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對比 > 正文

蒙古/中國是什麼? 在忽必烈中華帝國面前的謙卑與尊重

—蒙古再想像

作者:
忽必烈改造了成吉思汗建立的蒙古帝國,融合了草原軍事力、中華經濟力、以及穆斯林商業力,中華文明是三條支柱之一。

當你手上只拿着槌子,你會以為所有東西都是釘;當你每天高呼民族自豪,若耳邊響起聽不懂的語言、牆上掛着扭曲的文字,你就想一槌打下去。

近日,內蒙古學校減少蒙古語文授課,尊崇普通話,引發蒙古族人憤怒,罕有爆發罷課;迪士尼電影《花木蘭》上映,國人驚覺原來代父從軍的孝順女兒是鮮卑人,北魏是鮮卑人入主中原建立的國家。日本歷史學家杉山正明更會認為,中國的分裂時期比你想像中更漫長,若以唐玄宗時代南北對峙的分裂局面起計,中間經歷五代十國,北宋積弱又不算大一統的話,這時期的中國「分裂」,歷時530年,南北疆土才再度整合「統一」,那位皇帝也不是漢人,他叫忽必烈

課程里的中史,必定曾在學生腦海湧起大堆問號,明明是蒙古人打下的江山,為何變成中國的元朝?為什麼明明是襄陽陷落國破家亡,有些書本里的中國版圖卻劃至西亞?

杉山正明書寫的蒙古史,叫人不要拘泥於中國古代「王朝輪替」的正統史觀;宏觀地看,那個版圖從東海到西亞的國家叫「大元汗國」。忽必烈建立的蒙古帝國有三大支柱,中國江南的雄厚經濟力乃其一;中亞波斯的穆斯林商旅,則打通陸上與海上絲綢之路;中亞草原的蒙古軍事力,則打通了通訊基建,促進文化交流融合。杉山正明形容,忽必烈改造了成吉思汗建立的蒙古帝國,融合了草原軍事力、中華經濟力、以及穆斯林商業力,中華文明是三條支柱之一。

也不要忘記,馬可孛羅書寫那個令歐洲人嚮往的盛世中國,正是蒙古人治下的中國,馬可孛羅寫的可能是大都,而大都正是日後朝代北京首都圈建設的雛形。中國人引以為傲的明朝鄭和下西洋事跡,正是繼承蒙古人與波斯商人的海上絲路,鄭和本人是穆斯林,祖輩來自中亞。

當年行銷全世界,歐洲人視之為瑰寶的青花瓷器,也是在蒙古一朝發揚光大。中國瓷器沒有塗上圖案的傳統,那是波斯與阿拉伯人喜愛幾何線條紋飾;青花瓷鈷料的鈷藍色礦物中國也沒有,乃來自波斯;而深藍與白則是蒙古人的品味,是他們建立的全球化物流網絡,令青花瓷器產業化,變成行銷全球的高級商品。

杉山正明寫的蒙古史,有論者認為證據未夠確鑿,忽必烈是否有這種策略宏圖,甚有疑問。但以這種宏觀亞洲視野重塑蒙古人事跡,無疑一新耳目。

明白了沒有什麼是自古以來,明白了歷史都是勝利者所書寫,會對少數民族多一分尊重與謙卑、對歷史多一分溫情與敬意。

責任編輯: 趙亮軒  來源:蘋果日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0/0913/15003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