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情感世界 > 正文

31省全國離婚版圖:河南離婚最多、四川第二

離婚這麼讓人高興的事情,當然要上熱搜。畢竟,敢於從不幸的婚姻中走出,對女人而言確實是一種進步。

近日微博熱搜又見 " 婚姻問題 ",2020 年 31省份婚姻大數據的話題在微博上引發了討論——結婚率在逐年降低,而離婚率在飆升。

圖|31 省份婚姻大數據的話題上微博熱搜

結婚、離婚本是是個人行為,但當個體行為演變成一種集體潮流,這個頗具個人色彩的行為才有了被討論的意義,這種集體行動背後也一定有它的邏輯。

▋▍婚姻的 " 三大殺手 "

排隊離婚已經成了常態。在廣深經濟發達城市,預約離婚要靠搶。

但離婚火爆似乎並不是一線城市專利。近日,第一財經發佈的 31 省婚姻大數據,為大眾揭開了全國離婚版圖。

數據顯示,河南、四川、江蘇、廣東、山東、安徽、河北 7 省的離婚人數最多,都超過了 20 萬對。其中,河南以 27萬對排名第一,其次是四川,與河南相差不到 1 萬對,而江蘇則以 23.4 萬對位列離婚人數榜單第三。

圖|第一財經發佈的 31 省婚姻大數據

不僅如此,遼寧、黑龍江、重慶、吉林、天津等人口流出地的離婚人數排名遠遠高於結婚人數。

不難看出,離婚的地域化傾向越來越明顯,婚姻背後的經濟性也開始浮出水面。網紅經濟學家薛兆豐就曾說過,"婚姻中能夠遇到天作之合那個人的概率微乎其微,它就像兩個人辦一個家庭企業,婚姻是具有經濟性的。"

婚姻的本質是兩人的一場經濟協作,需要雙方平衡家庭分工,承擔責任。

其實,婚姻制度的產生,一開始便是為了兩個人能提高抵禦生存風險的能力,而傳統婚姻觀念里,一直強調的 " 門當戶對 "、" 彩禮" 等內容,都是婚姻經濟性的外化,背後是從源頭提高新家庭未來物質保障和抵禦風險的能力。

不僅如此,法律意義上對婚姻保障,也是以其經濟性為前提,仔細閱讀 4000多字的婚姻法,夫妻財產、共同債務等問題多次被提及,而愛情並未出現一次。

如今,經濟水平提高,特別是女性在社會中的地位提升,在崇尚自由的互聯網時代,婚姻的經濟性減弱,可以看到,從 2015 年至2019 年,結婚率在逐年降低,而離婚率在逐年升高。

圖|2015 — 2019 年結婚率和離婚率(圖源:2019 年民政事業發展統計公報)

當婚姻的經濟性在降低,婚姻的雙方對彼此的包容度也會直線下降,各類生活瑣事都有可能成為離婚的導火索。比如,老公四天沒洗碗、老婆在車上吃榴槤等等,都是離婚的理由。

同時,雙方對婚姻中感情(愛情)的期待也就更多,感情不和就首當其衝成為婚姻的殺手。

河南省律師協會婚姻家庭法律專業委員會,對 2020 年河南省各地基層人民法院 1912份離婚糾紛判決做大數據分析,發佈了《2020年河南離婚訴訟大數據分析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報告》顯示,在離婚這件事上,女性擁有絕對的主動權,79%的離婚訴訟都由女性發起,且 8 成以上的離婚訴訟都是因為 " 感情不和 "。

此外,《報告》顯示,婚姻的另外兩大殺手是:分居和家庭暴力,且大多發生在婚後 5 年到 7 年,可見 "7年之癢 " 並非傳說。

而另一份司法大數據報告顯示,2017 年全國法院共審結為 140 余萬件,感情不和、家庭暴力為主要原因,其中 73.40%的案件原告為女性,且 " 感情不和 " 佔比達到 77.5%。

圖|起訴離婚原因(圖源:澎湃新聞)

感情不和、分居、家庭暴力,這些更像是人口淨流出地家庭的群像,東北就是另一個典型,上述《報告》顯示,東北地區的 " 離結比 "都比較高,其中,黑龍江、吉林的 " 離結比 " 位列全國前三。

歸根結底是東北地區人口外流嚴重,年輕人的外流導致適婚青年人數少,已婚人群的外出,導致夫妻兩地分居而離婚的情況也不在少數。

▋▍ " 三十而離 "

不知不覺,90 後已經成為適婚的主體人群,而他們的加入,對婚姻市場的改變不小。

一方面,結婚數正在以肉眼可見的速度創新低,且晚婚越來越普遍。民政部數據顯示,2020 年中國結婚登記數據為 813.1萬對,創 2003 年以來的新低,僅為 2013 年最高峰時的 60%。

圖|2020 年中國結婚登記數據創 2003 年以來的新低

據澤平宏觀,25-29 歲接替 20-24 歲人群成為新的結婚 " 主力軍 ",高年齡層段(40歲以上)結婚登記佔比大幅上升,晚婚現象明顯。

數據顯示,2005-2019 年,30-34 歲、35-39 歲、40 歲以上結婚登記人數佔比分別從9.9%、4.9%、3.9% 增至 17.7%、8.1% 和 19.9%。

另一方面,90 後開始加入傳說中的離婚大軍,上演着 " 三十而離 "。

河南省鄭州市民政局曾有過統計,90 後離婚數量已經佔到全市總離婚人數的兩成以上。而湖北省十堰市民政局的統計顯示,在 2019年離婚的夫妻中,年齡最小年齡分別為 22 歲、21 歲。

本應是 " 三十而立 ",如今卻演變成 " 三十而離",背後是離婚人群的年輕化,也是時代發展在他們婚姻問題上留下的烙印。

受計劃生育政策影響,這些 90後大部分為獨生子女,他們的生長環境,客觀上讓他們在親密關係中,習慣了向身邊人索取感情。當兩個習慣索取的兩個人生活在一起,矛盾自然更多,如果沒有磨合的耐心,離婚便是大概率事件了。

圖|《奇葩說》劇照

無獨有偶,東北三省(遼寧、吉林、黑龍江)的婚齡人口中獨生子女比例比較高,與此相對應,其離婚率也高於其他地區。

此外,90 後作為互聯網原住民,在其成長過程中,網絡平台和社交軟件等虛擬社交本來就滿足了他們部分情感需求。

當接觸異性的機會成本大幅降低,與 80 後、70後相比,他們對愛情的忠誠度就會更低,也更容易出軌,各類打着約會名義的色情軟件也是屢禁不止。

另一個不容忽視的因素是女性身份地位的提升。" 她力量 " 的崛起,讓上一輩口中的 " 終身大事 "變成了可有可無的選擇。

智聯招聘發佈的《2021 中國女性職場現狀調查報告》顯示,6 成以上未婚女性,不打算結婚的理由是," 婚姻不是必選項";其次,4 成的職場女性因 " 擔心因結婚而降低生活質量 ",而不打算結婚。面對同樣的問題,一半的男性不結婚的原因是,"經濟條件不支持 "。

此份《報告》還顯示,2020 年,全國 30 個重點城市整體女性購房佔比從 2017 年 45.60% 到 2020 年47.54%,且 25-29 歲女性購房客群佔比提升 6.22 個百分點。

圖|《我的前半生》劇照

可見,在不婚這件事上,大部分職場女性是主動選擇,且通過買房來證明了她們選擇的底氣,而男性大多是出於現實的無奈。

這樣的態度也揭示出,未來他們步入婚姻後的發展路徑,一旦婚姻無法滿足他們對生活的期待,離婚變成了一種高效的問題解決方式。別忘了,"婚姻不是必選項 ",而實際生活中,7 成以上的離婚訴訟是由女性發起。

或許,和 " 三十而離 " 相比," 三十不婚 " 才是未來的主流。早在 2018 年,中國單身成年人口達 2.4億人,其中,有超過 7700 萬成年人是獨居狀態。有預計稱,到 2021 年,這一數字會上升到 9200 萬。

當單身成為一種潮流,婚姻和愛情的吸引力,哪個會更強呢,答案很明顯。

▋▍ " 冷靜期 " 真的能冷靜嗎

當年輕人的意識里,婚姻不再是必選的人生大事,而只是人生的一種體驗,閃婚和衝動離婚就不可避免。

如何避免衝動離婚?《民法典》設置了 30 天的 " 離婚冷靜期 ",但具體實操中,離婚周期有 60 天,冷靜期和審查期各30 天。

圖|《三十而已》劇照

今年 1 月 1 日," 離婚冷靜期 " 新規正式實施,效果如何?

受元旦假期影響,1 月 4日才開始接受離婚申請,從各地民政局的統計來看,目前大部分仍舊處於冷靜期,但主動申請撤銷的不多。

例如,在山東東營市東營區,截至 3 月 4 日,婚姻登記處共受理離婚申請 315 對,其中已完成離婚登記的 54對,主動撤回離婚申請的 2 對,仍處於 " 冷靜期 " 的夫妻 259 對。

在河北秦皇島海港區,截至 3 月 10 日,婚姻登記處共受理離婚申請 274 對,其中已完成離婚登記的 72 對,仍處於 "冷靜期 " 的 196 對。

我們無法預測處於 " 冷靜期 " 的夫妻最終會如何決定,但可以提醒,離婚並非一勞永逸地解決方式。

從經濟學的角度,婚姻是一種經濟協作行為,但從心理學角度,婚姻是親密關係的一面鏡子,更是個人成長中不可或缺的養分。

圖|《逃避雖可恥但有用》劇照

不可否認,面對自己的感情,年輕人擁有一言不合就離的權利,這無疑是一種自我覺醒和成長的進步。但也暴露了,在快節奏下生活的年輕人,已經浮躁到沒有心思沉下來,好好反思和修復自己的親密關係模式。相比之下,他們更信奉下一個會更好。

但他們忘了,愛情和婚姻的另一層內涵是,考驗或鍛煉我們對親密關係的處理和維持一段長期穩定關係的能力。

初心易得,始終難守。有人說,在婚姻里,愛情最終變為親情的說法,只不過是為激情退卻的愛情找的藉口。

如果你拒絕將愛情變為親情,或許有效的途徑就是學會包容,給彼此耐心,不斷磨合,努力讓愛情保鮮,而不是不斷選擇。

圖|《最完美的離婚》劇照

珍惜親密關係這面鏡子吧,為了當初那份心動,也為了難得的自我成長機會,在提出離婚的時候,不妨謹慎一些,多思考一會。

但如果面對的是名存實亡的婚姻,也請大膽一點,畢竟人們追求的不是婚姻本身,而是未來更好的人生。

責任編輯: 李華  來源:ZAKER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1/0326/15732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