴重,媒體應該還謝蕭珍老人一個清白。如若反之,華裔族群難道不應該進行深刻反思?媒體應該反思,反思所作的報道偏頗而片面;公眾也應該反思,反思自己的輕信和盲從;反思自己的族群為什麼會病成這樣。

我們都不是萬能的神,既不能洞察萬物,也無法明辨秋毫,我們所面對的社會錯綜複雜,但我們並沒有因為處在資訊時代而使我們對這個社會中發生的事件有了更加清晰的了解,而恰恰相反,許多時候我們面對大量矛盾複雜的信息確實感到更加迷茫。

其次,海外華裔如何合理、有效地表達反對種族歧視?

作為一名華裔,我個人認為,在向社會各階層表達反對種族歧視的訴求時,我們自身在日常生活中的行為舉止要遠比任何表達反種族歧視的言論、集會、遊行、抗議更為重要、有力。

從謝蕭珍事件上可以看到,在沒有對謝蕭珍事件進行理智的調查和分析的情況下,不論出於什麼目的,盲目樹立起一個像謝蕭珍那樣的反種族主義榜樣是十分危險的,從人性、良知、道德和倫理上都有可能難以站穩腳跟。

在筆者生活的加拿大卑詩省大溫哥華地區,中、英文媒體多次報道過開豪車、住豪宅、說華語的大媽去偷小學生實驗田裏栽種的大蒜樣本這種事,而類似違法的出格事件在溫哥華早已屢見不鮮。但從來沒有看到有華人為此站出來舉牌說:「請為社會留些良知,請為華人留點面子」的。而相反,如果哪裏出現了一條批評和針對中國或華人的標語,或者哪怕是一個詞彙,立馬就有人會站出來將其扣上「辱華」、種族歧視的帽子而組織一大幫人到天鐵站(Skytrain Station)前舉牌抗議了。

在以上這兩個例子中,前者和後者相比,哪種情況對華裔信譽的危害更大?如果華裔一方面對自己某些出格的行為舉止毫不顧忌,一方面又捧着自己的一顆「玻璃心」顧影自憐,這樣的反對種族歧視怎麼可能會贏得其他族裔的尊重?與「戰狼」的本質又有什麼大的區別?這種狹隘的方式最後玩壞的是真正追求平等的反種族主義精神。這樣的雙重人格表現雖然只是極小一部分人的所作所為,但最終受害的卻是整個華裔群體。

最後,反對種族歧視不應該夾帶狹隘的民族主義和愛國主義情緒。

謝蕭珍事件成為新聞熱點後,有不少網友都表達了對反對種族歧視的行動有可能會被一些人利用而夾帶私貨表示擔心。反對種族歧視應當是在「人人生而平等」這一普世理念下產生的爭取人與人、族裔與族裔之間相互平等的理性表達,不應該出於某種政治原因而在其中夾帶狹隘的民族主義和愛國主義情緒。反對種族歧視是全人類任重道遠的一項艱巨任務,這也遠不只是僅僅反對「白人至上主義」那麼簡單,中文論壇上出現的華人對其他族裔的歧視同樣也可謂觸目驚心,我們華人難道不應該從自己做起,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歷史的經驗已經多次告知我們,反對種族歧視一旦夾帶着狹隘的民族主義和愛國主義情緒,將會變得非常可怕和危險。

當然,不論是反對種族主義,還是關於狹隘的民族主義和愛國主義情緒,這些議題涉及的問題廣泛而且歷史源深流長,每個人的經歷、感受各不相同,觀點、看法自然也會有所不同,僅憑三言兩語也難以從多角度、全方位加以深刻闡述,在此只是一家之言,許多問題確實值得商榷、探討。

責任編輯: 趙亮軒  來源:議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1/0328/15740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