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國際財經 > 正文

武漢肺炎疫情打擊各國經濟 看看美中救災措施有何不同

新冠病毒席捲全球之際,各國經濟遭受打擊,其中以中小企業受到的影響最為嚴重。中國及美國政府近日相繼宣佈措施,試圖緩解這些公司的經濟壓力。那麼美中兩國的措施哪個更加被人看好?

新冠病毒席捲全球之際,各國經濟遭受打擊,其中以中小企業受到的影響最為嚴重。中國及美國政府近日相繼宣佈措施,試圖緩解這些公司的經濟壓力。那麼美中兩國的措施哪個更加被人看好?

新冠病毒疫情自去年十二月爆發後,為了防止病毒擴散,中國各地陷入了長達數周的停擺,零售、餐飲、娛樂、廣告等行業尤其遭受嚴重打擊。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在上海的小型外貿企業商黃先生向記者講述其公司面臨的困難。

「我們是做廣告材料行業,每年獲取生意的途徑就是展會。因為疫情,各種活動都取消了。我們沒辦法開發新客戶,大概三分之一的老客戶也因為本國的疫情沒法正常下單。公司運營方面會很有壓力,很難繼續維持下去,所以公司應該會暫停一段時間,也會進行適當的裁員。」

胡潤研究院12日發佈的《企業家戰「疫」特別報告》,通過線上問卷方式,共調研了中國480位企業家。報告發現疫情下,將近九成企業營收下降,更有三分之一下降超過百分之五十。營收五千萬以下的小型企業有62%表示現金流緊張;年營收三億及以上的企業,有35%面臨現金流的壓力。

中國有意為中小企業「保駕護航」?

有鑑於此,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10日召開的常務會議上,確定了應對疫情影響穩外貿穩外資的新舉措,其中包括,減稅減費;引導金融機構實施三千億元專項再貸款和五千億元再貸款再貼現;適當下放信用貸款審批權限;進一步縮減外商投資准入負面清單;擴大鼓勵外商投資產業目錄等。

黃先生告訴記者,從疫情爆發至今,從來沒有獲得政府方面的幫助。

「官方出台很多扶持中小企業的政策,但我們規模比較小,加上類似的小企業非常多,管不過來,很難享受到優惠,有關係、規模大的企業更容易拿到。就算有優惠,平均下來都是杯水車薪了,無法改變大環境。每次政府減稅降費以後,稅收整體都是大增的,比如,雖然增值稅方面降低了,但其他稅收又加上去了。」

美國民間機構「信息與戰略研究所」經濟學者李恆青也質疑中國政府的刺激經濟措施。

「很異想天開。減費減稅之後,其他財政支出依舊不減,好像維穩費、公款開銷、大外宣等,結果就是政府債務不斷擴大。還有下放信用貸款審批權限,信用貸款就是沒有抵押的貸款,你現在再降低權限,原本就是一大堆壞賬,都是關係、人情貸款。縮減外商投資准入早就該做,但一直不行動,逼到火燒眉毛了才說做,能不能徹底解決問題我是持懷疑態度的。」

美國怎麼做

值得注意的是,由於新冠病毒疫情在美國不斷蔓延,美國總統特朗普星期三宣佈,暫停徵收部分個人所得稅及企業商業稅三個月,同時通過撥款五百億美元給美國中小企業管理局(SBA, Small Business Administration)的借貸計劃,為受疫情影響的企業提供低息貸款。

李恆青接受本台記者採訪時肯定了美國政府的舉措。

「SBA借貸的管理非常專業,從來不是通過政府機構把錢劃撥出去,而是政府將資金放那做個基金,由專業的中小銀行透過正常的貸款審批,來替政府管理這筆貸款。一旦出現問題,政府則不會讓這些銀行承擔後果,而是拿這個基金里的錢去處理。這麼一來,這些負責批貸款的銀行就會對中小企業的融資有興趣,更願意批准貸款,還可以收取手續費。」

中國要用「新基建」打響「疫」後經濟重建?

隨着確診病例數字下降,中國將注意力放在疫情後的經濟重建上面。新京報星期三報道,中國希望以「新基建」的方式來「對沖經濟下滑、推動經濟轉型升級」。

報道介紹,「新基建」與傳統基建不同,是指發力於科技端的基礎設施建設,主要包括5G基站建設、特高壓、城際高速鐵路和城市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七大領域。

李恆青認為,由中央領導的龐大基建設施的建設只能解燃眉之急,能否真正帶動經濟要打一個大大的問號。過去的實踐證明,大規模的基礎建設帶來的只有生產和污染過剩,不可持續發展。與此同時,推動高科技生產並不容易,相應市場是否會出現,產業鏈是否完善等都會是有待解決的問題。

責任編輯: 寧成月  來源:自由亞洲電台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0/0313/14220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