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存照 > 正文

微信正在監控你

—原題: 微信 Is Watching You

作者:

2019年10月18日

事先說,這篇文章寫得比較淺;並且有些不合適的地方略過了沒有翻譯,比如作者將微信與亞馬遜和 Facebook的對比,這種對比沒有意義。

作者對微信的描述還是大致準確的;但是收集數據、利用數據、為政府和情報部門敞開大門等特點並非微信獨有,而是任何監視資本主義寡頭的共性。

微信最大的威脅是對整個社會運轉機器的全面佔領(因為它的功能太多了);當你沒有它生活就會遇到麻煩時,這是一種惡意的綁架。

這是中國成都一個普通早晨,上午九點,我被手機急促的鈴聲叫醒。

我關掉鬧鐘,拿起手機,就像中國的數百萬人一樣,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檢查微信。

在9:07,我發送了當天的第一條消息。

微信是中國三大科技巨頭之一騰訊的心血結晶——在西方經常被稱為社交媒體應用程式,相當於 Facebook或 WhatsApp,但這是真的是低估它了。

微信擁有超過10億活躍用戶。在中國,人們並不把它稱為社交媒體平台,而是將其稱為社會生態系統。

這裏的功能看似無窮無盡。

除了消息傳遞的典型社交媒體功能和稱為「朋友圈」的 Twitter式feed之外,它還可用於支付幾乎任何東西。

由於開發人員可以將他們的應用程式直接插入微信並將其與社交和支付功能聯繫起來,因此它就像是一個非常時尚和高效的作業系統。

關聯《Facebook如何正在變成微信,為什麼是對開源的主要威脅》

如果不是因為我在倫敦長大、並且使用 VPN來跳過防火牆以便與家裏的朋友保持聯繫並使用谷歌,我可以在不離開微信的情況下度過整整一天。

A screenshot from the author’s WeChat app compares how many steps he’s taken in a day, ranked against his friends—a reminder that even with a daily action like walking, the omniscient app has got his number.

9點27分,我刷完牙,回復了幾條消息,也基本醒利索了,我通過微信點了一杯咖啡。

應用程式上有一個付款窗口,點擊它您會看到各種選項,一些是微信專有的,另一些是在微信平台上運行的獨立應用程式。

我打開 Meituan送貨應用程式並滾動瀏覽我周圍的所有咖啡選項。然後我點了一個美式。

我的微信與 iPhone上的面部識別掃描相連;當我付款的時候,我只是把手機對準自己的臉,直到屏幕上閃現綠色的嘀嗒聲。

七分鐘後,我收到一條消息,告訴我咖啡正在路上,還有送貨司機的名字和電話號碼。說咖啡將於9:53到達。

在中國成都的10點之前,微信已經知道了以下關於我的事:它大致知道我什麼時候醒來的,它知道誰給我發了消息、我回復了誰,它知道我們在談論什麼;它知道我的銀行詳細信息,它知道我的具體地址,它知道我早上的咖啡偏好;它知道我的生物識別信息,它知道我臉上的輪廓。

但這並不是它所知道的全部。

我用微信來支付租金。我用它來充值我的手機信用卡。

我使用微信支付地鐵系統費用。我用它來掃描整個城市共享自行車上的二維碼。我用它來叫出租車。

它知道我去哪裏以及我如何去那裏的。

它知道我關注了哪些博主、關注了哪些媒體組織、哪些非政府組織和政府辦公室(有超過2000萬個與政府機構或官員有關的官方賬戶)我閱讀過他們的內容。

它知道我的學術興趣——我正在研究心理健康,我通過應用程式支付和參加心理學在線課程。

我預訂電影票,通過京東的頁面(中國的「亞馬遜」)訂購東西,我最近下載了一個微信小程序,它允許我拍一張花的照片,它可以告訴我這花叫什麼名字;它也告訴我哪些中國詩歌中提到過它。

當然也有我不使用的功能。

我可以通過微信獲得貸款。謝天謝地,我還沒有通過微信預約醫生,但如果我做了,我最私密的信息之一身體健康也會被它知道。

我還沒有結婚,但是如果必要的話,可以通過微信預訂離婚訴訟。

簡單說就是,微信已經佔據了中國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學者 Yujie Chen是萊斯特大學數字媒體與傳播學的講師,他寫了一本關於微信的書,稱之為「超級粘性」,因為微信已經成功地使自己成了這個國家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根據一項估計,2017年僅微信就為中國經濟注入了500億美元。

微信是數據集中化的終極目標,(並且由於監視資本主義的本質)它擁有的數據越多,它就會變得越有效,並且越容易進入新的市場。

數據情報公司希捷和IDC集團的研究最近宣佈,到2025年,中國將擁有全球27.8%的數據,相比之下,美國佔17.5%。

這些數據也將更集中於更小的寡頭公司,被這些寡頭所壟斷,使其對人工智能和下一代大數據技術的開發更加有用。

雖然我與 WeChat共享的所有數據確實也與谷歌、亞馬遜、優步、推特和 Instagram分享,但是,微信的獨特之處在於,它已成功捕捉到了上述這些公司的所有功能。

通過將它們的中國等價物納入其社會生態系統中,微信吞下了上述應用程式能產生的所有數據。

微信提供了一個進入幾乎全面的數據集中化(反烏托邦)世界的窗口。

私隱這個詞在中文裏的意思似乎和英文中不大一樣,在中文裏更多地會被理解為隱秘或需要隱藏的內容。

英語中私有的東西本質上是中立的,因為在個人主義社會中假設應該存在政府、公司或其他人無法企及的空間。

在中國,社會更加集體化、家庭單位不那麼原子化,而且政府在人生的各個方面產生影響有着悠久的歷史,私人領域的界限相比下要小得多。

微信的諷刺之處在於,它作為一個平台最初成功的部分原因在於其用戶界面提供的私密性比其競爭對手微博更多。

雖然 Weibo的功能更像 Twitter,任何人都可以查看帖子,用戶可以看到明顯的關注者數量,並且更容易衡量他自己的公眾影響力——而微信最初的功能更像是 WhatsApp的私人通信。

後來的功能,例如朋友圈,允許所有人的關注者查看帖子,在某種意義上更加私密,因為只有在您的朋友請求被接受後才能查看該人的帖子。

你無法查看帖子下的點讚數量;你只能看到共同的朋友是否點讚。您還可以在微信上創建群組並在其中向您的朋友圈外的人廣播,但群組上限為500人。

2013年,在習近平成為 中共領導人並開始嚴格控制權力之後,他的一個早期舉措就是邀請了一些「大V」賬戶持有人「喝茶」(大V指的是經過驗證的微博帳戶名人和熱門博主,擁有數千或數百萬粉絲)。

「喝茶」是與中央政府進行嚴厲交談的委婉說法——並發佈了新的指導方針,其中包括:如果一篇文章冒犯了政府的敏感性、如「破壞國家形象」和「造成不利的國際影響」,並被查看超過5000次,將導致三年的監禁。

從那時起,微博的用戶向微信迅速流動,因為後者因其更加封閉和親密的設計而被認為在政治上「更安全」。

這種設計功能源於嚴格審查的互聯網環境的需求,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這種設計在美國也有。

Facebook最近宣佈推出更私人的用戶體驗,這使得許多評論者都注意到改革後的 Facebook聽起來很像 WeChat。

儘管微信設計得有點私人,但國際特赦組織在2016年的一份關於用戶私隱的報告中指出,由於缺乏言論自由和缺乏端到端加密,因此微信的安全性排名墊底。

人們經常因為在「私人」群聊中發送消息而被捕。

2017年,兩人在南京被逮捕,因為他們對南京大屠殺發表了諷刺評論。另一名31歲的男子因開玩笑說要加入伊斯蘭國而被判入獄,因違反反恐法被判處9個月徒刑。

2017年通過的規定指:微信群組的「創建者」對其成員發佈的內容負有法律責任,並且還應存儲完整的聊天記錄至少六個月,以供警方使用。

A screenshot of a WeChat app that identifies flowers and informs users when that flower is mentioned in Chinese poetry. Everything on WeChat is part of China’s social ecosystem.

儘管其用戶界面在一般意義上比微博更私密,但它被審查的事實是眾所周知的,並且在其更廣泛的全球擴張計劃中一直是爭論的焦點。

公民實驗室報告說,微信對於使用國內電話號碼註冊的人的審查更為強烈。

如今你不知道消息何時會被審查。

在早期版本的微信中,會顯示一條消息,告訴您發佈的內容已被阻止,其中包含哪些關鍵字違反了某些法律法規。現在你什麼都不會知道了。

儘管如此,中國仍然有一個新生的私隱覺醒。

一些國內學者寫道,2018年是私隱意識和建立保護個人數據的法律制度的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年。

但是這些討論不是關於防備政府的私隱——這在中國的背景下是一個無解的問題。相反,中國的私隱辯論是關於您的數據會發生什麼。

正如 Yujie Chen指出的那樣,中國私隱覺醒背後的一部分驅動因素是人們「現在了解互聯網公司的商業模式—即出售個人數據」的全球趨勢。

在中國,直到最近也幾乎沒有對個人數據進行立法保護的方式,科技公司將精細的私人信息出售給使用它們進行定向廣告的第三方是很常見的。

2018年5月,政府頒佈了「個人信息安全規範」,提高了私隱權的標準,並且隸屬於工信部的審計員發佈了14個「未經用戶同意過度收集敏感個人數據」的移動應用程式列表。

然而,新的數據規則強調了中國的私隱與西方的私隱不同。

倡導者警告說,個人的私隱權、言論自由權和新聞自由——民主的原則——受到政府監視的破壞。

在中國,私隱規則旨在限制私營公司收集數據並從中獲利。中國政府保留將其用於政治目的權利,例如在公眾抗議活動發生之前提前維穩。

儘管如此,中國政府正在宣稱增加對微信數據的私隱保護,但用戶體驗幾乎沒有變化。我使用應用程式的方式或我交給它的數據沒有任何變化。

在成都,上午10點44分,我從我使用的移動服務提供商「移動」那裏得到一條信息,說我的話費用完了。

當我在11:04看到這條通知時,我立即通過微信支付頁面支付了手機賬單。

11點15分,我走進瑜伽課教室。幾天前我曾經通過微信消息問過老師,確認瑜伽課在春節期間仍繼續。

我在健身房門口用微信登記,然後把手機放進儲物櫃,之後兩個小時內微信應該不確定我在做什麼——但它完全可以推測出來。

當我離開健身房時,我會在下午1:30喝咖啡。並打開我朋友發送的一些文章瀏覽。

這些文章在微信中打開。所以微信知道我在讀什麼。

微信創建的數據對政府來說是一個福音。

在總體水平上,微信提供了幾乎所有用戶的地理位置「熱圖」,可以實時向政府顯示有多少人以及都在哪裏使用該服務,這使他們能夠預測並提前干涉抗議者或人群的集結。

在一個精細的層面上,微信的數據保護法對政府敞開大門,這些法律承諾對數據進行匿名化,據稱可以防止公司從更廣泛的數據庫中挑出特定的個人。

微信的加密並不妨礙政府在其認為合適的情況下使用數據。從法律上講,微信的條款和條件允許用戶數據「只要有必要」就應該保留,以「遵守法律法規」。

騰訊沒有透露政府何時會要求用戶數據,也沒有透露它採用的加密類型(如果有的話)。

下午4點左右,我需要匯款。所以我打電話到我在東北城市大連開設賬戶的銀行分行,從這裏乘飛機到那裏需要整整四個小時。

銀行出納員告訴我,我從一個機構(我在英國的大學)獲得了資金,因此我需要在處理轉賬之前出示我的學生證。

她在微信上添加了我,使用我打電話到銀行的電話號碼,然後我將所有相關文件發給她。她處理轉賬並向我發送截圖。

超集中化使生活更方便。但是它還存在令人擔憂的欺詐可能性。

在這一天裏,我已經支付了電話賬單、向他人匯款、購買雜貨、甚至將授權文件發送到銀行,所有這些都是通過一個應用程式完成的,並且是一個故意不加密以遵守政府數據共享法規的應用程式。

很難衡量每年有多少微信帳戶被駭客攻擊(騰訊拒絕對本文發表評論)。但中國網絡欺詐問題的範圍很廣。

在中國互聯網協會舉辦的一項調查中,一個由1,200名成員組成的非政府組織,其中包括該國的主要互聯網領導者,84%的受訪者表示他們遭受過某種數據竊取。

此外,數據集中化使微信能夠將自己巧妙地映射到用戶的個人和商業生活中,現在已經為政府創造了一個機會,讓他們可以介入所有人的政治生活。

除了與政府分享數據外,微信正在推出數字身份證。每位中國公民都會獲得一張身份證。

它的功能類似於國內護照,是與國家醫院、預訂火車、國內航班、或銀行交易所必需的。在廣州,省政府已經推出了微信ID卡,並計劃在全中國範圍內推出。

不久之後,微信就能授予駭客獲取任何人的真實身份、銀行賬戶詳細信息、地址和咖啡偏好的所有內容的機會。

微信的數據集中化使其成為政府在2020年全國範圍內推出的社會信用體系的基石。

2014年,在一份題為「建設社會信用體系的規劃綱要」的文件中,該計劃稱旨在建立一個激勵良好行為的體系,懲罰那些被認為不利於構建和諧社會的體系,或者正如文件本身所要求的那樣。這個系統將「允許值得信賴的人暢通無阻,同時使聲名狼借的人寸步難行」。

全國社會信用體系將通過將政府記錄與商業概況相結合來編制。

目前,中國互聯網集團阿里巴巴的財務部門螞蟻金融已經推出了「芝麻信貸」,根據人們的還貸時間、購買歷史、社交網絡,以及政府分享的數據,如法院命令和罰款,給人們打分。

那麼,這對我意味着什麼?目前尚不清楚這個社會信用體系將如何對待在中國的外國人。我的芝麻信用評分是微不足道的570。

然而,微信已經在河北省推出了一個功能。它會向您顯示您附近的無信用者信號——一張文字地圖,上面標記着最近未能償還貸款的人的具體位置,在你周邊500米範圍內。

它還顯示了這些人的國家身份證號碼,並解釋了為什麼他們要被羞辱。

不論是中國人還是西方人,都喜歡重複這句話,他們「沒有什麼可隱瞞的」,所以他們不會擔心他們交出的數據。

在中國,人們與私隱有着不同的關係,並且默認了政府一旦掌握了這些數據就會持有這種數據,不同意見的聲音就會減弱。

問題是微信易受攻擊。如果我的帳戶遭到黑客攻擊,我不知道該怎麼辦;微信是我的身份證,並且很快會影響我的社會信用評分。

Timothy Garton Ash在斯塔西秘密警察期間是東德的記者。在柏林圍牆倒塌之後,他開了一個移動帳戶「個人歷史」,重新閱讀斯塔西當年收集的關於他的信息。

他驚訝於連他自己都忘掉了的細節,但全被安全部隊和他們的線人網絡記錄下來了。

他說這些文件收集了海量監視對象的信息,專注於人的弱點;為的是在每100人中發展出一個線人。

今天我們每個人都是自己的線人。我們編寫了自己的數字文件,並用人類歷史上最精彩的詳細帳戶進行了更新。我們創造了一個無限的文件,但是,為了什麼呢?

幾個星期前,一位朋友向我展示了微信中的一個我沒有意識到存在的功能。帳戶與 iPhone上的活動監視器相關聯,並計算用戶的步數。

每天結束時,微信都會展示我走過的步數,並將我的數字排在我的朋友中間。

在二月的那一天,我在我的朋友中排名第30,儘管我決定和一位朋友一起步行去餐館以提高我的分數。

我總共走了10,771步。每一步都被微信盯着。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iYOUPort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9/1020/13580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