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事 > 萬花筒 > 正文

人生最重要的法則,3.5億年前就存在,卻被大多數人忽略了

人生最重要的法則,3.5億年前就存在,卻被大多數人忽略了

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的臨床心理學家喬丹·彼得森過去幾年來在歐美網絡上爆紅,被戲稱為「龍蝦教授」,這得名於他最知名也廣受爭議的「龍蝦理論」。本文想藉助這個略顯奇葩的理論來說說:為什麼「自強」也許是絕大多數人安身立命的唯一選擇?以及如何通過自強安身立命?文章對於有些人來說可能過於現實,甚至有可能會刷新你的認知,但絕對值得一讀。

01

最古老的自然法則

人之所以要自強不息,是因為一個很淺顯也很殘酷的基本事實,那就是「不平等」是地球上幾乎所有生物的基本處境,「不平等」是大自然的鐵律。

喬丹·彼得森喜歡拿龍蝦舉例來說明這一點:

公龍蝦有很強的地盤意識,把任何一群公龍蝦放在一個狹小空間裏,它們都會開始劃地盤。

地盤最後如何劃定?當然是靠拳頭(準確地說是爪子)說話—最能打的那隻公龍蝦佔據最好的一塊地盤,同時也會佔有與地盤內幾乎所有母龍蝦交配的權利。

而打輸的那些公龍蝦只能佔據小一點的地盤,只佔有更少的交配機會。也就是說,(公)龍蝦社會其實是有社會等級的。

而且,只要通過武力區分出社會等級,贏家和輸家在行為上就會有非常明顯的差別:贏家時時刻刻都張牙舞爪,而輸家從此畏畏縮縮。

贏家表現得張牙舞爪,是由於它們的神經系統會因戰勝其他龍蝦而分泌大量的血清素(serotonin,一種神經遞質)。高血清素濃度會激發出個體的攻擊性,讓那些贏家龍蝦表現得很亢奮,展現出趾高氣揚的身體姿態。

而輸家龍蝦神經系統里血清素分泌得很少,它們就會相應地顯得垂頭喪氣。

有趣的是,血清素同樣也是人類大腦里至關重要的一種神經遞質,它廣泛地影響人的驅動力(食慾、睡眠、性)和情緒。

你知道哪些人大腦里血清素濃度最低嗎?抑鬱症患者和處在社會底層的人。

如果我們暫時把「非常態」的抑鬱症放在一邊,只考慮普通群體,那麼我們會發現,處於社會高層的精英和社會底層的弱勢群體與龍蝦中的贏家和輸家在神經系統血清素濃度的對比上居然非常相似。

事實上,人類一旦在社會競爭中落敗,表現出的行為的確就像一隻輸掉戰鬥的龍蝦:失敗者會像輸家龍蝦一樣畏畏縮縮,垂頭喪氣。

更耐人尋味的是,如果讓輸家龍蝦吃一些本來用作治療人類抑鬱症的藥物(這些藥物可以提升神經系統中的血清素水平),它們居然也能重新變得生龍活虎。

人類和龍蝦這兩種八竿子打不到一塊兒的生物之間居然有這樣的相似性,這意味着什麼呢?

喬丹·彼得森說,龍蝦已經在地球上存在了3.5億年。

3.5億年前,地球上連樹都還沒有進化出來。連樹都還不存在時,等級制度和不平等就已經存在了。而神經系統對血清素水平的調節,顯然是進化賦予生物應對這種不平等處境的一種機制。

所以,人與龍蝦之間的相似性說明人類大腦中處理等級地位的那部分機制十分古老。「對不平等的感知」是一個非常基本的控制系統,它調節着我們的各種感知、思想和行動,強烈地影響着我們身心的每一個方面。

如果人們在社會地位方面的處境長期得不到改善,那他們就會抑鬱,生病,甚至短命。

 alt=

02

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嗎?

關於不平等和競爭,當然會有反駁者說:

每個人不都是獨一無二的嗎?

每個人不都應該尋找自己的價值嗎?

承認每種價值,承認每一個個體的獨一無二,不就能消除不平等嗎?

的確,價值多元化是世界進步的方向。但在喬丹·彼得森看來,值得追求的價值再怎麼多元化,一旦我們成年後進入社會,只要我們賴以謀生的那個行當里有兩個人以上,那這兩人之間就必然會有高下之分,就必然會有等級,也就必然會有贏家龍蝦和輸家龍蝦。這時,哪來的什麼獨一無二?

我們都渴望平等,但喬丹·彼得森強調的其實是,絕對的人人平等只是一個不可企及的夢想。

所以像「本寶寶天下最棒」這樣的理念,歸根結底都只是讓人們暫時感覺良好的自我欺騙。

競爭總是要來的,所以人總是要自強不息。只有把自己的爪子練得壯一點,打敗更多龍蝦,搶一塊好點的地盤,才有可能更快樂、更健康、更長命。

人生最重要的法則,無非就是周星馳的那句「努力!奮鬥!」,如此而已。

這是一條簡單得你可能都看不起的常識,卻是一條3.5億年前就已經開始運轉的常識。

03

行動指南

龍蝦教授的人生十二法則

喬丹·彼得森在《人生十二法則》這本書里提出了人安身立命的12條法則,可視為「自強派」的行動綱領。

 alt=

法則1:站直了,抬頭挺胸

像贏家龍蝦學習,力爭上遊。

法則2:把自己當成一個值得自己幫助的人

彼得森在論證這12條法則時的基調是:世界很殘酷。

如果你想要在這個殘酷的世界裏生存下去,那就得照顧好自己,尊重你自己,把自己當作一個有潛力的人,要認識到你對愛你的那些人很重要。

照顧好你自己,不是因為「你最棒」,而是因為這是一種責任。

法則3:跟那些想要你變好的人做朋友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交友需謹慎。

法則4:要跟昨天的自己做比較,而不要跟今天的另一人去比較

力爭上遊的心態雖然自帶與他人比較的含義,但你心底明白這一點就好,多跟自己比而不是跟別人比,既能保持奮進的心態,又能減少焦慮。

法則5:在孩子面前要多一點理智

家長跟孩子在一起時,比他們自己想像的還更容易煩躁。應該跟孩子定好各種會被獎勵和會被懲罰的行為規則。

規則不但能培養孩子的教養,也能規範父母自己的行為。

法則6:在批評這個世界之前,先把房子收拾得井井有條

「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這條我們都懂。

法則7:要追求有意義的事物,而不是為各種權宜之事奔波

小孩子才整天要快樂,我們這些成熟的大人得惦記點意義。

法則8:要說實話,或者至少不要撒謊

彼得森說,意義是與真相關聯的,而謊言是意義的對立面。

說謊會使你脫離意義,從而與現實本身脫節。你可能會因為說謊短時間地逃脫懲罰,但僅僅是很短的一段時間。

法則9:要假設正在跟你對話的人可能知道一些你不知道的事情

即謙卑心態與換位思考。

法則10:語言表達務必精確

語言是一件強大的武器。無名者遠比可命名者可怕。

只有用語言精確地描述出一件事物,你才可以對它做點什麼。

法則11:不要在孩子們玩滑板的時候打擾他們

這一條是講如何培養男孩的男子氣概。

現在西方發達國家的很多父母越來越把男孩子養得身嬌肉貴了,但彼得森認為大部分男孩子應該(其實他們自己也願意)通過各種有點危險的活動來磨鍊自己。

所以孩子應該適當放養。

法則12:在街上碰到一隻貓時,可以摸一摸它

這條怪怪的法則說的是:當悲劇擺在面前而你又有點無能為力時,你必須睜大眼睛,去關注那些能突出生命中救贖元素的小機會,讓生命重新變得有價值。

責任編輯: 葉淨寒  來源:每日頭條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0/1107/15207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