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外媒看中國 > 正文

法媒:默克爾為什麼不怕背上綏靖惡名 全力推動歐中投資協定

 

歐盟與中國年終前達成歐中投資原則性協議,消息傳出後,美方給予激烈的批評,甚至不惜以歐盟終於撕掉了遮羞布這樣的語句來指責盟邦;在西方,一向就有指責德國總理默克爾對華綏靖的批評,這次的協議的確是在默克爾強力主導下達成的,默克爾的綏靖於是乎大有坐實之勢。

不過,法國世界報駐柏林記者發來一篇題為「默克爾為什麼成了歐中貿易協議的辯護律師?」則似乎重在從德國的角度來剖析,擔任歐盟輪流主席國,即將履行完最後一任總理任期的默克爾為何明知不會討好美國還要如此煞費苦心。

默克爾一直把簽署這一協議作為德國擔任歐盟輪值主席半年期的最重大挑戰,她終於說服了歐盟成員國,同時也迫使中國作出讓步,在即將完成輪值的最後時日達成原則性協議。默克爾知道對她這是一次唯一的機會:一方面,作為歐盟輪值主席國主席,她獲得了領導推動的必要權威;另一方面,華盛頓處在政權轉移期,賦予歐盟更大運作的空間可能會在拜登登台後大大縮減;同時,尤其在健康和技術領域,面對美國與中國的對抗,新冠大流行的特殊之年強化了德國歐盟主權意識的緊迫感。

當然必須承認的是達成這一協議對德國的好處最大。在歐盟,德國是中國最大的合作夥伴,遠遠領先其他成員國。2019年,德中貿易交易額達到2060億歐元,德國出口中國960億,中國出口德國1100億,佔據了歐盟對華貿易額的三分之一。

但是,如果說德國希望繼續從蓬勃的中國市場獲得好處,但從今以後絕對不會不惜任何代價。2010年代初期是德中貿易的黃金期,中國大舉訂貨使得德國經濟在2009金融危機後戲劇般地大幅度反彈,之後便是穩固的經濟增長。也就是從那時開始,柏林對北京的警覺漸漸動搖了互信,2010年代中期,德國政界和經濟界終於明白,與他們所期待的相反,貿易的增長,對華直接投資的增長,以合作方式對華轉移高科技都無法撬動中國市場開放,更別指望歐洲企業在中國獲得公平的待遇。

2015年,北京通過2020科技發展計劃,十大領域將在國家補助下強力發展,最終取代外國進口,為習近平的強國夢鋪路。這之後,隨着中國企業併購德國工業機械人領域的精華企業庫卡,以及2016年中國吉利汽車出乎意外大手筆收購德國最具標誌性的汽車集團戴姆勒股權等等,柏林的擔心越來越重。2019,德國工業聯盟公佈預示重大轉折的聲明:德國和歐盟經濟必須不僅僅把中國看作是貿易夥伴,更應視為制度性競爭對手。這一聲明確認並終結了德國面對中國的幼稚,並且強調應把問題提到歐盟層面來統一應對。德國工業聯盟的文件指出,面對美國和中國,歐盟應該「更加團結」,「更加自信」,通過一個雄心勃勃的以基礎建設及關鍵技術領域的公共投資為支撐的工業計劃來強化歐盟整體的競爭能力。

這齣自一個傳統上信奉自由經濟反對任何「工業政策」的德國工業協會,其自身的大幅度轉彎在德國甚至歐洲產生了很大震撼。這一聲明引發了一系列論戰,最終導致歐盟統一立場,於2019年3月12日發表確認中國為「制度性競爭對手」的歷史性文件。

歐中投資協定被認為是歐盟對華戰略框架性文件的某種落實,當然,最終簽署歐中投資協約仍有很長的路要走。但是世界報的報道指出,時間的選擇和使用的方法差不多與內容同等重要:它向華盛頓發出的信息是,被川普主義折騰四年的歐洲,既不打算被拖入與中國的嚴重衝突同時也決不放棄自己的價值。

中國在接受國際通用投資標準,在接受國際勞工標準方面承諾讓步,但這些讓步並沒有強制性措施配套。中國在國際承諾方面聲名狼藉,18年前在加入世貿組織時信誓旦旦的承諾,後來被特朗普政府指責是一場騙局,在美國兩黨對中國有着強烈敵意的大背景下,與歐盟達成這樣一項條約公認為是中國的戰略性需要。中國最終會信守這一條約嗎?歐盟將如何維持並強化與盟邦美國的戰略關係?即使在歐洲內部,懷疑的聲浪也越來越大。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法廣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1/0103/15412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