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英語學習 > 正文

清朝英語教材曝光 現在學的都是老祖宗玩剩下的!

男默女淚、令人震驚,原來我們已經跟英語死磕了一百多年,清朝的老祖宗都開始學英語了,那他們的英語書長啥樣?

清朝英語教材曝光,原來我們現在學的都是老祖宗玩剩下的!

之前我們有說過外國人學習中文的時候,各種「歪門邪道」齊上陣,甚至用英語標註漢字強化記憶。

當時看到老外也用「標註法」學習的時候,堂姐還很得意,這可都是我們中國的小學生發明的!哪成想,這個「標註法」不是小學生的原創,其實是清朝的老祖宗學英語時玩剩下的。

清朝英語書原來長這個樣

據媒體報道,幾年前一位成都市民從重慶的舊書市場淘回了一堆舊書,其中一本沒有封面的繁體字書籍竟然是咸豐十年(1860年)的英語教材!

沒錯,這本距今已有158年歷史的奇怪繁體書就是清朝時流行的英語教材。教材開篇「英話注釋目錄」後標註着,「地理門」、「君臣門」、「師友門」、「宮署門」、「五金門」等門類,按照情景不同,劃分的十分明確。

在書中,每頁畫了12個小格子,每個格子裏都是一句英語,最上方是對應的中文翻譯,倒是很貼心了。可是英文下面的那句奇怪漢語是什麼鬼?"To do with my friend"下面寫了一句「土度回夫買以勿倫得」,來回念了三遍,堂姐終於反應過來,這竟然是漢字標註的英語讀音,看中文我竟然沒看明白,看英文倒是懂了,編這書的人還真是個人才!

再來看看「減一半就是了」翻譯成「Less one half of your price」,看起來沒毛病,但是這個漢字標註「肋司、氓、哈夫、啞夫、尤、濮癵司」就真的很搞笑了,按照這樣的讀音讀出來,外國人肯定聽不懂啊。不過堂姐覺得這個漢字標註的還不夠精準,念出來怪怪的,遠沒有我們小學學英語時的一半功力,大概清朝那會的漢語發音跟現在也不一樣吧~

最神奇的是在這本教材開始還有一段「使用說明」:「漢字從右至左讀、英字從左至右讀」……而作者本人也現身說法:英語學習的訣訣竅「唯學者自揣摩之」,意思就是,為了讓大家學好英語我也沒別的辦法,只能這麼寫書了,要是你這都學不會,心裏應該有點AC數吧?

看了清朝英語書的樣子,堂姐十分好奇,那個年代正是我們與西方國家頻繁接觸的開始,那我們國家第一位學習英語的人是誰呢?來到當時的中國傳授英語課程的外國人又是誰呢?

清朝第一堂英語課怎麼上的?

據資料記載,有記錄的清朝第一堂英語課在1862年。在那年12月11日的《上海新報》上,有這麼一則招生啟事,啟事上說一名來自英國的巴先生將在「石路松風閣間壁靖安里劉宅」設館招收學生,學習「英字英語」,據說這也是上海第一所民間性質的英語培訓學校。(可惜堂姐沒有找到照片)

你是不是覺得這個廣告打出去,一定會有很多人蜂擁而至,爭先報名巴先生的英語課程呢?其實沒有。因為這份《上海新報》「發行量從未超過400份」......

雖然發行數量少,但《上海新報》作為中國第一份中文報紙,在《申報》未被創立之前幾乎可以說是上海灘的報界一霸,畢竟也沒其他可以看的不是。

這份「報界一霸」在那個時期的目標受眾不是馬路上拉黃包車的普通百姓,而是有地位的上海商業界華人精英,這是個重點啊同學們,我們可以理解為這其實是「巴先生貴族私校」面向二代們投放的VIP專屬入學通道。因此,堂姐單方面猜測,這個巴先生的學生絕對不會少!(廢話!)

打開UC瀏覽器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但其實在這份廣告登報之前,民間已經有人自學成才,說着一嘴「洋涇浜英語」,靠跟洋人做生意發家致富,走上了人生巔峰。這時候就要說一個勵志的故事了,1862年,自浙江老家來到上海的14歲少年朱葆三發現:上海那些會說洋涇浜英語的人收入都比普通人高!這個機敏的少年覺得,別看學英語剛起步,這個東西將來一定會火,機不可失失不再來,晚一天就少賺一點錢,趕快行動起來大家一起學英語吧!

可是,殘酷的現實給了這個在五金店當學徒的小伙子當頭一棒,每月只有五角的月錢,根本上不起英語培訓班怎麼破?朱葆三堅信上天不會眷顧一個連嘗試都不敢嘗試的人,他毅然決然地將自己的月錢全部給了隔壁店鋪會讀英語的夥計,每天晚上和這個人學一小時英語,在不斷地努力下,大家驚奇地發現朱葆三喜提愛車,當上了上海總商會會長!

咳咳,聽完了朱葆三翻身記,你覺得故事的關鍵是什麼?這也是個重點,我告訴你們哦,是「洋涇浜英語」!

洋涇浜英語是什麼鬼?

據某百科介紹,洋涇浜是上海英法租界內一條分界河,也是當年上海縣城到英租界的必經之地,所以,洋涇浜也泛指洋場和租界。上海租界設立後,原來在香港、澳門、廣州以及南洋的洋行紛紛在上海開設分支機構,隨之一些作為買辦和職員的廣東人也到了租界。他們用粗通的英語充當貿易中間人,於是在洋涇浜附近出現了一種語法不准,帶有中國口音的英語,稱為洋涇浜英語(Yang King Pang English),在現代英語中,也有種叫法稱之為皮欽語(pidgin)。

洋涇浜跟現在的Chinglish還不一樣,雖然都是「土土的」樣子,但是洋涇浜其實是借鑑了英語、葡萄牙語、尼日利亞語等多種語言形成的另一種英語,這就是我天朝人民的智慧~你個洋人跟我講英語?那我造個新英語講回給你聽吧。

需要補充的是,當時的一些機靈鬼出版商趁機趕印了一種以中文讀音注音的英文速成教材,就叫《洋涇浜英語手冊》,所以洋涇浜又特指用中文音譯的英文,堂姐覺得,如果文章開頭的那本清朝教材封面還在,上面印的一定是《洋涇浜英語手冊》。

最初時,由於大部分講這種語言的人都來自廣東,所以最早的洋涇浜英語多以廣東地方的發音為準,後來隨着寧波商人的大量湧現,逐步發展為以寧波方言發音來注音。

堂姐找了一段據說要用上海話或寧波話發音才能懂的洋涇浜,北方人翻譯無能,請南方寶寶自己嘗試:

好法身而沙發身,(how fashion而 so fashion)

如此如此脫羅真。(脫羅 true)

勃朗由與勃朗妹,(belong you與belong me)

是爾是我亦是人。

衣裳楚楚語陪陪,(by and by)

考姆陪陪歇歇來。(come by and by)

多少洋行康八杜,(comprador)

片言茹吐費神猜。

清晨見面谷貓迎,(good morning)

好度由途敘別情。(how do you do)

若不從中肆鬼肆,(squeeze)

如何密斯叫先生。(mister)

另外再摘取一段南北方都閱讀無障礙的洋涇浜英語給大家觀摩,堂姐我先去笑一會:

來叫克姆(COME)去叫谷(GO),

是叫也司(YES)勿講拿(NO),

一洋元鈿溫得拉(ONE DOLLAR),

廿四銅鈿吞的福(TWENTY-FOUR),

翹梯翹梯喝杯茶(HAVE TEA),

雪堂雪堂請儂坐(SIT DOWN),

紅頭阿三開潑度(KEEP DOOR),

自家兄弟勃拉茶(BROTHER),

爺叫發茶娘賣茶(FATHER/ MOTHER),

丈人阿爸發音落(FATHER IN LAW)。

另外還有一個令人震驚的事實就是,「洋涇浜英語」的形成給上海方言帶入了大量的英語外來詞彙,比如赤佬......我沒罵人啊,這句話確實是外來詞。這些外來詞形成方言之後,有些還在使用,有些已經消失了,我最後再舉一些栗子:

白司(omnibus,公共汽車)

白塔油(butter,奶油

幫浦(pump,唧筒)

癟三(partisan,無賴)

布丁(pudding,蛋糕)

吃癟(cheap,不值錢,作無力解)

赤佬(chiromanist,弄手法者)

打(dozen,計量單位)

拷貝(copy,複製)

苦力(coolie,苦力)

浪漫(romantic,浪漫)

麥卡(much,多、富有)

摩托卡(motor car,卡車)

那摩溫(number one,工頭)

霓虹燈(neon light,霓虹燈)

水門汀(cement,水泥)

戤司(gas,煤氣)

戤司林(gasoline,汽油)

剛白度(compradore,買辦)

科普了這麼多,堂姐只有一個目的,希望大家繼續好好學英語啊!從清朝開始,我們已經跟英語死磕了一百多年,說起來也是心酸,希望各位都能早點跟英語分手,喜提愛車走上人生巔峰。

最後留下今天的問題:說起古代來中國遊歷或朝拜的外國人也是不少,隋唐時期就有日本特使來訪的記錄,元朝時更有大家都熟知的馬可·波羅。就像先有雞還是先有蛋一樣,你覺得,是先有了會外語的中國人?

責任編輯: 寧成月  來源:ddaisy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9/1111/13675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