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主張「無家論」的
引言:何以「出來說說」?
看了博訊網<財經與科技>版短文《曹德旺:民營企業家很大的問題是德不配位》(這裏簡稱為「德位說」,如題目),在國內網上找了同題報道,對觀後想表達一些看法。當然,我沒有從曹先生那裏「邀幸」的預設。因此,給自己的回應加了引號。就是說,「回應」曹先生之同時發揮一些看法。
具體一些,是三個原因促使我「出來說說」。其一,我既有在民企打工的經歷也有合夥辦微型民企的實踐,算得上因感而言;其二,在知識層面,或為企業家代理民訴,或提供諮詢意見,屢而有之;其三,我剛完成的一項研究是在行為經濟學方面分析單個人之人力資本結構的,裏面涉及到貨幣資本持有者的「天花板」問題。
一、去游醫文化,任務艱巨
上面第三項說的研究成果是《彥臣經濟學講義》系列的第七講,還未交付發表。現在發到了第六,講的是契約完善性,算是發明了一個定理。這個定理的講解開首之例子,是兩家民企質量、尾款糾紛。
本文展開說三個問題。第一個,游醫文化影響非常深刻,所以「沒家」。基本上,中國現有民營企業家是以「夾包跑業務」的方式出現並積累財富的,即便第二代不是了,第一代大體是這樣。夾包跑業務是一種商業文化傳統,裏面游醫之行為經濟學特徵明顯。這就決定了民企總體缺乏責任感暨契約約束力的品質特徵。這裏的「品質」首先不是道德貶義,而是統計學意義上的設置。
民企但凡有點錢了,經營者就要做明星,各自層面的明星(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也是明星之類別)。社會固然缺乏意見領袖,但那主要是知識精英的責任,企業家沒邊沒沿兒忽悠起來就是游醫文化的反映。所以說,企業家文化修養不在於曹先生所說的儒釋道之有也,而在於去掉游醫文化。
就算你儒了,其實儒只是諸子百家裏面之一家。實質上,中華文明之存續、之抗政治災難能力強大絕對沒在「外儒內法」上,而在於墨家傳統——平等、擔當、創新,等。還有,一些打扮為儒商的人士能達到「讀點史書」的水平,但是,一論企業經營與史鑑文化關係,則一臉茫然;一說二十四史之外還有史,則茫然加慘然。當然,做企業家不必具有學問家的素養,但去掉游醫文化是一個艱巨任務。就現存企業家群體來看,沒有一個可以稱得上「企業家」。
二、炫耀性技術進步,不值得
如果一定發掘,或者一定要找到可以勉強稱為民企的東西,那麼,早點攤子才是民營企業,早點攤子的攤主才配得上是企業家。因為在那裏,有明確的成本約束概念,有清晰的經營理念,有隨時可計量的損益數目,尤其是時間成本絕對化。這段話歸結起來,就是我在題目里說的「無家論」。有位推友建議我比較專制經濟學與憲政經濟學,我告訴他:在規範經濟學層面沒有專制經濟學這一說。因為專製作為制度供給品不存在理性基礎,不具有實證性成本概念。
瓦爾特•歐肯的秩序自由主義(經濟憲法概念)可能是「專制經濟學」的改良機會。在專制經濟學裏面,毛澤東做過不錯的努力,鞍鋼憲法接近歐肯經憲。但沒落到實處。這個不展開說了。
在行為經濟學上看民企弊病,好面子或者爭風頭最為典型。不是說技術進步不重要,而是說面子型的技術進步跟企業家們的家族炫耀性消費(百萬婚宴、千萬嫁女等)是一致的。並且,就一般人來說,炫耀性消費是人性體現,追求效用最大化使然——平常人家也是希望自家婚宴能從十六個菜升級到二十道的。但手裏有四百萬、貸到銀行六百萬,進一台最先進行業設備,大多數情況下,是不值得的。這在以加工為核心的整機組裝類企業尤其明顯。
千萬機床來了,使用效率很低。賺上來的錢還了銀行利息,所剩無幾。如果考慮折舊計提,乾乾的賠錢。雖然操作技工的水平是個制約因素,但是,基本產品(毛坯)質量仍是大問題。機器精度再好,坯子存在瑕疵也是嚴重損害效率的。
三、應收款積累,頗有奧秘
關於高技術設備極低利用率,在國際上有前例,還是在軍事方面的。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埃及敘利亞大規模進口蘇制武器系統,但由於兵員文化程度太低、培訓不彰,結果,蘇制武器的效率勉強在30%利用率上。戰略學專業人士稱之為「埃敘化」。
與企業的埃敘化相關聯,是生產(供求)合同訂立中的對方資質審核無效。「先訂了再說,先干出再說」,顯得企業有活力、有氣派。最終,表現為應收賬款的大幅累計。關於應收款的突出問題,曹先生有講,這裏不多說。但是,企業積累應收款還有一個微妙因素——糊弄銀行(含放貸公司),「你看,我外邊飄着的錢多去了」——銀行貸款到期以此為說辭,舊的沒還而貸新的以此為說辭。甚至拖欠別人,亦如是說也。
中國民企難以出現一個湧現機制,就是說,沒能接長不斷有某些企業在實業上做得風生水起。至於房地產企業,連生意行都不能算,他們是吃體制落差飯的。任何一個房地產企業家都是一個頂尖級夾包者,而無論他們積累下多巨的財富。這裏沒有激憤之情,與個人處境無關,但可以說:嚴重了,房地產老闆連游醫都跟不上,個個「梁山好漢」——賊人而已。
民企而非止於此者,基本上不具有理性交往的知識與涵養,這是根本性問題,儘管他們對社會進步的貢獻可以在斯密意義上肯定。最明顯的,絕大多數普通企業家(貨幣資本持有者)鐵定認為他自己的現金「是錢」,合作者的無形資產「不值錢」。所以說,有些看似不錯的企業守不住自己的核心技術。因為「是錢」與「不值錢」的心理定勢會傷害無形資產合作方,帶着技術跳槽乃至私下出賣技術,在所難免。
結語:有待深入研究的課題
錢,是為了什麼?創造業績!不如是,收攤子、吃利息比一把捂上千萬買設備要理性。與「是錢」心理定勢相聯繫,民營企業家風險意識極低。這不僅表現在上面的「先訂了再說,先干出再說」,更是指不懂「少賠錢等於賺了錢」。本身風險時期與大環境變壞之時,這是決定命運的原則。大概率的,自身風險與大環境惡化是疊加的。
世界是普通人的世界,畢竟傑出者是極少數。同理,企業界也是這樣,絕大多是普通的。然而,人有從平凡而卓越的機會,企業同樣如此。能使企業像傑出人才湧現一樣,批量化出現,那才是理想社會之經濟標誌。還有,人才卓越機制是環境的逆對風向即環境越殘酷人才越傑出也批量,企業則不如是,這是為什麼?至少,我沒在經濟學上考慮清楚這個問題。
2019年11月4日,寫於租寓書房•泊彩濠庭•古運河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