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民意 > 正文

沒有百年的帝國 惟存千年的宗教

作者:

最近在疫情肆虐還未平息,經濟疲敝重啟乏力之時,世界如同都走進了一個十字路口,不知該向何處去。而部分亞洲領土處於中東的土耳其,竟然按捺不住,橫空出世,在國際社會中大刷了一把存在感,引起各方的輿論譁然,甚至觸怒四鄰。

日前,土耳其最高行政法院作出了一項裁決,廢除上個世紀三十年代通過的內閣法令,這樣的裁決結果一出,土耳其就可以將聖索菲亞大教堂改為清真寺。隨後,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宣佈在7月24日將聖索菲亞大教堂以清真寺的形式重新向穆斯林開放,並且把聖索菲亞大教堂的管理權移交給了土耳其宗教事務國家委員會。

儘管國際上的很多國家反對,但總統埃爾多安還是在日前的電視會議上強硬表示,希望世界各國可以尊重土方的決定,不要試圖干涉自己國家的內政。不過,或許迫於各方的壓力,總統埃爾多安又突然改口說,大教堂會向所有人開放大門,包括非穆斯林。

即便如此,對於那些奉行基督教國家的人來說,這種做法也是絕對不能容忍的。俄羅斯東正教教會發言人對土耳其的決定,更是嚴厲譴責,告誡土耳其如果不顧各方的譴責,一意孤行,所承擔的後果自負。

土耳其作為一個非傳統的穆斯林國家,多數人民普遍信仰伊斯蘭教,但與阿拉伯民族不同,擁有自己的一套行政制度規範。早在上世紀二十年代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土耳其的前身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已經極度衰落,面臨着向東向西發展抉擇的挑戰,稍有不慎就可能被西方列強蠶食鯨吞,不復存在。正是在這生死存亡之際,現代土耳其之父凱末爾挺身而出,拯救了國家,保留了文化的元氣。

凱末爾從小接受西方教育,思想開放,後來投身軍旅戎行,在一戰中功勞赫赫,尤為世人所熟悉的是挫敗了英國方面由丘吉爾組織的加里波利登陸戰計劃,成為土耳其人心目中的民族英雄。但是在戰後,作為失敗同盟國的成員,土耳其遭受到了相應的戰爭清算與嚴厲懲罰,喪失大片領土,國家分崩離析,民心渙散。凱末爾扛起了這千斤重擔,在眾望所歸中,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他力排眾議,實行政教分離的國策,打破過去宗教對世俗事務無限干預的陋習,讓土耳其擺脫陳腐的神權倫理。在他的大力整頓與捏合下,土耳其祛除了舊有的暮氣,從頹廢中煥發了生機,逐漸被西方接納,慢慢融入了文明潮流,為伊斯蘭世界展示了一條實現現代化的獨特道路。

聖索菲亞大教堂是一座歷史悠久的教堂,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基督教堂,到了1934年,奉行世俗主義的凱末爾為將自己的建國理念貫徹到底,不顧反對派的抗議,毅然決然又將其改為了博物館。其實,凱末爾的這種做法在其祖先的歷史上也是有據可考的,儘管看起來並不是盡善盡美,倒也為後世留下了豐厚的文化寶庫,可以重修廟宇,再造金身。

1453年,奧斯曼帝國蘇丹穆罕默德二世率領大軍攻陷了君士坦丁堡,然而作為征服者的穆罕默德,卻沒有大動干戈,將其付之一炬,而是「以德報怨」,下令保留這座教堂,稍後把它改造成了一座清真寺。基督教的聖像、聖物都被移出,牆上的鑲嵌畫用灰漿蓋住,再加上伊斯蘭教的若干標誌,多是一些標誌安拉、先知穆罕默德、四大哈里發等的書法作品,這樣一來,供奉聖母瑪利亞的殿堂就變成了崇拜安拉的場所。

儘管在一定程度上對教堂內部造成了損壞,但基礎架構留存下來,才給了凱末爾表現其大公無私,撥亂反正的機會,在某種意義上實現了基督教與伊斯蘭教的和解,可謂功德無量。

埃爾多安如今在很多事情上都開起了歷史的倒車,違背了凱末爾當初制定的標準,妄想將土耳其拉回政教合一的老路上,嚴重威脅地區安定與世界和平,對於本國人民同樣極不負責,長此以往,可能會葬送大家來之不易的美好生活。不知何時才能醒悟,歷史大勢不可阻擋,任何人螳臂當車,終將被碾成粉碎。

沒有百年不朽的帝國,只有流傳萬代的宗教,聖索菲亞大教堂的鐘聲從來是永恆的福音,始終傳遞着人類久遠的希望。

責任編輯: 李廣松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0/0717/14781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