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動態 > 正文

時事大家談:「民主不能當飯吃?」看郭台銘引爆的論戰

剛表態參選總統的台灣鴻海集團董事長、富士康創始人郭台銘,五年前說過「民主不能當飯吃」,遭到台灣總統蔡英文批評,「沒有民主,只能要飯吃」。郭台銘反駁,自己並不否定民主,只是強調民主須轉化為經濟成果。

民主與吃飯之間到底有沒有關係?讓人民有飯吃,又能當家作主,難道真的很困難?中共領導人習近平說,「不允許吃共產黨的飯,砸共產黨的鍋」,這種「中國式的民主」,是否讓人吃得下、咽得着?

參加節目的嘉賓是:美國綺色佳大學文理學院院長王維正;前中國人權組織主席劉青

王維正:民主與麵包,人民做主吃飯靠譜

美國綺色佳大學文理學院院長王維正說,郭台銘當年的「名言」讓人想起,「自由誠可貴,麵包價更高」的打油詩。這個說法似乎讓人認為兩者互相排斥。其實,民主作為一個政治制度,是人民選擇領導人的制度,其基本精神是主權在民而不在執政者。民主與經濟之間有關聯,而且關聯度很高,但兩者之間不是因果關係。

我們看到,多數經濟比較落後的國家不是民主國家;多數經濟發達的國家是高度的民主國家。民主和吃飯之間肯定有着正面的關係。當然,也有少數例外,比方說,中東地區的產油國,經濟高度發達的新加坡也沒有選擇民主。此外,印度的政治特別民主,但是飯不多。但是,我仍然要說,民主與麵包之間的確是正面關係。

這裏有三個原因。一,民主制度下,人民擁有經濟和政治自由,他們辛勤努力的成果可以獲得保護。這也是人們能夠努力的誘因。二,民主體制健全,有完備的制衡制度,自由的媒體和言論可避免人為災害;非民主體制中,如果主政者不英明,大躍進和文革等災害隨時可能發生。三,民主國家大量投資於人的福利,藏富於民;國民經濟發展人民就可以享受到成果。反之,獨裁體制下,即便國家經濟強大,人民卻不一定能夠享受到自己的勞動成果。所以,民主與麵包其實是高度關聯的。

王維正:郭台銘舊話,蔡英文新用

王維正說,「民主不能當飯吃」,是郭台銘五年前說的話。當時,太陽花運動如火如荼,台灣民眾對台灣將來的走向以及和大陸的關係感到不明朗,而直接的導火線是服貿在立法院通過的問題。台灣民眾認為,失去了一個能讓台灣經濟進一步發展的機會。

有人認為,台灣捍衛人民主權的權利是重視自己的生活方式。現在,下次總統選舉將舉行,蔡英文出面反駁當年郭台銘的言論,反應台灣的政治和民意現狀。人們不否認民主和麵包都重要。但是,也有人提出,台灣過去是否在政治方面花費的時間和經歷太多,所以,才出現一種說法,就是「拼經濟」。

郭台銘那句話可能讓人解讀是對民主的惡意和侵蝕。我們知道,執政的蔡英文現在民調落後。年初時,中共領導人習近平發話統一台灣,呼籲一國兩制,蔡英文回應之後拉高了非常低迷的民調。而現在,郭台銘打經濟牌,讓人想起當年香港「回歸」之時所預期的「馬照跑,舞照跳」。

我要說的是,民主是人民監督的制度,如果沒有監督,大躍進等不能保證不會發生。現在提出郭台銘的那句「名言」,蔡英文政府是巧妙地把它作為一個競選的主軸,打出反中國牌,用捍衛台灣民主制度的方式來獲得更多支持。

劉青:制度不是飯,制度告你民養官還是官養民

前中國人權組織主席劉青說,任何制度都不可以當飯吃;把制度說成吃飯是邏輯問題。制度決定人民如何吃飯,是理所當然吃自己的飯,還是誠惶誠恐看着主子的臉色吃飯。民主與吃飯關係,就是讓人有尊嚴地吃飯,而不是低眉順眼地吃飯。

民主的權力控制於社會,掌權和用權的官員必須聽命於民眾的意願。他們無法用自己的身份來戲弄和欺壓社會大眾。在民主制度中,社會大眾無論貧富都是挺胸抬頭,端碗吃飯。即便無家可歸者吃起飯來也是不卑不亢。

專制體制,當官的牢牢控制權力,同時敲骨吸髓地盤剝民眾。這點,中共就是專制社會的樣板。獨裁者視自己為家長,所以才有習近平所說的「吃共產黨的飯」一說;也才有大陸官員動不動說的,「你吃共產黨的、喝共產黨的」……,云云。那樣的體制下,一個一分錢財富也不創造的專制集團,其全部開銷全部來自民脂民膏,卻騎在十幾億民眾頭上,欺壓他們、蹂躪他們,卻顛倒黑白,硬說自己「養活了民眾」。

劉青:與中共關係匪淺,郭台銘大陸風生水起

劉青說,郭台銘是在台灣政治膠着之時出現的。覺得他的出現可能是別有用心。郭台銘在大陸經商獲得巨大成功實際上是受到特殊待遇,因為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夠在大陸混得風生水起。香港一些很有權勢的巨富,雖然跟共產黨關係非常不一般,卻往往不堪重負。

霍英東作為大陸政協副主席,在大陸投資卻蒙受損失,因為被中共官員玩弄鼓掌;赫赫有名的香港首富李嘉誠,逃離大陸時說,是被大陸慾壑難填官員的敲詐勒索所逼。

與此相反,郭台銘不僅在大陸混得財源滾滾,而且即便遭遇員工自殺潮之後,仍然能夠風平浪靜地過關,這是他和中共的關系所決定的。

責任編輯: 王篤若  來源:美國之音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9/0424/12795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