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言論 > 正文

秦膽:你得徹底拜倒才不是台獨

作者:
相較於中國,台灣最大的優勢是對個人價值與尊嚴的珍視,台灣應當化社會氛圍的優勢為經濟潛能,借數位技術挖掘內需,以海洋文明之視域展拓東南亞市場,分散對中國投資風險,讓美麗島的未來走得更自由、更自主。

台灣網紅波特王(本名陳加晉)與蔡英文合作拍攝短片,因在片中稱呼蔡英文為「總統」引起風波,波特王被合作方「徐州自由自在網路公司」要求刪除影片,對方威脅不服從便解約,波特王沒有選擇屈從,資深媒體人鍾年晃在《鄭知道了》透露,此次解約損失達上百萬,擁有百萬粉絲的微博密碼遭篡改,因過去貼出的影片無法刪除,版權作品的存量也遭波及。

波特王事件與此前台灣周子瑜、85度C、吳寶春事件,海外的萬豪、賓士、美聯航、無印良品、蘋果、GapT、D&G、Versace、Coach、asics、Tiffany事件如出一轍,均為中國挾市場以令外資的言論壓制,不同的是,波特王沒有選擇跪低,沒有用「我只是守法」、「在商言商」、「政治歸政治,經濟歸經濟」這樣的謬論為綏靖行為辯白,而是直言拒絕,面對連「聊一下總統」都不準的合作,波特王回應道「這筆錢我們不賺也罷」,波特王的選擇令人尊敬,事件不只反映創作環境的自由與否,更折射兩岸取態之差距。

不碰政治就可保「瓦全」嗎

面對對岸的對外言論管制,有人天真地圈定安全區域,認為不碰政治就能安然無恙地發大財,即「政治歸政治,經濟歸經濟」,這顯然是認知錯位。首先,中國理解的政治就是黨義,以政治宣導的標準形塑社會,「積心設計的意識型態涵蓋了生活的所有面向,而且社會上的每個人都必須依附於其下」,正所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一切的資源廣義上也都是廣義上的黨產。

在中國,不僅國是、政策、文件會涉政,物價、標籤、文物、地圖乃至風花雪月也概莫能外,一切都是泛政治化的,區別在於或顯或隱、或多或少,箇中原因,比照一下台灣戒嚴時期就不難理解了。

今年是戒嚴令頒佈70周年,在將近四十載的戒嚴下,不只是選舉、示威、組黨、派發傳單這些會視為禁區,連觀光、郵票、佈景、拍照都受到重重限制,政治的觸角無遠弗屆,很多現在看來理所當然的事,當時統統都不准做:你不能去金門馬祖觀光,你晚上不能出門,你不能隨便去山區,你不能自稱台灣人,最神似者當屬文藝團體的命名,內政部禁止全國性人民團體以「台灣」命名,規定成立民間社團必須冠以「中國」或「中華民國」名稱,不許以「台灣」命名,確實需要者,只能用台灣省而不許單獨使用台灣二字,如1955年成立的台灣省婦女寫作協會,便舍「台灣」取用「台灣省」,1969年更名為「中國婦女寫作協會」,相同情況的還有「中國文藝協會」、「中國青年寫作協會」、「中國詩人聯誼會」、「中國古典文學學會」、「中華民國筆會」、「中華民國比較文學學會」等。

而中共更是「永久戒嚴戰爭狀態」,比蔣家天下蔣家黨鉗制更緊,且看一位匿名網友在網路上公佈的某出版社內部編輯資料,涉及中國的宣傳禁忌,即出版社執行宣傳部門的「紅線」的詳細指南,讀之,腦海中不禁浮現影視作品的情景,過道或房間看似通透,帶上特製眼鏡後才發覺縱橫交錯的紅外射線,想要通過必須閃轉騰挪,避免碰觸紅線引發警報。面對中國現實版的文網,海外自媒體發佈原創內容必定動輒得咎,而想要保證內容安全,就必須自我閹割,刪去一切妨礙大一統論調的字眼,向中國的意識形態低頭。

歷史的悲哀在於,幾十年前,台灣媒體、團體在國民黨的戒嚴令下必須維持漂泊-反攻的表述,不能命名台灣;幾十年後,台灣媒體、團體在共產黨的銳實力下得維持地方政權之表述,也不能命名台灣,政治/經濟的威逼利誘試圖從表達層面消解台灣的主體價值,面對不同形式的同化,台灣更應堅定主權價值,敢於對「中國化」說不,退讓犧牲的不僅是名分,更是台灣的尊嚴與價值。

兩岸的鴻溝在於價值觀與生活方式

中國歷史、國文、政治、地理課程都極力構建大一統的思維與恥辱-復興的歷史敘事,向社會灌輸二元對立、非黑即白的思考邏輯,只要不是黃智賢、吳斯懷或新黨三丑那種徹底拜倒者,一律認定為(潛在的)台獨勢力,正因如此,合作方才會內置思想警察,審查「台灣總統」這樣的敏感字眼,保證所謂的「內容安全」,並在認知與現實衝突之際,立刻選擇以野蠻的方式(威脅解約、篡改賬號)回敬他(她)們認知的台獨勢力。

名為徐州自由自在的網路公司,其內容審查捆綁經濟利益的做法卻讓台灣媒體無法自由自在,這折射出兩岸價值觀的巨大鴻溝,中國不承認台灣的主權存在(這一點兩岸異於兩韓),潛意識仍將台灣視作地方叛亂政權,致使最基本的詞彙也得按照中國的新語(Newspeak)標準稱謂,即便賬號由台灣人運營,內容面向台灣人發佈,也不能越雷池一步。從美聯航到波特王,中國因素的外溢路徑清晰可見,帝國野心昭然若揭,如果順其心意,表面上一時無恙,但台灣的主權存在會潛移默化地受到中國宣傳(Propaganda)的侵蝕,藉由短片平台的分發,潛移默化地變天然獨為天然統,使台灣新生代落入中共宣傳運作,間接實現兼併台灣的「中國夢」。

面對飛彈威嚇,面對彼岸對台灣意識的竭力打壓,不以對等和尊嚴為前提,再美好的願景,再平實的交流也或多或少的沾染上壓迫的味道。此外,彼岸也並非「發大財」的藍海,而是外表崛起、精神沉淪的病態存在,用秦暉先生的話來說,「中國經濟發展秘密是中國的低人權優勢」,經濟奇蹟背後是制度腐敗的奇蹟、社會不公的奇蹟、道德淪喪的奇蹟、揮霍未來的奇蹟,不僅是經濟成本和人權成本極為高昂的奇蹟,更是社會綜合成本難以估量的奇蹟,將台灣鎖定在納粹中國,是為文明對不文明的投誠。

兩岸的鴻溝在於價值觀與生活方式,在台灣「撩一下」總統很自然,但在中國,連「聊一下」總統都不行;一邊民眾可以暢所欲言,在經濟和創作不受限制,一邊試圖用數位手段防民、限民,鉗制言論的能力獨步天下。兩岸價值的取態可謂南轅北轍,海峽隔斷的是兩種生活方式差別,也是兩種現代化路徑的分野。

面對納粹中國矮化台灣,我們首先不能自慚形穢、卑躬屈膝,認為失去中國市場就死路一條(至少陸客不來台灣旅遊業並未蕭條),相較於中國,台灣最大的優勢是對個人價值與尊嚴的珍視,台灣應當化社會氛圍的優勢為經濟潛能,借數位技術挖掘內需,以海洋文明之視域展拓東南亞市場,分散對中國投資風險,讓美麗島的未來走得更自由、更自主。

將台灣鎖定在彼岸註定是一條通往奴役之路,「去中國化」應成為台灣政界、商界、媒體、團體的應有之義,波特王事件和40周年對台講話、挖邦交國、香港抗爭、禁止陸客來台一道,成為本次反向助選的一環,從1996年直選至今,中國對台灣大選干擾從未間斷,或軍演、或白皮書、或強迫道歉,每次都產生了相反的助選效果,在2020大選前夕,面對內憂外患,台灣更應以波特王事件為契機,看清中國因素的操弄,省思台灣價值的未來。

責任編輯: 趙亮軒  來源:上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9/1231/13899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