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世界文化 > 正文

為什麼佛菩薩眉心都有一個點?很少人知道答案 並不是隨意為之

作者:

佛教造像十分講究法度,不僅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的規定,甚至還有《造像度量經》這樣的經典對身體的比例、尺度進行細緻的解說。如果不符合這些法度和規定,那一尊佛像就會有「不如法」的嫌疑。例如,藏傳佛教中的唐卡,就需要嚴格遵循《度量經》的尺度來進行繪製,否則就會被認為缺乏經典的根據。

我們常常可以見到,卻又往往不知所謂的佛像眉心的那一個小點,就是佛教中一種非常重要的法相,即第三十二相中的「眉間白毫相」。

佛菩薩為何眉心都有一個點?

根據佛經記載,白毫相是指佛的眉間有白毛,柔軟如兜羅綿,其色雪白,光潔清淨,長一丈五尺,右旋卷收。

這是佛在因位時,見眾生修三學,稱讚其美而不毀訾,有謗者則遮制守護而感得的妙相。

能見到此相者,可除去百億那由他恆河沙劫的生死之罪。

正是由於白毫相如此重要,觀想白毫也就成為了佛教修行的一種法門。

淨土宗的觀相法門尤為重視《阿彌陀經》中的「白毫宛轉五須彌」,實際上也就是希望通過正確地觀想白毫來達到真實不虛的境地,通過正觀的方式來改變修行者的意念與思想。

在佛教造像中,白毫相雖然看似簡單,實際上卻不能隨意為之。

繪製白毫相最為重要的一點,就是要繪製出其中的「右旋」特徵。

佛教講究右旋與右繞,這種動態的旋與繞,實際上體現着佛教的特定的宇宙觀與時空觀。

而「旋相」就是這一觀念在佛像上的具體表徵,佛經中記載白毫相「引長一尋,右旋螺如真珠,大放光明」,這裏特別強調右旋,就是意圖強調一種宇宙在生滅之間的動態。

與佛像形制的歷史變化及地區差異相同,白毫相也並非存在於所有時期和地域的佛像中。

在一些早期的佛像或者特定地域的佛像里,白毫就不是一種一定會出現的相好。有些佛像中,即使有白毫,也未必會表現得極為明顯。

但由於白毫豐富的宗教意涵,這一相好在佛教藝術的後期逐漸成為了一種相對固定的造像樣式,沒有白毫的佛像,往往都會被視為逾矩。

當然,無論是白毫的光明,還是白毫的旋轉,最終意圖表現的都是佛法的光明與偉大。

責任編輯: 李韻  來源:toutiao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0/1123/15261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