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事 > 萬花筒 > 正文

困住你的從來不是歲月,而是固定型思維模式

我們很多人做事時,習慣於用自己的經驗和理論提前設定一個結果,進而成為最終目標...,當沒有達到這個預設結果時,就認定為自己失敗了,垂頭喪氣,甚或是一蹶不振;達到了這個預設結果時,就不再繼續努力了...

這種思維方式將我們的各種可能限定為一種可能,結果也只能是這一種可能的成功或失敗...

其實,每個人都有多種可能性,都可以煥發更大的光彩,不要自我限定,打破固定思維,找到正確的方向,然後持續不斷地努力,就會有更大的收穫...

南宋著名理學家朱熹說過這樣一句話:「要在看得活絡,無所拘泥,則無不通耳。」

倘若凡事皆拘泥於陳規舊俗、固執於條條框框,固守着老經驗、老傳統,總是以一種固定的思維去思考問題,人生又能有何大作為?

01

有一個故事流傳很久,卻很少有人對它所蘊涵的哲理深思。

在一個小村莊裏,老李和老王是從小玩大的夥伴,他們一直都很要好,只是老李頭腦比較靈活,他也很快發家致富了。老李發財之後不忘朋友,他決定幫助老王脫貧致富。於是老李送給老王一頭肥壯的牛,囑咐他好好開荒,等春天來了撒上種子,秋天就可以收穫而從此遠離貧窮了。

剛一開始,老王幹勁十足。他滿懷希望開始開荒,每天忙得暈頭轉向,也不覺得苦,不覺得累。可是沒過幾天,家裏就沒有足夠的草供這頭牛吃了,而且連家人吃飯都成了問題,日子比過去還難。老王就想,不如把牛賣了,買幾隻羊,先殺一隻吃,剩下的還可以生小羊,長大了再拿去賣,就可以賺更多的錢。

於是,老王按照這個計劃開始付諸行動,不過當他吃了一隻羊之後,小羊遲遲沒有生下來,他也就沒有可以換成錢的東西了。日子又艱難了,於是他忍不住又吃了一隻。這時老王又想,不如把羊賣了,買成雞,雞生蛋速度要快一些,雞蛋立刻可以賺錢,日子立刻可以好轉。

於是,老王的計劃又付諸了行動,但是日子依然如此貧困,他又忍不住殺雞,終於殺到只剩一隻雞時,老王的理想徹底崩潰了。老王看着家裏剩下的唯一的一隻雞,想致富是遙遙無期了,與其現在等着餓死,還不如把雞賣了,打一壺酒,買壇小菜,三杯下肚,萬事不愁。很快寒冬過去,春天來了,老李興致勃勃地來探望老朋友,一進家門卻赫然發現,老王正就着成菜喝酒。再看當時他送的那頭牛,早就沒有了,房子裏依然一貧如洗。

也許窮人之所以為窮人的緣故大概就在這裏:總是固守着舊的思維習慣,這種思維定式讓窮人無法去嘗試富人的思考方式,所以窮人最終也只能淪為窮人的份。

老洛克菲勒去世時他的財富佔美國GDP的1.5%,據說他在給兒子的信里,有這麼一段:即使把我的衣服脫光,再放到杳無人煙的沙漠中,只要有一個商隊經過,我又會成為百萬富翁。

他為什麼這麼自信?這麼厲害?因為他永遠懷有富人思維。所以,決定貧富的不是物質,不是努力,而是精神和思維!

02

很喜歡的一個故事:《改變》,分享給大家。

猴子想變成人,它知道要變成人要砍掉尾巴,猴子決定砍掉尾巴。動手前猴子被三件事困住了:

1、砍尾巴的時候會不會很疼?【改變是有一定痛苦的】

2、砍了後身體還能不能保持靈活性?【改變會有一定風險】

3、活了這麼久,一直以來就和它一起,跟了很多年了,不忍拋棄它。【改變在情感上會有些許難受】

所以,今天的猴子也沒有變成人!要成就一些事就必須捨棄另一些事!捨不得你所擁有的,就得不到更好的!

改變,也許會痛苦一陣子!不改變,就可能痛苦一輩子!不要想到不勞而獲要想改變命運就得先改變自己。

很多人的思維總是習慣性地跟着經驗走,用老方法來解決新問題,結果當然不會成功。

就像周國平所說:「多數人的矯情是可怕的,原因就在於它是平庸,卻偏要冒充獨特,因而是不老實的平庸。」

所以,對於某些普通人,固定型思維的害處較為明顯,不願接受自己的平庸,把失敗的鍋甩給外界,還安慰自己要坐等風起,可這一坐就是一輩子。

而事物是一直不斷變化發展的,一切都在變,我們的思維也應該不斷調整、不斷改變。

思維模式在現代被分為兩類:一種叫存量思維,又稱為固定型思維;一種叫增量思維,又稱成長型思維。

很多傳統思維,在那個時代看來是堅不可摧的,可是因為時間、空間和實踐的變化,已不能滿足現實社會的需求,在不斷進步的科學技術和先進的現代化生活方式的猛烈衝擊下,甚至會成為一種阻礙你成功的錯誤思維。如今的世界充滿辯證思維的存在。人們觀察世界、汲取知識的方法已不再是一味地傳統繼承,而是辯證地批判繼承,取其精華,棄其糟粕。

所以,一個人的可貴之處不是用前人的方法解決問題,而是敢於突破傳統思維,用自己獨創的甚至是顛覆傳統的思維來指導自己的行動。

一位老師在黑板上掛曆了一張"畫",白紙中畫了一個黑色圓點。"你們看見了什麼?"老師問。全班學生一起回答:"一個黑點。"

教師說:"只說對了極少的一部分,畫中最大的部分是'空白'。只見小,不見大,就會束縛我們的思考力。成千上萬的人不能突破自己,原因正在這裏。"

傳統的思維定勢會束縛我們的想像力,而換一種眼光則可能會有新的發現。

境隨心生,心隨念轉,這個世界是多面的,這個社會是變化的,學會換個角度看待問題,也許就會有驚喜,懂得換一種心境去積極面對處境,人生就會多一些光明前景。

人最不該的,是一根筋地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地看問題,令自己陷入無法轉彎、不懂變換的消極情緒,導致生活越過越無趣。

03

法國著名昆蟲學家法布爾曾做過一項有趣的實驗:他把一群螞蟻放在一個圓盤的周圍,使它們頭尾相接,繞圓盤排成一個圓形。

於是這群螞蟻它們一個緊跟着一個,像一支長長的遊行隊伍。法布爾在螞蟻隊伍旁邊放置了一些食物。這些螞蟻要想得到食物,就必須要離開原來的隊伍,不能再繞原來的圈子前進。

按照正常的理解,螞蟻一定會分散隊伍,尋找食物。可螞蟻並沒有這樣做...出於純粹的本能,它們只是沿着自己或自己族類留下的化學信號前行。它們沿着圓盤的周圍,一直以同樣的速度走了七天七夜,直到它們累死、餓死為止。

凡是身安心寂,不思改變,長年囿於既定模式中生活的人,絕不可能擁有精彩的人生。

而不滿於現狀,積極尋求改變才是人生進步的真正力量所在。

所以積極向上的人生只能主動求變,只有變,才能串起人生的璀璨斑斕。這個故事也許很多人都聽過,然而卻很少有人真正重視過。思維定式給我們造成的損失不僅僅是幾個錯誤而已,甚至會威脅到生命。螞蟻的下場不就說明了這個問題嗎?

心理實驗證明,一個人一旦進入思維死角,智力就會在正常水平之下。當我們面臨新問題時,建立在以往經驗和知識基礎之上的思維定式,往往會產生消極影響,成為我們思維行為的障礙。所以,我們要充分認識到思維世界裏存在的這個死角,逐漸超越舊有思維模式,才能走出思維慣性,進行創造性思維。

所以,我們不要被經驗和固定的思維習慣所限制,不然的話,習慣性思維就會在不知不覺中欺騙你的大腦,蒙蔽你的視線,使你走向福狹,走向失誤,走向失敗。

所以,千萬不要讓固定思維固定住了自己的人生。固守着舊的思維,是在給自己的人生圈地為牢,最後只會在人生之路上寸步難行。

唯有靈活變通,跳出固定思維,才能事事順利、路路暢通。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老張教育新思享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1/0309/15661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