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動態 > 正文

海南自貿島:房地產泡沫「宿命論」後的雄心和憂慮

位於中國南部的海南島再次成為關注焦點。

本月,中國政府宣佈海南自由貿易港的建設方案,隨後又舉行發佈會詳解背後的開放政策。

高端服務業和旅遊業一直是海南規劃發展的重點,但在過去兩輪大開發中,政策紅利最終大多轉換成了房地產泡沫

零關稅、10萬個人免稅購物額、超低個人所得稅和企業所得稅、開放航權等「超預期」的開放力度引起議論——有觀點認為,開放措施對標香港的意圖明顯,考慮到香港近期的社會事件,此舉意在讓海南取代香港,至少是對沖香港的風險。

也有觀點認為,中國經濟面臨內外困境,急需超常舉措,產生新的動能,海南是絕佳的「改革沙盒」。沙盒是計算機技術中的一種安全機制,大致原理是通過一個隔離環境測試不可知的程序。

在建省後的30多年裏,海南多次成為中國經濟改革試點,但攪起的開發熱潮最後均以地產等泡沫形式收場,這一次能否擺脫宿命?

中國境內的避稅天堂

如果說全球有一個地方熱衷於搞「經濟特區」或「自貿區」,那無疑是中國。美國官方一份報告顯示,2019年全球各種形式的「自貿區」數量超過5000個,其中接近一半在中國。

儘管如此,海南自貿港方案依然引起極大關注。因為海南自貿港的很多政策超出外界預期,把這個小島的開放程度直接拉到中國前所未見的水平。比如:

-超低稅率。中國個人所得稅最高一檔的稅率達到45%,企業所得稅達到25%,很多一線城市高端人才的收入很容易就觸及最高一檔。海南這兩項稅率則低至15%。

-零關稅。配合這一政策的還有離島免稅購物額提升到10萬元,允許島內居民購買免稅商品,以及所有中轉航班免徵航空燃油稅。這些政策也將製造出另一奇觀——海南將成為中國首個「境內關外」地區(香港、澳門為「境外關外」),中國稱將在2025年前在整個海南封關,意味着中國人去海南也要過一道海關。

-原產於海南或在海南加工增值超過30%後,進入中國 大陸免關稅。假如一家美國車企在海南建廠,它可以從全球免稅進口零部件,組裝後只要整車價值比所有零部件高30%以上,就可以免關稅輸入中國 大陸市場。

經濟學人智庫中國首席分析師王丹BBC中文表示,海南被賦予了改革立法和監管制度的巨大自主權。包括減少貿易壁壘、國家干預和企業稅的試點計劃將對企業產生吸引力。

王丹提醒,「不過,初期可能會有大量的套利行為,會將海島作為避稅天堂,而不是進行有價值的投資。構建能真正吸引人才和投資者的市場化體系,將是一項長期工作。」

2016年,海南三亞的一處拆遷工地。國際旅遊島建設催生了又一輪房產開發熱潮

能否逃脫「房產詛咒

出生於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中國人,對「海南熱」這個詞並不陌生。

具體來說,海南被認為經歷了兩次政策推動的大開發,分別是1980年代末建省前後,以及2010年的建設國際旅遊島,但最終結果都是投機興起,炒房熱導致房產泡沫高漲,和發展高端產業尤其是高端服務業的目標相距甚遠。

1988年,海南從廣東省劃出,成立海南省,作為經濟特區也被賦予一系列寬鬆政策,海南似乎成為比肩深圳的商機熱土,「海南熱」也從南國一路燒到北疆。

剛剛脫離計劃經濟桎梏的中國人迫不及待南下淘金,「十萬人才下海南」成為那個年代中國人的共同記憶。

然而,海南的第一個高光時刻卻以鬧劇收場。重磅政策優惠、大量人才、天量資金,三者匯集海南,沒有激發出第二個深圳奇蹟,卻催生了中國人記憶里第一個房地產泡沫危機。

徘徊在每平米1000多元的海南房價,在1992年暴漲超過5000元,1993年超過7000元。隨後在1996年崩盤,萎縮程度一度超過80%。

稚氣未脫的海南經濟出現了泡沫經濟的典型現象——高企的房價,促使買房者和開發商都瘋狂貸款,銀行為了放貸,高利率吸收存款,金融槓桿逐級放大。當房價泡沫被戳破的瞬間,個人破產,開發商資不抵債,銀行不良資產爆表。

不到十年,海南留下的是一地爛尾樓和中國改革開放後第一間倒閉的銀行。之後多年,海南都在消化泡沫的代價。

這齣鬧劇,即凸顯出中國改革開放初期狂飆突進的行事風格,也折射出當時社會的極度投機心理。

海南再次「熱」起來是2010年,中國政府以「重大戰略部署」形式,提出在2020年將海南初步建成世界一流海島休閒度假旅遊勝地,政策方面則對發展旅遊相關的現代服務業予以扶持。然而,這股熱潮再次被房地產綁架,這個島沒有如期出現遊客暴漲,卻迎來的地產商的狂歡。

房地產似乎成為海南發展的詛咒。每次面對重大政策利好,都會最終被房地產突然泡沫化吞噬。

以至於有經濟學家認為,海南的「泡沫文化」將制約這個島的發展,因為在東亞,還沒有一個經濟體可以跨越製造業階段,直接進入高水平發展,即便香港的崛起也構建在70年代製造業的興盛之上。

最新的方案似乎意識到這一點,一方面推出鼓勵製造業發展的優惠政策,同時高調宣稱不做「房地產加工廠」。

能否取代香港

海南新政出台之前三天,中國全國人大通過了制定香港《國安法》的決定。事實上,海南自貿港出台後,最常被聯想的對象就是香港——「海南的目標是取代香港嗎?」的疑問遍佈中文社交媒體。

從政策細節上看,似乎確有端倪:

-零關稅和開放航權,有可能衝擊香港經濟中佔比最大的國際貿易份額。

-十萬元的免稅購物額,對比香港5000元的免稅購物額,有可能衝擊後者依賴中國 大陸遊客的零售業。

-15%的企業所得稅和個人所得稅稅率似乎也與香港稅制旗鼓相當。

-乃至「構建多功能自由貿易賬戶體系」等金融開放舉措,可能對香港作為金融中介的巨大優勢構成威脅。

但受訪經濟學家無一認為海南可能取代香港。

香港中文大學房地產及金融助理教授胡榮向BBC中文表示,海南比香港體量大得多,其設計的定位不是取代香港,而是為中國整體經濟體制的進一步深層次改革開放做準備。由於中國整體經濟結構和水平和香港是完全不一樣的,所以完全把香港經濟經驗用於全國的進一步改革開放不恰當。

「所以海南自貿港發展目標與香港完全不同,他們更多是互相促進的關係,而非競爭關係。」

英國皇家國際事務研究所查塔姆(Chatham House)資深研究員夏添恩(Tim Summers)也認為,海南將不會替代香港,這也不是建立海南自貿港的目的。海南將會與香港互補,尤其是在零售和物流領域。

「更深一層的趨勢是,中國經濟的持續增長,考慮到中國現在的經濟規模,擁有超過一個自由港很合理。香港可以持續扮演一個有價值的角色,只要對香港的管治允許這麼做。」夏添恩表示。

王丹則強調海南對香港的金融中心地位沒有威脅,「因為海南不能提供自由的資金外流。它更有可能利用其天然的宜居環境,成為醫療、教育等服務產業的試點。」

王丹還提出海南在建立自貿港過程中的另一個挑戰——海南不像香港、澳門那樣享有世貿組織批准的獨立關稅區地位。其稅收和貿易激勵政策可能在國際上受到更多阻力,不太可能所有企業都能平等地進入中國市場。

事實上,經濟學家認為,香港作為全球最成功的自貿港,很可能成為海南的老師,為前者帶來新的商機。

胡榮稱,香港的人才和資金會在海南自貿港的建設中發揮巨大的作用。在法制制度的建立和監管方面,海南自貿港都會向香港借鑑很多經驗。

海南自貿港背負的新試驗

經濟特區在中國屢見不鮮,在中國改革開放之初,甚至成為政府破局的屢試不爽的絕招。

但以往建設經濟特區的邏輯都有跡可循——中國最早的經濟特區深圳、珠海和廈門,分別為了承接香港、澳門和台灣的經驗和資金而設立。其後的浦東新區,乃至不久前設立的雄安新區,則是為了配合上海北京這兩個大城市的發展,疏解一部分城市功能。

海南則完全不同於這兩種情況,既沒有臨近的發達國家或地區,供其借鑑經驗和承接資金,也沒有現成的大都市,供其疏解功能。

胡榮認為,海南自貿港的作用是,作為中國經濟改革的試驗田,測試改革的深度。

她表示,海南自貿港目標是建立不同於 大陸目前經濟特區的一整套經濟貿易法制服務規則,為今後進一步推廣到全國來積累經驗和打好基礎。

這麼做,源自中國經濟的現實需求。中國雨後春筍的各類經濟特區已經難以取得深圳、浦東級別的效果。

王丹認為,中國現在有幾十個自貿區,互相爭奪資金和人才,新的自貿區很難脫穎而出。

胡榮也表示,以前中國經濟水平比較落後,引入一定程度經濟制度創新和改革就能帶來巨大的改革紅利。但是目前中國經濟體量已經不可同日而語,以前的方法已不能適應目前中國經濟的深層次發展需求。

衝破目前的改革僵局,需要更強效的改革措施,更大的開放力度。

因此海南獲得的開放紅利是1978年以來之最。而相對封閉的地理環境和相對較小的經濟體量,使海南成為天然的一塊試驗田,用以測試中國開放政策究竟能走多遠。

從這個意義上講,海南成為測試下一步中國經濟改革措施的「沙盒」,需要測試的最主要問題其實只有一個——到底開放到什麼程度可以不突破底線,又實現發展?

來源:BBC

責任編輯: 江一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0/0622/14677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