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動態 > 正文

朱兆基:中國的擴張外交造就了亞太版北約提早成形

作者:
印太地區將進入的是一場沒有小北約的新冷戰,中近期內它將不再是鐵幕落下,雙方築壘對峙的情景,而更類似於兩個幫派在同一家餐館既要吃飯,又要火併,但又都不願退場,結果吃也吃不好,打也打不痛快。如此幾番,才可能終於換個玩法。

北約秘書長拉斯穆森(左)更是積極展望,印、澳也遠比以往更積極參與四方機制。(路透社資料圖片)

近來關於亞太版北約的爭論不斷,美國蓬佩奧國務卿描繪了一個美好願景,前北約秘書長拉斯穆森更是積極展望,印、澳也遠比以往更積極參與四方機制,但從一開始美國國務院高層也有不同調門,日本出言謹慎,韓國更是尚未入門就拉開了距離。

顯然,基於這樣一個因印度洋海嘯的人道援助而形成於2004年,且長期因為各成員對中國的顧忌而沉寂的非正式四方會談來建立地區性集體安全條約,跨度實在太大,至於志同道合的民主國家的實質性大聯合更是遙遠。由於利益和內部矛盾,很多亞太國家連在中美之間選邊站也會猶豫。

然而,同樣明顯的是,這一趨勢形成於中國的刺激,最終能走多遠,也取決於中國的威脅。在這一點上,中國仍在繼續提供充足的動能。值得一提的是,更準確的說法顯然應該是「印太小北約」。

10月26日,為中華民國軍方運送例行補給的民航包機在中斷兩周後,方得以降落在東沙島。中斷的原因居然是根據國際民航安排負責這一空域空中交通管制的香港空管部門以空域有危險活動為由突然禁止使用空域。

這看似小事一樁,但結合此前日媒傳聞中共有拿下東沙,既盤活台海外圍軍事主動權,又助力突破島鏈之意,以及北京眼中台港事務的日益交融,中共的蠢蠢欲動隱隱若現。在當前局勢下,哪怕限於外圍和漸進,台海摩擦的任何激化也必然引發美國反應。同時,美國及其盟國在南海的活動也加倍密集,而中共又有傳聞仍欲在南海設立頗有爭議的防空識別區。加之中印、中澳關係的緊張,可見亞太諸多矛盾和衝突正被北京的「一盤大棋」攪成一盆油。要從根源上應對,一個以美國為首的地區集體安全機制也的確迫在眉睫。

中共對此當然是有所焦慮的,不然也不會現在就斥之為冷戰思維和反華小圈子。但是,明知壓力巨大仍四面出擊,中共最高層也並非無所恃。與1940年代末迥異的是,經過近四十年全球化進程,美國要與中國經濟和社會全面脫鈎尚有難度,更何況日本、韓國、東南亞等與中國利益牽扯更大的國家。只要戰火未起,安全上的危機感仍然很難壓倒眼前的現金流。

可以說,即使是美國,也十分迴避「一刀兩斷」的損失,丘吉爾的「一道鐵幕已經落下」之景更是無從重現。最典型的還是日本,雖已日趨強硬,但身段柔軟仍是基本手法,左右逢源仍是利益所在,何況中共不知何故,在近年的四面樹敵中,唯獨對中日關係保持了有限清醒。

同時,日本不管對華如何警惕和憂慮,要從基於日美同盟的自保邁向與美國一同捲入台海、南海衝突,進而徹底打破戰後不事熱戰的禁忌,以及由此會在國內遭遇何種阻力,與中國衝突後將面臨何種局面,在危局中拋棄台灣,不配合美國,只求自保又是否可行或有利,都還是全無清晰設想的忐忑。

一個最簡單的考驗是,假設美國願意為保衛台灣而戰,不管日本人是否願意保衛台灣,同意駐日美軍參與對華作戰則可能招致本國領土被打擊,從而捲入戰爭,不同意則日美同盟面臨危機,日本將成為國際民主社會的叛徒。不過,日本也在積極向東南亞國家兜售武器,參與亞太巡航,慢慢改變自己的習慣和觀念。

對美國何嘗不是如此。雖說北約在失去蘇聯和華約為對手後,已經在針對俄羅斯新威脅的基礎上重塑凝聚力,甚至在東歐新成員國還加固了防範,在亞太的共同對手也日漸清晰,而軍事部署是現成的,但是,美國在北約的領導決心不無動搖,資源貢獻上斤斤計較,亞太新舊盟友自然也份外關注美國在防中防共上到底能走多遠,否則任何時候一旦被美國放棄,自身都是難當中國重壓的。那麼,姑且不說萬一換人,即使美國下屆仍是特朗普政府,美國對亞太小北約也面臨諸多凝聚力和操作性上的挑戰。

我們即使假定美日印澳四方已經是小北約,可亞太火藥桶分明一是台灣二是半島,共同防禦義務若不覆蓋台韓,盟約形同虛設,若覆蓋,則立約之初就可能陷入熱戰,而且是牽一髮動全身,很可能要以徹底擊敗中共為目標,方可善終。若現在就將台灣入約,則可能與中共提前攤牌開戰,即使不是決戰,亞太和平被打破還是毫無懸念。

類比烏克蘭,因為與俄羅斯糾葛太深,一時未能加入北約,但正因為如此,它被普京肢解之際,美國雖不願置身事外,行動上卻杯水車薪。當然,烏克蘭的遭遇也是北約東翼當前迅速團結和強化的根本刺激,但在亞太,台灣面臨的威脅不是肢解,而是被佔領,並且將因意識形態的根本對立而被血洗和奴役。屆時,亞太小北約能對台灣隔岸觀火嗎?有了台灣,第一島鏈對中共就轟然崩潰,美軍在戰略上也將極為被動。另外,北京外交上再無章法,也會懂得分化瓦解亞太小北約的意志基礎。比如,釣魚島和中印邊境的局面,北京都是完全可控的。

因此,現在談論作為一個有關鍵的共同防衛義務約束的集體安全條約,對亞太還是太早。不過也正是因為這一點強化了北京的得意。只要北京仍盲目相信有空間對諸敵分化瓦解,各個擊破,就仍然會強化印太防華防共同盟的形成。這將是一個「溫水煮青蛙」的過程,或者可以借用毛澤東的「絞索」論來比喻。

而且,歷史不可能原樣重複,冷戰也一樣。上一次冷戰以集團對抗為基本特徵,只是因為它基於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的格局。上次的集團對抗還有一個根本特點,北約和華約都有唯一的核心領導國。這一次,中國在某些地方比蘇聯強得多,但也有比蘇聯弱得多之處,中國要擁有以自己為首的武裝集團,也面臨與俄羅斯的坐次問題,甚至連朝鮮也難以調遣,伊朗委內瑞拉諸國就更是敗事有餘。

新冷戰的不確定性太大,但它的基本面和限制條件也正在逐步清晰。眼下可以明確的進展是,美台軍售和軍事合作迅速提升,美日印澳,還包括歐洲的海上安全協作迅速強化,美日台暗中加快與中國的經濟脫鈎,印度和東南亞成為現成的中國替代者順理成章。

不論中國在台海或南海的動作如何咄咄逼人,活動空間仍被逐步縮小,除非中國敢於提前攤牌決戰,但引發的後果中國可能更加無法承受。只有在朝鮮半島,由於韓國暫時的不積極,以及中朝的迅速勾結,中國反而有一定製造事端的空間。比如明里仍堅持半島無核化,但暗中對朝實質性核軍備支持,促其成為一個雖不可控,甚至有引火燒身風險,但仍然更加急需的對美挑釁橋頭堡。在這一前提下,中國在南海採取劃設防空識別區等舉措就更不具可操作性,因為那樣的管制將被西方國家違反得千瘡百孔,而強行驅離則既是火上澆油又是玩火。

總之,印太地區將進入的是一場沒有小北約的新冷戰,中近期內它將不再是鐵幕落下,雙方築壘對峙的情景,而更類似於兩個幫派在同一家餐館既要吃飯,又要火併,但又都不願退場,結果吃也吃不好,打也打不痛快。如此幾番,才可能終於換個玩法。

(文章只代表特約評論員個人的立場和觀點)

責任編輯: 江一  來源:自由亞洲電台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0/1030/15178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