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驚人之語 > 正文

長平:你喜歡中國,別受騙了貶低我們

—香港為什麼不能民主?

作者:

在杜塞爾多夫本拉特宮,一位工作人員看我們是中國人,熱情地拉起了家常。他說自己非常熱愛中國,迄今去過32次。他拿出一份報紙,說他每期必讀。那是一份中國政府控制的中文報紙的德語版,頭版印着習近平金正恩的頭像。

假如我把所有德國人都設想成納粹或者東德政權的支持者,並以此為前提跟他們套近乎,他們一定會感到受辱吧。但是,很多聲稱喜歡中國的西方人就是這樣對待中國人的。他們讚賞中國政府,說中國是一個了不起的國家。

我想讓這位德國人知道,他不應該把每個中國人都想像成專制愛好者。「中國的確是一個偉大的國家,有着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明,」我對他說,「但是這個政府一直在破壞你熱愛的中國,這份報紙是它的大外宣的一部分。」

他說:「我們的政府也有很多問題。中國人口多,底子薄,發展需要穩定……」看來他真的沒有少讀手裏這份宣傳品。這時,他突然想起了香港正在發生的抗爭,說:「但是香港不一樣,中共以為香港人只愛錢,其實他們想要投票權。」

感謝香港人的抗爭,讓這些被中國大外宣洗腦的西方人也覺得中共有點不對勁。看起來,北京還需要努力,把「中國不需要民主」的成功宣傳嫁接到香港。

中國人喜歡皇權專制?

我在德雷斯頓還遇到過一位博物館策展人,她對中國的熱愛比本拉特宮這位工作人員更加「高大上」——她從中國古代藝術看出,中華民族獨具特色,中國人就喜歡皇權專制,西方人不應該將自己的民主偏好強加於中國。

這位在藝術界受人尊敬的女士似乎不知道,她這些深刻的洞見,是在配合中共宣傳搞種族歧視。在中共的宣傳中,世界上分為兩種人:一種是人,一種是中國人。人需要人權、民主和自由,但中國人不需要。

可恨的是,台灣人竟然為了選票前仆後繼艱苦抗爭,最終實現了政治民主。於是有人說,台灣在近代史上屬於中國的歷史其實很短,事實上它是一個不同的民族。這種台獨論調讓很多台灣人感到滿意,其實也讓中共暗自高興——至少可以繼續維持「中國人喜歡專制」這個謊言。

現在又輪到了香港人。中國媒體長期的宣傳中,香港就是一個金錢社會。因此很多人的確感到困惑:眼裏只有金錢的香港人,竟然會為了民主自由上街抗議?當然,這些人是受西方反華勢力煽動,但是為什麼冒出來兩百萬人?

中共宣傳中國不需要民主的第二個理由,是人民素質不高,根本不知道怎樣自由地行使權利,他們需要一個家長來,一個英明領袖。香港的「愛國」影星成龍曾經說「中國人喜歡被管」,這並非他信口雌黃,而是整個愚民宣傳的要點之一。同樣地,香港特首林鄭月娥自比香港人的老母,也並非偶然的口誤,而是由來有自。進一步說,「習大大」的稱呼,也不是一個簡單的網民自創。不信,你自創一個「習哥哥」試試,看看會不會允許你亂叫?

香港人喊出「你不是我老母」,不僅僅是對林鄭亂認兒女的回應,也是對中共長期洗腦宣傳的打擊。

假如甘地領導香港抗議

第三個理由也是講人民素質不高,但是重點是社會穩定。如此低素質的民族,一旦擁有自由民主,他們就會變成群氓和暴民,社會就將陷入混亂。和其他國家的抗議運動不一樣的地方,中國抗議者受到體現優秀素質、維持良好秩序的強大壓力,而香港人就是一個偉大的榜樣。香港政府跟北京政府一樣,隨時找機會貼出「暴亂」的標籤。

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當然可歌可泣。但是,正如我在另外一篇文章中指出的那樣,甘地當年做過的很多事情,搬到當下的中國,一定會被譴責為太過激進。比如,他組織人們集體焚燒居民證,帶領民眾到海邊自製海鹽以抵制官鹽,號召大家不納稅,不入公立學校,不上法庭,不入公職,不買英貨等等。

更不要忘了,甘地領導的是獨立運動。儘管在歷史的敘事中,那是世界民族獨立運動的一部分,但是鑑於印度本身是一個多民族國家,而且甘地本人也反對印巴分治,因此他領導的運動本質仍然是反對壓迫。有壓迫就有獨立。

第四個理由是效率,意思是說民主固然尊重權利,但是專制更有效率。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尤其是2008年以來全球經濟危機,讓中共宣傳如魚得水,把六四屠殺都可以說成是經濟發展的必要條件。

「文革」之後,共產主義意識形態破產,自由主義仍然是毒草,經濟發展就成為中共的合法性基礎。但是,香港「回歸」之後,經濟不漲反跌,儘管原因多種多樣,但是至少完全不支持這個論調。

每次去布拉格,我都會去「列儂牆」(港譯「連儂牆」)看看。近年來,我在那裏看到香港抗議的信息。那是人民自由意志不可摧毀的象徵。更令人欣慰的是,香港人將連儂牆創造性地運用到本土抗議運動中,成為世界非暴力抗議運動中濃墨重彩的一筆。

我相信會有更多的西方人了解,無論台灣人和香港人是不是中國人,但是世界上所有人都一樣,渴望自由和民主。看看香港吧!如果你真的喜歡中國,別再貶低我們,認為我們需要人管制。

責任編輯: 趙亮軒  來源:德國之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9/0713/1315011.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