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海外生活 > 正文

這個國家雖然貧窮,但它的人民是公民而不是臣民

2020年12月19日,《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發佈了「年度致敬國家」(Admiration nation),其結論令人詫異。

在《經濟學人》看來,2020年最令人敬佩的國家,不是那些歐美大國,也不是亞洲的發展中國家,而是一個幾乎很少有人聽說過的非洲小國:馬拉維。

馬拉維位於非洲東南部,與贊比亞、莫桑比克和坦桑尼亞接壤。

馬拉維是世界最不發達的國家之一,其國土面積僅為法國的1/5,人口與廣州相當。

馬拉維在非洲都算比較落後的國家,這個國家中,一半人口在貧困線以下掙扎。而且,該國還備受愛滋病的折磨。

可就是這樣一個國家,卻受到《經濟學人》的讚許。

這究竟是為什麼呢?《經濟學人》給出的馬拉維入選理由是這樣的:

「據智庫『自由之家』估計,從疫情開始到9月份,80個國家的民主與人權水平倒退了。而唯一改善的地方是馬拉維。」

(Democracy and respect for human rights regressed in 80 countries between the start of the pandemic and September, reckons Freedom House, a think-tank. The only place where they improved was Malawi.)

《經濟學人》顯然看重的是民主與人權水平,但並不是簡單的看某些指標,而是參考了馬拉維之前的一系列政治變局,就像在後文中《經濟學人》指出的那樣,「要欣賞它的進步,不妨考慮一下之前發生的事情」。

2020年,不僅美國發生了選舉爭議,實際上,馬拉維也發生了類似的爭議。

一個是成熟的民主大國,民主世界的「燈塔」,另一個則是默默無聞的非洲窮國,民主世界最不起眼的國家。

然而,相比之下,美國發生的一系列鬧劇讓世界譁然,馬拉維卻良好地處理了爭議。

問題是,馬拉維的選舉爭議是如何解決的呢?為何這個蕞爾小國能夠展現令人震驚的民主「奇蹟」?

這要回到8年前。

01

「民主的勝利」

2012年4月5日,馬拉維總統穆塔里卡(Bingu Mutharika)突然離世。

馬拉維總統賓谷·穆塔里卡。圖片來源:RFI

當時官方宣稱他已被送往南非接受治療,但實際上當時穆塔里卡已經去世,這一安排無異於「秘不發喪」。

之所以出現這一幕,是由於按照憲法,總統去世後應由副總統接任,可當時的副總統喬伊斯(Joyce Banda)已經被執政的民進黨(DPP)開除。

在之前的政治鬥爭中,穆塔里卡有意讓剛剛進入內閣的妻子卡莉斯塔(Callista Chimombo)擔任副總統,也希望能讓自己的弟弟彼得(Peter Mutharika)繼承自己的總統職位。

2011年,民進黨國家管理委員會(NGC)批准了彼得作為2014年選舉的總統候選人,喬伊斯當然表示反對,隨即被開除出黨。

但從憲法上來說,在2012年,喬伊斯仍是合法的副總統。

而穆塔里卡一去世,就有出現權力鬥爭的危險。

於是才出現了對於穆塔里卡的死亡「秘不發喪」的那一幕。他的屍體被送往南非,在整整兩天後才得到死亡確認。

當時英美等大國的態度都是支持按照憲法移交權力以避免陷入政治鬥爭,而馬拉維的前總統穆盧齊(Elson Muluzi)也支持維護「憲法秩序」。於是,在馬拉維軍隊也最終保持支持之後,彼得的野心最終沒有得逞。

2012年4月7日,喬伊斯宣誓就職,成為馬拉維第四任總統,也是馬拉維首位女總統。

喬伊斯·班達在就職典禮上,在喬伊斯就任之後,她被媒體稱為「非洲最有權力的女人」。圖片來源:The New York Times

權力的順利更迭,使2012年馬拉維沒有陷入憲法危機,這被外界稱為「民主的勝利」。但這很大程度上也因為穆塔里卡當時已經不得民心。

在他執政的8年中,最初政績斐然,降低了馬拉維的貧困率,但隨着聲望上升,他開始有了獨裁傾向。

執政後期,穆塔里卡不僅想要往政府中安插自己的親屬,排擠副總統喬伊斯,還與馬拉維的主要援助國(主要是英國)關係惡化,導致燃油短缺狀況惡化、油價和失業率上升,在2011年就引發了全國性抗議。

馬拉維人均GDP從2003到2019年的變化,能夠看出2003年穆塔里卡執政後先是扶搖直上,然後到2011年開始下降,這與穆塔里卡與英國關係惡化及引發的經濟、政治動盪有關。圖片來源:世界銀行

後發民主國家往往在民主化後走向威權社會,因為這些本來就不發達的國家,雖然體制上成為民主制,卻由於法治與國家機構的不成熟而難以約束權力。部族和親緣關係很可能掌握國家,就像發生在阿塞拜疆的那種情況。

但這個困擾上百個後發民主國家的難題,卻被不起眼的馬拉維戲劇性地解決了,這實在是一個「奇蹟」。

不過,這還只是開始,彼得將繼續爭奪總統職位。

02

塗改液選舉?

喬伊斯當上總統只是接任,並沒有經過選舉,因此在2014年,仍然將舉行總統大選。

在喬伊斯的執政期間,政府捲入一系列腐敗醜聞及惡性事件當中,雖然政府腐敗實際發生在喬伊斯當上總統之前,但她仍然因此受到了質疑。2014年總統大選,喬伊斯以16個百分點之差敗給了彼得。

彼得成為馬拉維第五任總統。然而,他一上任,就捲入了腐敗的爭議。到了2018年,成千上萬人走上街頭譴責和抗議腐敗,結果反腐敗局(ACB)也站在彼得這一邊,對此不置一詞。

馬拉維總統任期為5年,到了2019年,彼得和2020年的川普一樣,面臨能否連任的問題。顯然,民眾並不希望他連任,但彼得也沒那麼容易放權。

就像2020年美國大選一樣,馬拉維2019年大選也陷入選舉舞弊的爭議。最後結果顯示彼得能夠連任,以微弱優勢領先大會黨(MCP)候選人查克維拉(Lazarus Chakwera)贏得選舉。

但是,參加競選的查克維拉與時任副總統奇利馬(Saulos Chilima)都反對這一選舉結果,認為其中有舞弊。奇利馬雖為副總統,卻同時也是代表聯合變革運動(UTM)的總統候選人。

在馬拉維南部一些地區,有些馬拉維選舉委員會的工作人員被指控用塗改液修改了選舉結果,將應該屬於查克維拉的選票改成了彼得。類似的事件很快在全國各地出現,一些相關人員被捕。這導致這次選舉被戲稱為「塗改液選舉」,彼得也被戲稱為「塗改液總統」。

然而,就在廣泛爭議的背景下,到了5月27日,馬拉維選舉委員會主席最高法院法官安薩(Jane Ansah)仍然宣佈彼得當選並隔天宣誓就職,這引起了新一輪抗議活動。

從5月到9月,隨着示威遊行不斷,反對派向馬拉維高等法院提出申請,並要求取消選舉結果並再舉行一次選舉。

彼得·穆塔里卡在就職典禮上,他的首席法官尼倫達(Andrew Nyirenda)離開了他並在後來組織推翻了這次選舉結果。圖片來源:Yahoo news

2020年2月3日,民眾期待已久的法院裁決終於作出。憲法法院的法官在七個小時的討論後,決定以違規為由,裁定2019年選舉結果作廢,並於150天之內進行再次選舉。

2020年6月23日,再次進行總統選舉後,查克維拉以領先20個百分點的成績打敗了彼得當選總統,成為馬拉維第六任總統並執政至今。這一選舉結果符合之前進行的幾次民意調查,民眾的意願戰勝了總統的權力。

正如《經濟學人》對此的評論:

「馬拉維仍然貧窮,但它的人民是公民,而不是臣民。在一個威權地區恢復民主使它成為我們的年度致敬國家。」

(Malawi is still poor, but its people are citizens, not subjects. For reviving democracy in an authoritarian region, it is our country of the year.)

不過,是什麼造就了馬拉維的民主「奇蹟」呢?畢竟從哪個角度看,它都還不算一個成熟的民主國家。

03

馬拉維的啟示

在非洲,馬拉維始終是一個異類。

在馬拉維,幾乎沒有強烈的種族衝突或嚴重的社會對立,它政治權力過渡的異常穩定也有別於非洲大部分國家。

但是從「先天」上看,馬拉維又和大多數非洲國家一樣,也經歷了從被殖民到獨立的過程。而且馬拉維人口在語言、宗教、族群上的分佈也足夠複雜。甚至複雜程度不亞於一般非洲國家。

在馬拉維,超過人口10%的族群就有四個。雖然名義上馬拉維是基督教國家,但其中穆斯林也占人口的10%以上。而基督教中,天主教、新教及其他分支也都分庭抗禮。

馬拉維的族裔,有五個族裔都在10%以上或接近10%。圖片來源:Wikipedia

之所以馬拉維沒有走一般非洲國家的「老路」,陷入無窮無盡的暴力和族群對立,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它不是直接採取民主制度,而先經歷了一個獨裁時期。

馬拉維的情況與加納比較類似,也曾有過一個羅林斯(Rawlings)這樣的人。

他就是海斯廷斯·班達(Hastings Banda)。

班達是馬拉維的「國父」。在班達之前,馬拉維是英國治下的尼亞薩蘭德區域。班達在1950年代致力於民族獨立,馬拉維大會黨(MCP)出現後,班達帶領政黨謀求馬拉維獨立,並因讀起來朗朗上口而選擇了「馬拉維」這一名字作為國名。

隨着英國在全球範圍內收縮,馬拉維的獨立並沒有遇到過多阻礙。1966年,班達宣佈成立馬拉維共和國,並擔任總統。

班達(左)與當時的坦桑尼亞總統(右)。圖片來源:Wikipedia

然而,在他治下,馬拉維成了一黨制國家,班達還兼任多個職位,儼然成為僭主。對外,他與西方國家接觸密切,因此與非洲其他國家格格不入,對內他壓制反對派,宣佈自己終身制。

獨裁者的那一套,班達一樣沒有漏,全都做了一遍。建立言論審查、打擊新聞自由、隨意逮捕和處決反對者、篡改歷史、焚燒書籍......馬拉維成為了一個警察國家。

蘇聯解體以後,西方不再需要因意識形態立場而支持非洲獨裁者,班達失去了依靠。於是,馬拉維出現了反對聲音,國際社會的壓力也隨之而來。馬拉維社會在持久的壓抑中開始了爆發,不過這種「爆發」相當克制。人們開始要求以民主的形式對一黨制進行公投。

在這一關鍵時刻,班達沒有站在人民的對立面,而是默許了公投。投票後,支持多黨制的意見以壓倒性優勢獲勝,班達認可了這一結果。

1993年底,馬拉維成立了總統委員會,廢除了總統終身制與一黨制,制定了新憲法,並在次年舉行了選舉。選舉後,穆盧齊(Elson Muluzi)成為了總統。班達則在一年後被捕,他被指控謀殺前內閣同事,但最終因為證據不足而被釋放。

在班達執政的那些年中,至少有6000人未經審判就遭到折磨和殺害。但馬拉維人民並未在社會走向正軌之後殺害班達以報復,而訴諸於法律。

班達被釋放後對馬拉維人民表示了歉意,馬拉維人民則在他死後為他送葬。

馬拉維的民主「奇蹟」並不是某一個人的功勞,而取決於多種因素。英國殖民時期帶來的黨派政治與法治,班達執政對暴力的壟斷,民眾的自覺意識等等,都使得馬拉維沒有墜入深淵。

如果馬拉維直接進入民主政治,很可能像非洲大部分國家那樣建立起腐敗、軟弱的政府,並陷入長期的族群暴力。而如果班達不承認公投結果,或乾脆不舉行公投,社會撕裂仍可能讓馬拉維陷入動盪。

同樣,如果民眾對過去獨裁時期揪住不放,對過去政府成員進行清算,很可能國家也會陷入民粹主義。

當然,這些都沒有發生。這也是今天馬拉維民主「奇蹟」成為可能的基礎。

馬拉維仍是世界上最為貧困的國家之一,但有節制的、漸進的民主正在這裏發生並趨於平穩。

對於馬拉維來說,未來的挑戰還有很多,比如新當選的總統查克維拉在當選後,人們就發現內閣成員中很多人相互之間是親戚關係。親戚關係對民主制的威脅仍然存在。

法院取消2019年選舉結果後,查克維拉與支持者在一起。圖片來源:BBC news

未來的馬拉維雖然可能很長時間不再可能回歸威權,但仍可能跌入另外的陷阱,如民主政府無能或衰敗。面對未來的挑戰需要勇氣,也需要智慧。不過,在全球經濟低迷,政治陷入重重困境的今天,不得不說,這個小國的變化仍讓人看到了一絲光亮。

責任編輯: 李華  來源:知鴉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1/0310/15668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