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國際財經 > 正文

繼中國之後 川普貿易戰接下來可能出征這個國家

在許多美中貿易戰的頭條新聞中,人們可能忽略了一件事,也就是美國正與亞洲另一個新興巨人持續醞釀低度貿易衝突。

華爾街日報(WSJ)報導,美國與印度在一年前發生貿易衝突,美國以印度歧視美企為由,取消印度輸美商品的貿易最惠國地位,印度則對美國鋼鐵加征報復性關稅作為還擊;印度早已揚言對美國鋼鐵加征關稅。

美國總統川普預計24日出訪印度,屆時可能跟印度總理莫迪達成貿易休兵。不過,這個潛在衝突將持續延燒,因為導火線與美中貿易戰背後的原因類似。

莫迪基本上尋求複製中國大陸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模式,意即歡迎外國投資,同時擴大保護印度市場給本地企業。對美國來說,印度在經濟或地緣政治造成的威脅都低於中國大陸,但莫迪正與美國發生衝突,因為川普決定懲罰任何被他視為佔美國便宜的國家。

印度採取保護主義最早可追溯至第一任總理尼赫魯,尼赫魯時任國民大會黨領袖,將社會主義和進口替代視為國家發展跟自給自足的關鍵。印度在1990年代初期爆發一場匯價危機,促使國會和執政的印度人民黨聯盟帶起一股外匯自由化浪潮,從而帶動印度在2000年代迅速成長。

不過,大量的法規和許可證、國家對銀行和其他關鍵產業的控制,以及反覆無常的決策等因素,持續阻礙企業創業和投資。莫迪率領人民黨在2014年重返執政後,承諾以「最小的政府和最大的治理」為基礎改善這一點。他2018年出席世界經濟論壇(WEF)時,就用這番言論捍衛全球化,對抗「保護主義的力量」。

莫迪上任後推出許多重大的改革措施,包括簡化破產法和商品與服務稅(GST)。不過,一談到外面的世界,莫迪重回保護主義的懷抱。

例如,莫迪政府在2018和2019年度的預算中,提高許多進口產品的關稅。印度在2018年度平均採取的最惠國關稅為17%,是世界貿易組織(WTO)中稅率最高的國家之一。

美國貿易代表賴海哲在去年的貿易壁壘報告中,抱怨莫迪的「印度製造」計劃和外國貿易政策,以及先前推出的國家製造政策,因這些政策在國防、電子產品、醫療、資通訊及乾淨能源產品等方面,強制推動當地內容和要求技術轉移。

總部位於瑞士的貿易監督機構全球貿易警戒組織(Global Trade Alert)預估,自2008年迄今,至少有有超過一半的銷往印度的產品正遭受至少三項有害措施影響。

莫迪政府一直以來不願參加多邊貿易協定,包括在2016年拖延與WTO談判降低進口產品關稅壁壘,和在2019年秋季退出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原因是擔心中國大陸的產品傾銷。不過,印度反而尋求更多雙邊貿易協定,以彌補缺席多邊貿易協定的損失。

莫迪開放外國投資,盼藉此提振國內的製造業能力,這個做法大致與中國大陸相同,但莫迪面臨中國不曾遇過的阻礙。首先,以印度的聘僱、裁員及收購土地的法規為例,這些法規對大企業施加的壓力比小企業更沉重。

莫迪政府前經濟顧問、哈佛大學講師蘇布拉瑪尼恩說:「要成為大企業和擴大公司規模是非常困難的事。如果你不處理這一點,就不能成為製造和出口大國。」

蘇布拉瑪尼恩最近一篇與他人共同著作的文章指出,印度製造業已過了發展的高峰期,但製造業佔國內生產毛額(GDP)的比重遠低於中國,這個症狀稱為「過早去工業化」(premature deindustrialization)。

其次是中國的崛起引發全球對自由貿易的強烈反彈,這將大幅影響任何一個國家維持追求自由貿易的習慣。美國的決策官員不認為印度像中共一樣具有戰略性威脅,但莫迪擁抱更激進的國家主義,不只引起國內少數穆斯林抗議,多少也損害了美國這份善意。

川普聲稱對莫迪有好感,不會使印度免於跟美國打貿易戰,這從川普說對中共國家主席習近平有好感可見一斑。

責任編輯: 楚天  來源:經濟日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0/0223/14130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