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存照 > 正文

不想自殺的上海文化名人為何還是跳了樓?

作者:
通過十幾年後的『傅雷家書墨跡展』,我才看到中國知識份子的正直、善良的心靈,找到了真正的我們的文化傳統。『士可殺,不可辱!』今天讀傅雷的遺書我還感到一股顯示出人的尊嚴的正氣……在『文革』中冤死的知識份子何止千萬,他們樹立了一個批判活命哲學的榜樣。

1966年8月2日清晨,中共知名的文藝理論家葉以群在上海繁華地帶華山路的一座公寓六層樓跳下自殺。自殺前,他給家人留下了如下一封絕命書:

「我對黨、對社會主義犯下的罪行,千言萬語也說不清楚。黨一向對我愛護、寬大,只是由於我的舊思想、舊習慣改不過來,資產階級思想體系沒有破除,所以錯誤一犯再犯。現在事已太遲,已經無法清償,也不可能立功贖罪。近日身體精神都在變壞,如再拖延下去,既對黨不利,又會不斷增加你們的精神負擔。思想上幾經反覆,只好最後走自己處決的路。」

「以後,唯一要求你們的,就是堅決聽黨的話,堅決站在黨的立場上,逐步認清我的罪惡,激起對我的仇恨,堅定不移地與我劃清界限,你們受我的毒害都還不深。你們只要能做到這一點,就一定可以在黨的幫助下,大家團結起來,克服各種困難。孩子們稍大一點,都儘早爭取到邊疆,到社會主義建設的大家庭里去,儘早離開自己的小家庭,小家庭里教不好孩子。他們應該忘記我的一切,但不要忘記我們這輩人所犯的罪惡,並且要從中吸取教訓。最後一句話就是要求你們認真地讀毛主席的書,聽共產黨的話!為黨立功!」

從葉以群的遺書中可以看出來,他清楚地知道自殺就是「反黨」、「叛黨」,就是「自絕於黨和人民」,但他們還是義無反顧地走上了絕路,只能說明其內心是何等的絕望。為了死後的名聲,為了家人的安危,他選擇的自殺理由是「身體精神」方面的問題,並強調如果繼續拖延下去,「對黨不利」、「徒然增加黨和人民的負擔」,因此自殺是為黨做貢獻。同時,葉以群還與家人做了切割,要家人牢記自己的「罪惡」,「激起對我的仇恨,堅定不移地與我劃清界限」。如果這不是中毒太深,焉知不是保全家人的策略?

一向對中共忠心耿耿的葉以群不知是否在最後一刻後悔了自己當初的選擇?1911年出生在安徽的葉以群早年曾留學日本,受馬克思主義影響,回國後,參加了中共地下刊物的出版工作。1932年,加入中共和「左聯」。此後,一直在文藝界為中共搖旗吶喊。1945年在國統區時,他奉命批評「反動文人」梁實秋、陳銓等。1948年,他前往香港,創辦有《小說月刊》和香港南群影業公司。1949年中共建政後,他任文化部對外文化聯絡局副局長、華東和上海中蘇友好協會副總幹事、上海電影製片廠副廠長、上海文聯副主席、上海作協副主席等,是中共在上海文藝界知名的筆桿子。其與葉子銘等編纂的《文學的基本原理》曾長期作為全國高校文科教材。

仕途順利的葉以群在1955年「潘漢年事件」後受到了波及,因與潘漢年等有過較深的接觸,他受到了審查,特別是當年他「變節自首」的罪狀更讓他百口莫辯。在審查結束後,他被「控制使用」,並被安排到上海作家協會的《文藝月刊》任理論編輯。1957年,他又因一篇《「開路」與「擋路」》文章差點當上右派。

1965年,電影《不夜城》以及夏衍、瞿白音等一批「黑幫」受到了批判,作為上海文藝界的「黑幫人物」,葉以群也不得不再次交代自己與潘漢年、周揚等人的關係以及自己的歷史問題。1966年8月,葉以群專案組成立,而就在這不久,他選擇了自殺。而在他跳樓自殺後,上海作家協會仍然對他進行了缺席批判大會。

事實上,葉以群並不想走上這條絕路。其兒子葉舟所寫的《葉以群的最後十年》一文中提到,剛受到迫害時,妻子問他如果被抓起來,會不會自殺,葉以群「活動地否定」:「自殺是反黨行為,我是黨員,我不會自殺,自殺了你們就要變成反革命家屬了。」可是,他最終還是選擇了自殺。顯然,在他身上,在受中共蠱惑多時的紅色文藝評論家的身上,還多少存有知識份子的「士可殺不可辱」的精神。

葉以群死了,也被很多人忘記了,但其所帶給巴金的衝擊卻非常大。文革後,巴金在《無題集•二十年前》一文中寫道:「我知道葉以群的死是在他逝世後的一周,知道老舍的『玉碎』卻是在他自殺後的一段長時期,知道傅雷的絕筆則是在他辭世後的若干年了。通過十幾年後的『傅雷家書墨跡展』,我才看到中國知識份子的正直、善良的心靈,找到了真正的我們的文化傳統。『士可殺,不可辱!』今天讀傅雷的遺書我還感到一股顯示出人的尊嚴的正氣……在『文革』中冤死的知識份子何止千萬,他們樹立了一個批判活命哲學的榜樣。我記得在反右時期我還寫過文章批駁『不可辱論』,我贊成打掉知識份子的架子和面子。我寫這種文章其實也是為了活命。當時我就在想:人要是不顧全面子,那麼在生死關頭,什麼事都幹得出來。天保佑!我還沒有遇到這樣的機會,亡友們又接連不斷地給我敲響了警鐘。」

在讓我們反思中共暴虐的同時,也給當今的知識份子敲響了警鐘:無論誰,跟着中共走的下場都非常可悲。

2013-10-16

責任編輯: 趙亮軒  來源:大紀元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0/0627/14701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