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人物 > 正文

打破中國人不敢觸碰的禁忌 這片真實到不敢看

「說出口的雲淡風輕,要命的絕口不提」,似乎已成了當代成年人的處事準則。

《奇葩說》選手邱晨,曾在節目中自曝患上甲狀腺癌

36歲的她感受到,自己離死亡這麼近。

她說,「死亡才是對生命最精準的教育。」

做完手術後,邱晨有了很多改變。

原本活得很「喪」的她,也重新撿起了好好活下去的信心。

很少有人會思考,如果人生只剩3個月、6個月、一年,該如何度過。

可今天要講的故事,就與「死亡」有關。

主人公原本以為,自己還可以活上20年。

只是,人生總充滿意外。

確診患癌後,他的時間只剩下:6個月。

這之後,他列下了一條條遺願,在生命最後的時間裏,一一完成。

他的女兒拿起攝影機,拍下父親的臨終錄像——製成了紀錄片《臨終筆記》。

片子上映後,卻創造了日本紀錄片的票房奇蹟。

網友談到自己不敢看這片/豆瓣電影

這是一場平常又刻骨銘心的生命教育。

1

人生終有盡頭

「其實我今年五月發現生病,至今不斷進出醫院,你現在看到我還能正常生活,但是身體正在急速衰弱中,醫生宣告我得了癌症。」

退休後的第二年,69歲的砂田知昭發現自己已患胃癌晚期。

這位走到生命盡頭的老人,年少時曾擁有不少榮光。

在他的青春里,和普通人一樣,滿是年少輕狂、意氣風發。

畢業後,他進了一家公司工作。

干出過業績,也經歷過失敗。

但不變的是,他對公司和工作始終充滿熱愛。

「日本就是我這樣的上班族撐起來的」。

他遇見一生的摯愛,純子。

時隔多年,他還記得他們在東京車站的一次約會。

他等得望眼欲穿,她盛裝姍姍來遲。

婚後,他們很快有了兩個孩子。

這樣的人生,完美符合砂田的規劃。

但七年後,妻子又生下了小女兒。

這是砂田人生中的第一個變故:同時養育三個小孩,他身上的擔子更重了。

他每天忙於應酬,拼命工作,努力賺錢養家。

畢竟,「爸爸」這個詞,從孩子出生開始,就意味着責任。

衡量一個家庭的幸福感,麵包是重要條件之一。

但因為忽略了家庭,妻子對他的早出晚歸有很大的意見。

他們開始不斷地爭吵,誰也不讓誰。

孩子們長大了些,夫妻兩人就分居兩地,只在周末的時候見面。

但砂田骨子裏,依然渴望家庭溫暖。

孫女降臨後,砂田最大的樂趣,就是假裝被孫女們耍得團團轉。

大多數時間,他都寵溺地把孫女抱在懷裏。

哪怕被疾病折磨得消瘦,一見到孫女,頓時活力滿滿。

從年輕時和伴侶相愛,每天呆一起都不夠;後來兩人湊在一起,就是矛盾。

從恨不得24小時陪伴家人,到慢慢地疏於家庭,生活被工作填滿。

從曾經意氣風發,到如今步履蹣跚。

砂田知昭的一生,普通到不能再普通,卻像極了我們每個人都可能正經歷的人生。

2

等到來不及,才想到珍惜

工作的40多年裏,他從一個普通業務員做到了主管,養成了一絲不苟的性格。

他要掌控所有的事情,親自處理每一個細節。

在工作日誌中,他寫:「集思廣益,決定權在我。

他的書總要按號數擺放得整整齊齊;

每次出門,他都要讓司機按照他的路線開車;

他說:「我必須確保一切都在掌控之中,計劃之內。

得知自己患癌後,砂田起初十分震驚。

但很快,他就嘗試着放平心態去接受。

「我從來不覺得自己不幸,我相信這是我的宿命。」

他甚至給自己擬定了此生最後一項挑戰——

「安排死之前的生活。」

他仔細確認自己的死亡日期,製作了一份癌症末期人生流程表,從容、有序地規劃着自己最後的這段旅程。

為了不給自己的人生留下遺憾,他做了很多不同以往的事。

包括:

為了性價比高的葬禮場地,選擇去拜訪神父受洗;

趁着移民出國的孫女回來的間隙,認真地陪孫女們玩一玩;

籌備自己的告別式,確定想要邀請的來賓和葬禮事項,親自勘探告別式場地;

與94歲的母親一起家族旅行,最後吃一次好吃的鮑魚;

跟親人和朋友告別,跟兒子交待好後事;

對結婚40年的妻子,第一次說我愛你;

......

其實,砂田還是有點怕。

在女兒的鏡頭下,砂田一件件完成自己的待辦事項,也以肉眼可見的速度衰弱。

充滿活力的老人,逐漸被一位癱臥病床的絕症患者取代。

砂田看似理智,一遍又一遍跟醫生探討療法,語氣輕鬆地和家人商討葬禮事宜,卻止不住地問自己:

死亡到底是什麼?我真的能死嗎?

先於母親離去,是砂田最大的遺憾了。

躺在床上打着電話,他的眼淚一滴滴往下掉:

「謝謝你長久以來的照顧,很抱歉比你早走一步,謝謝媽媽。」

他放心不下已經94歲的母親,只好一遍遍安慰她說:即使沒有我,家裏人會照顧好你的。

妻子純子的悲傷也壓抑在心裏。

他們不是不相愛,只是在漫長的歲月里,曾忘記了如何去愛。

丈夫好不容易擺脫了上班族生涯,兩個人的關係開始和睦起來,有時間好好相處了。

但丈夫卻要走了。

在看着有關抗癌的錄像時,她的眼淚止不住地流。

在丈夫臥床不起時,她一遍遍按摩他腫脹的手指。

大兒子看似一絲不苟地料理父親的後事,仔細跟父親確認死後事宜。

在別人看不見的時候,也忍不住流露出脆弱和疲憊。

孫女們見到爺爺時總是笑意盈盈,和爺爺玩耍時也有藏不住的開心。

如今看着病床上的爺爺,年紀尚小的她們也感受到了死亡的沉重。

告別是最傷感的。

分外甜蜜的告白時刻,因死亡而蒙上一層陰霾。

砂田的嘴唇顫顫巍巍,終於對妻子說出了那句他早該說的話:

「好好活下去,我愛你。」

妻子早已泣不成聲:

「我也是,我想和你一起走,不要丟下我。」

在伴侶生命的最後時刻,她只能不斷囁嚅着:

我應該早點珍惜你的,太遲了,你懂我的心情嗎?

太遲了,對不起。」

「生命到了最後,所有的愛恨情仇,無非化作三句話:對不起、謝謝你、我愛你。」

3

中國人都缺一堂「生死課」

臨終話題,談起來總是沉重。

但這部紀錄片,很多時候都在展示歡樂的氣氛。

沒有太多生離死別的鏡頭,相反,讓人想哭時又忍不住破涕為笑。

老同學來看砂田時,他們還有精力調侃兩人的禿頭。

得知自己時日無多後,砂田開玩笑說應該將訃告印在賀年卡上,說罷把自己也逗樂了。

他自始至終,都虔誠地執行自己的規劃。

直面死亡後,發現生活中的很多煩惱其實不值一提。

看過六年級學生小邵寫的對時間的反思:

「對人而言,沙粒不斷墜落的過程就象徵着光陰的流逝,但也不能單單認為這是自己的失去。

如果將我出生的那一刻定義為擁有全部時間的話,時光確實從我手中流逝了;

但如果將我死去的那一刻定義為我擁有了自己全部時間的話,那麼,我一直都未曾失去過時間,而是一直在獲取時間。

或許,人不是真的害怕死亡,只是害怕未曾真正地生活過。

紀錄片中,孫女目睹着爺爺的離去大哭不止。

彈幕里有人質問:

「為什麼要讓小孩子看見這些?」

在很多人的認知中,「死」象徵着不吉利,所以我們的祝福語,總是「健康長壽」、「長命百歲」。

人人都想延長生命的長度,卻忘記,死亡是每個人都躲不過的最終歸宿。

電影《死亡詩社》中有這樣一首詩:

及時採擷你的花蕾

舊時光一去不回

今天尚在微笑的花朵

明天變得風中枯萎

生命的遺憾之處,就是只有當我們真正去面對死亡,才會更明白當下要做什麼。

臨終前的懊悔,總是太遲。

電影《遺願清單》中,患上癌症的老人同樣列下了自己的遺願清單。

可是在他看來那只是象徵性地列下。因為他缺乏去執行的勇氣。

他的病友問:「你說一直沒機會嘗試,這不你的機會來了嗎?」

老人第一反應就是拒絕:「犯傻的機會嗎?」

病友說:「總比沒機會犯好。」

「人活着就是為了在某天死去。」

正因為知道某一天我們要離去,才更要珍惜當下,過好人生的每一天。

「因為我要過真正的生活,我要活的真實,吸取生命的精髓,摒棄一切與生活無關的事物,當我死時,才不致於發現我白活了一場。」

別難過。

哪怕我們只有現在,起碼我們還有現在。

本文截圖來自紀錄片《臨終筆記》

責任編輯: 秦瑞  來源:網易沸點工作室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9/0318/1262120.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