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鈎沉 > 正文

俄羅斯排華往事

19世紀末的一天,沙皇尼古拉二世收到了一份來自德國皇帝威廉二世的禮物——一幅版畫。

著名的「黃禍圖」,Hermann Knackfuss(繪)。

這幅畫的創意來自威廉二世,他親手繪製了草圖,讓畫家赫爾曼·克納科弗斯(Hermann Knackfuss)在此基礎上完工。

末了,威廉二世沒忘了題上小字:

歐洲各民族!聯合起來,保衛你們的信仰和你們的家園!

(Völker Europas, wahr(e)t Eure heiligsten Güter)

畫的中心為伊甸園的守護者、天使長米迦勒,他站在懸崖峭壁邊上,左手指向東方——佛陀正騎着一條龍,向西方而來;右手持寶劍,面向身側戎裝打扮,同樣手拿武器的婦女。她們頭頂上方的天空,高懸着基督教的十字架。

這幅圖,後來也被稱為《黃禍圖》(The Yellow Peril)。畫作想要表達的意思,再明晰不過:東方的黃種人正在成為歐洲的威脅。

這裏的黃種人,首指日本,其次是中國。在任何時候,人類社會都喜歡找替罪羊,就像猶太人在歐洲的境遇一樣,黃種人威脅論,成功地為歐洲樹立了敵人,將內部的矛盾引向歐洲之外。

尤其是甲午中日戰爭之後,日本的崛起,更是讓歐洲國家感受到了這股不可小覷的、能與之相抗衡,攫取在華利益的力量。

這也是《馬關條約》簽訂後,當清政府被迫割讓遼東半島給日本時,俄羅斯、德國,以及法國「三國干涉還遼」的原因。沙皇尼古拉二世顯然笑納了這份禮物。

自黃禍論始,遠東的中俄關係史,便成了一部血與淚的排華史。

01。海蘭泡大屠殺

20世紀的開端,無比血腥。

這一年,是歷史上有名的庚子年,沙皇尼古拉二世就炮製了遠東地區的對華大屠殺。

1900年,當八國聯軍入侵之際,義和團運動也席捲了中國東北地區。

義和團大肆毀壞電話線路,甚至東清鐵路(俄國修建的赤塔-滿洲里-海參崴鐵路中國段的名稱),這正好給了俄國發難的機會。

東清鐵路,西起俄國境內的赤塔,途徑滿洲里、齊齊哈爾、哈爾濱、綏芬河,東至海參崴。1920年後改名為「中東鐵路」。圖片來源:Wikipedia

以保護東清鐵路為由,在尼古拉二世的命令下,俄國的軍隊試圖從伯力順着黑龍江,到達雙城子,從綏芬河進攻哈爾濱,從而蠶食東北地區。

駐紮在璦琿的清軍眼見俄國的「米哈依爾號」與「色楞格號」駛來,便發起攔截,雙方發生了炮戰,兩艘軍艦受到重創。

於是,沙皇又集結軍隊,從伯力前往海蘭泡駐紮。爾後,在尼古拉二世的指示下,阿穆爾省以在海蘭泡(俄國人稱為布拉戈維申斯克,Blagoveshchensk,意思是報喜城,現為阿穆爾州首府)的華人有義和團同盟為名,開始驅逐與種族清洗。

俄國人將海蘭泡和江東六十四屯的5000多名華工驅逐到黑龍江(俄國人稱為阿穆爾河),名義上是遣返華工,讓他們游水渡江回到中國,實則是活活淹死這些無辜的民眾。

那些不願渡江的人,則在岸邊被槍殺。

5000多人,血流成河,該是怎樣的慘狀!

而他們所葬身的這片土地,本是他們的故土。

眾所周知,海蘭泡原是中國的領土,與黑河屯原屬一座城,被黑龍江一分為二。這裏世代居住着達斡爾族等少數族群,直到沙俄的觸角伸到這邊區域。

17世紀上半葉,沙俄殖民了西伯利亞的土地,開始經營遠東地區,並和清朝發生戰爭。

在中俄《尼布楚條約》(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談判後,雙方才停下戰火,約定以格爾必齊河-外興安嶺-鄂霍次克海為界,以北區域屬於沙俄,以南區域屬於清朝,外興安嶺與烏第河之間的土地為待議定區域。

這份條約簽訂後,將近170年內,清朝有效地遏止了沙俄東擴的態勢,牢牢掌控了東亞的制霸權。

直到第二次鴉片戰爭

1858年,清政府先是與沙俄簽訂了《璦琿條約》,規定烏蘇里江以東地區(包括海參崴)屬於兩國共管區域。

兩年後,1860年,作為第二次鴉片戰爭的戰敗方,清政府與沙俄簽訂《北京條約》,以明文規定的形式,將烏蘇里江以東、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共計4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正式交到了俄國人手中。

海蘭泡、伯力、海參崴等等,不再屬於中國,庫頁島也一併成為俄國領土。

原先居住在海蘭泡、江東六十四屯等地的中國人,仍保留居住權,但清政府並無此地的主權。

中國人,由此成了旅居者。

02。瘟疫年大驅逐

得到大片領土的俄國,開始經營遠東地區。

長久以來,俄國東西之間發展極不平衡,西伯利亞和東部沿海地區簡直是流放罪犯之地的代名詞,連契訶夫在給友人的信中,都說這裏:

「窮得要命!貧窮、愚昧、毫無價值,這一切使人到了絕望的地步。一百個人當中只有一個誠實的人而有九十九個賊,他們玷污了俄羅斯的名聲……」

為了發展東部,沙俄政府曾經鼓勵人們移民,但收效甚微。

1861年3月,沙俄政府出台了《俄國人與外國人在阿穆爾省和濱海省定居條例》,允許本國人和外國人在兩省定居,並且給予了20年內土地免稅權的優惠。

但俄國人並不願意長途跋涉,到遙遠的遠東勞作,那裏實在離莫斯科太遠,離歐洲太遠。

俄國人不想去的地方,恰恰是中國人願意前往的地方。

中國人進入俄羅斯一般有水陸兩條線路,水路從山東沿海港口出發,乘坐船隻到達海參崴;陸路則是取道東三省,越過邊境線到達俄羅斯。

這也是為什麼俄國華工中有大批山東省、直隸和東北人的原因。

1891年,浩大的西伯利亞大鐵路工程項目急需勞動力,從俄羅斯西部運輸勞力,成本太高,不如就近用華人勞工。

於是,俄國大量招收中國人,前往遠東勞作。

主持修建鐵路的交通大臣謝爾蓋·維特,不僅把這條鐵路視為東西貿易的基點,更重要的是「俄國能在任何時間內在最短的路上把軍事力量運至海參崴並集中於滿洲、黃海海岸及離中國首都的近距離處。」

西伯利亞鐵路路線。圖片來源:《俄羅斯:羅曼諾夫王朝的大地》書本插圖

西伯利亞鐵路始建於1891年,1901年10月全線通車,全長9288公里,東始莫斯科,西達海參崴,成為連接俄羅斯漫長國界最重要的工程。

火車走完全程的時間是13天,俄國的重要兵力可以通過鐵路迅速運往東方。

從莫斯科到海參崴,沿線鋪滿的是帝國的野心,和華工的血汗。

根據學者不完全統計,從1886年到1900年,俄國阿穆爾省與濱海省兩地的華人數量漲了一倍,從2.75萬人上升到5.11萬人;1910年,華人數量達到頂峰,達9.22萬。

如果算上非法移民的勞工,華人的數量比上述統計還要多得多。

但從1910年起,華人數量出現斷崖式減少,從9.22萬人,減少到7.6萬人。

為什麼人數驟減?

原因也很簡單,針對華人的第二次大清洗,正在到來。

1910年秋末,沙俄境內,距大清帝國邊界6公里的火車大烏拉站(即達斡爾亞)附近,一家華人木匠店出現了首個肺鼠疫病例。

很快,病毒經過鐵路運輸被傳播到滿洲里,這就是著名的1911年東北大鼠疫的爆發。

為了防疫,沙俄開始限制華人入境,在中國人聚集的地區進行消殺和隔離。

1911年2月後,針對華人的限制令更多,濱海省總督在海參崴下達嚴格命令,凡華僑無正業、無身票,及匪類不安分者,都成了被驅逐的目標。

這項政策實施的後果是,大批有職業的華人同樣被放置到了驅逐的行列,被強行遣送回國。

一時之間,黑龍江等省份收到無數旅俄華人發來的求助電報,但仍沒有改變被驅逐的命運。

1911年鼠疫爆發後的華人驅逐令,只是俄國大規模排華的序曲,高潮發生在蘇聯掌權之後的海參崴大清洗。

03

海參崴大清洗

山東人把去海參崴謀生稱作「闖崴子」。

《尼布楚條約》簽訂時的海參崴,滿語意思是「海邊的小漁村」,仍是大清帝國遙遠的、不起眼的邊疆小地方。

它的命運轉折點,始於第二次鴉片戰爭。

被割讓之後,海參崴孤懸東亞,東接清朝,南臨朝鮮,與日本只相隔日本海。

此時的海參崴,搖身一變,成了符拉迪沃斯托克,被俄國人賦予其「控制東方」的使命,成為俄國在北太平洋地區的中心。

簽訂這份條約時,清政府或許沒有意識到,這讓東北地區失去了出海口,讓沿海地區成為了內陸地區,在一百年後的全球競爭中,錯失良機。

對於清朝是可有可無的小漁村,在俄國人眼中可是寶貝。

在之前的文章《克里米亞已經被普京吞併六年了》中,我們分析了歷代俄國沙皇瘋狂打仗、擴張領土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為了尋找出海口。

而海參崴,正是俄羅斯在遠東地區的出海口,也是其太平洋艦隊所在地。

憑藉這個優良的深水港口,俄羅斯可以挾制中國、日本、朝鮮、韓國,以及美國在太平洋的軍事部署。

1990年,海參崴上駐紮的蘇聯太平洋艦隊。圖片來源:US Government

對於那些在清政府統治下無力謀生的中國人,海參崴同樣是個好地方。

來到海參崴的中國人,多為季節性移民。每年3月到12月期間,他們到礦藏、林場、狩獵場等地打工。通過辛勤的勞作,一名工人總共可以存下150到300盧布,這要比待在清帝國的境況好一些。

在西伯利亞鐵路和海參崴軍港建設期間,也有大量的中國勞工投入到建設中。

華工們憑藉廉價勞力,在伐木、修路、建築、淘金等勞動行業謀生,華商們也順勢進入俄羅斯市場開展貿易,在當地食品、飲料、煙草、餐飲等領域,均能看到他們的身影。

在海參崴市中心,有條街道叫百萬街(Millionka),這便是當時華人最重要的聚集地。

中國餐館、修鞋匠人等,也都隨處可見。

百萬街上一個中國後廚。

據統計,1916年,單是海參崴一座城市的中國人,就達到了39187名,占城市總人口的40.2%。

華人在俄國工作並形成了聚集區域,並不意味着華人獲得了俄國人的信任,或者在權利上的平等。

這些背井離鄉的華人,在黃禍論的輿論攻勢下,遭到來自俄國人的懷疑、歧視、排斥、驅逐、清洗。

一個可以想見的理由是,勤勞的華人給當地白人(包括俄國人和其他歐洲國家移民來此的白人)造成了極大的競爭壓力。

滅頂之災源於1917年11月,俄國爆發十月革命,蘇聯紅軍與白軍開始了長達五年的內戰。

期間,約有三萬到七萬(各地數據不一)華工加入到紅軍行列,為蘇維埃政權奮戰。

但是,他們支持的政權,並沒有在權力得到鞏固之後為他們提供更多的生存機遇,而是給了他們滅頂之災。

首當其衝的是大大小小的華商,他們在當地經營的私有經濟,顯然並不符合蘇聯集體經濟的標準,再加上其不受信任的華人身份,便成了蘇聯排擠的目標。

從1921年起,政府開始限制華人的匯款,打擊華商會的權力,對華商的經營條件也越來越苛刻,小商小販需繳稅款翻倍,大量華商店鋪被迫關閉,華人被遣送處境。

1929年,國民政府和蘇聯發生「中東路事件」,為了報復中國,蘇聯大量驅逐並抓捕華人,在海參崴被抓捕的華人就高達7000名。

中東路事件中,蘇聯軍隊奪取東北軍旗幟。圖片來源:Wikipedia

隨着日本在東亞的侵略擴張,蘇聯對遠東地區日本間諜分子的猜忌日漸加深。於是,一場針對性的種族大清洗開始了。

1937年12月23日,蘇共中央監察委員會主席葉若夫向遠東邊疆區內務管理局局長柳什科夫發出密函,內容是:

行動清除邊疆區所有中國人和其他人的窩點,請仔細搜查,拘捕所有窩主與到訪者。對他們進行偵訊。發現反對蘇維埃、間諜、走私活動以及刑事罪的已獲蘇聯國籍的中國人案件交由三人小組審理,並鎮壓第一類和第二類。外籍人員案件,經審判後驅逐出蘇聯。所有被司法逮捕的涉案人員,禁止在遠東地區、赤塔、伊爾庫茨克地區居住。

這就是臭名昭著的1937年蘇聯對華大清洗,一批又一批無辜的中國人被殺害或被關押。

官方當時公佈的調查結果中披露,遠東地區被認定有罪的中國人共5816名,被處決的人共有3123名,被投入監獄的共有2693名。

此後,有數據顯示,一年內被驅逐出境的中國人多達11198名。

這些被迫害的中國人,在嚴刑拷打中飽受屈辱,有的甚至被流放到古拉格進行勞改。

海參崴市中心的列寧雕像。圖片來源:New York Times

時值中日戰爭爆發,國民政府焦頭爛額,雖有代表與蘇聯方交涉,但對方態度強硬,辯稱抓捕的全部是間諜,政府在處理旅俄華人問題上並不得力。

雙方最終的解決方案是,將遠東地區的華人遷往新疆哈薩克斯坦及中亞等地。

從1938年5月開始,大量在海參崴等地的工人、商人等離開俄羅斯,另謀生計......

當俄國需要華人來開墾邊疆時,邊境就對他們開放;當華人的競爭力帶來遠東地區的繁榮時,他們便淪落到兔死狗烹的下場。

海參崴所在的濱海省,如今已改為濱海邊疆區。根據統計,2010年,俄羅斯濱海邊境區的人口結構中,俄羅斯族約166萬人,占當地人口的86%;而華人,僅佔0.15%,不到3000人。

從一百年前的40.2%人口,到一百年後的不足0.2%人口,這段慘痛的歷史,伴隨着海參崴以及其他遠東地區華人所遭遇的種族大清洗,成了歷史的塵埃。

直到去年庚子年,恰逢海參崴被割讓160周年,加上疫情的影響,才開始重回人們的記憶。

與眾人皆知的不平等條約割讓國土等大事相比,知道沙俄和蘇聯排華往事的人並不多。

像海參崴這樣從小漁村演變為戰略要地的區域,國朝歷史中,也並不少見。

在分清敵友這個問題上,不少人的思維模式,仍停留在大清時代。

秦暉教授在《誰是中國真正的朋友和敵人》中就談到:

「對華人最壞的國家,我們認為是最友好的國家,對華人最好的國家我們認為是最敵對的國家。」

什麼樣的國家對華人才算是友好呢?

看看哪個國家的華人,能成為這個國家政府的部長、能競選總統、能擔任院士,便能清楚知道。

諷刺的是,又有多少國人,仍將對華人友好的國家當作敵人,將排斥歧視華人的國家當作友人。

大清已經亡了,但大清的思維仍在。

責任編輯: 李華  來源:明白知識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1/0310/15668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