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麼一個古村,它的改造設計者是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載的大明開國元勛劉伯溫,整個古村按天體星象黃道十二宮二十八星宿排列設計建造,達到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並要求後人嚴格按設計規劃建設,670年來再未發生過一次洪災,村里高官貴人層出不窮。
該村「商坐樓」邊有口井稱「氣象井」,天晴水清見底,井水變渾濁定要下雨;而古建築「聲遠堂」桁條上九條木雕鯉魚更會隨氣候變化而變色;每年農曆六月二十六是該村紀念李冰生日的「六月戲」,這天必降喜雨,即使大旱年頭也不例外……
據統計,該村的未解之謎多達三十多個。
這個村子便是浙江金華遠近聞名的「俞源古村」,也叫「俞源太極星象村」,坐落在金華武義縣西南部,距縣城20公里,是全國規模最大的俞姓生活地之一,也是首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
俞源村始建於南宋。據記載,在松陽任儒學教諭的杭州人俞德過世後,兒子俞義護送靈柩回杭,路過這裏投宿時,停放在溪邊的靈柩被紫藤纏繞起來。
俞義認定這裏是神地,便置地葬父,守墓時與當地人通婚,至今已30多代。
01、劉伯溫設計改造
在1349年劉伯溫設計改造這個村之前,俞源村旱澇不斷,並常有火災,村民很是苦惱。
俞源村俞氏第五代孫俞淶與劉伯溫年輕時是同窗好友,交往甚密。他知道劉伯溫的能耐非凡,太極八卦周易陰陽之術無人能及,於是,在劉伯溫辭官回鄉探望俞淶的時候,提出讓劉伯溫幫忙改造家鄉,消除災荒。
劉伯溫沒有推辭,精通堪輿之術的他經過仔細勘察發現,俞源四周有十一道山崗環繞,有靈瑞之氣,但村中的溪流太直太「硬」,把瑞氣都帶走了,於是設計把村口溪流改為曲溪。
原山溪從村莊東南方流入,改為東西方向橫穿村子,直至村西山腳,復折向北至村口,呈S形流向村外田野。
S形的溪流與四周環山在村口勾勒出一個巨大的太極圖,而S形溪流正好是一條陰陽魚界限,把田野分割成「太極兩儀」。
太極圖直經為320米,面積120畝,與十一道山崗形成黃道十二宮。太極圖置於村北口子上,擋住北方的寒冷空氣和「邪氣」,形成一座「氣垻」,防止村莊祥瑞之氣外泄,留住了村中的瑞氣。說來奇怪,從此村里再無旱澇之災。
溪南「陰魚」魚眼處有一棵巨大的白櫟樹,距今已670年,高達27米,被稱為浙江的「白櫟王」。
溪北「陽魚」則稻穀金黃,魚眼處種着旱地作物。
據科學研究,俞源村在地形四面環山,僅有北面一個小缺口,整個村莊就像一隻口小肚大的瓶子,一條小溪從瓶頸處筆直地流出村外。
雨季時,每當大雨過後,山上的水紛紛湧入小溪,溪水流量陡然增加,由於出口狹小,溪道筆直,溪水下泄速度極快,在短時間內瓶頸處就會滯留大量溪水,進而造成漫溢,形成澇災。
山溪改成S形,增長溪道長度,溪道容積加大,緩解了壓力,可使溪水下泄速度減緩。
令人驚奇的是,經過劉伯溫的改造,俞源村不僅旱澇無虞,村泰民富,富甲一方,而且高官貴人層出不窮,自明以降,出現尚書、大夫、撫台、知縣、進士、舉人等293多人,畫家、書法家、醫術家不計其數,被認為人傑地靈的「風水寶地」。
現在村內到處都是劉伯溫的痕跡。俞源村建築各種裝飾中,太極圖極為常見,足足有400處之多。
02、村莊呈星象建築、八卦佈局
除了改造溪水的流向,劉伯溫還對村裏的建築做了設計規劃,八卦形排列着28座堂樓,對應星象二十八宿,整體按東方蒼龍七宿、北方玄武七宿、西方白虎七宿和南方朱雀七宿的方位排列。更為巧妙的是,位於西方「白虎」之首「奎」宿的俞氏宗祠恰好建在北斗星的「鬥」內。
據說,俞氏家族之所以人才輩出(明清兩朝俞源出過尚書、撫台、知縣、進士、舉人260餘人),正是因為俞氏宗祠恰好坐落於天樞、天璇、天璣和天權四星所組成的七星"斗魁"之內,而"魁星"又稱為文昌星。
"天上星、地上祠、福佑人",地顯天象,天、地、人合一,也許這就是俞源之所以能長盛不衰之奧妙所在。
而具有防火、鎮邪用的七口池塘(七星神塘),則呈北斗星狀分佈,組成「天罡引二十八宿」的佈局。
這七口池塘分別位於村內的上菜園、大菜園、六峰堂、水碓塘邊、下田、上泉、下泉,起到旱時救旱、澇時蓄水、火災時救火作用。
村裏的老年人說這七口塘是神塘,填塘肯定要招來災禍。
據村里介紹,20世紀40年代初,外出謀生的村民俞祖芳回故宅定居,在修繕房屋時,他不聽老人的勸阻,決意要填掉緊靠房屋的一口水塘,結果正屋山牆突然倒塌。
俞祖芳這才感到七星神塘的神秘力量,重又把塘挖了出來,從此完好至今。
一句話,走進俞源猶如踏入歷史的迷宮,你會深深感到在如此廣袤的大地上,竟然還有一個如此特點的「世外桃源」。
村里文物古蹟眾多,目前保存完整的古建築就有395幢之多,以宋、元、明、清四朝古屋為主,有堂樓、廳、閣、院、館、祠、廟等,木雕、石雕、磚雕做工精細。
其中,又以上、下「萬春堂」、裕後堂、高坐樓、精深樓、聲遠堂、青峰樓、前宅祖屋、俞氏宗祠、石拱橋(2座)、清代石板(3座)、明代古戲台、元代「利涉橋」等建築最具特色。
有人說,走進俞源就如進入人類歷史文明的大觀園,它的一磚一石都極富人文色彩,每一條古巷、每一幢古宅都有講不完的故事。
接下里,我們就說幾個有特色的古建築。
03、俞氏宗祠,處州第一祠
俞氏宗祠建於明代隆慶年間公元1567年,是俞淶的四個兒子為其所建,原稱"孝思庵",後被兵毀,重建後改為宗祠。
俞氏宗祠還有個極富詩意的堂號,曰流水堂。此名為俞伯牙與鍾子期的"高山流水"演化而來。
俞氏宗祠為三進兩院,第一進照例有裝飾精美的戲台。
但同別的宗祠略有不同的是,俞氏宗祠第一個院落兩側有精緻的兩層樓房,並同通道門和二進大堂的邊牆圍成一個小院,怎麼看都像是小巧獨立的住宅。
祠堂前後左右六大廳,二小廳,共51間,佔地3176平方米,規模隆重,氣勢恢弘,不管是正廳、中廳或寢堂及兩側的廡廂、廊房,均高低有序,錯落有致,猶如天成,被譽為「處州第一祠」。
祠內雕花戲台則有「金華八縣第一台」美稱。而古戲台對面正廳中央那塊由明宰相嚴訥贈送的"壬林堂"大匾,更是把俞氏家族的當年的聲望和地位刻畫得淋漓盡致。
04、聲遠堂的變色魚
聲遠堂,也稱大花廳、六峰堂,由俞繼昌建於清康熙二年,共92間,1466平地方米。
廳堂正對六峰山,地伏全用磚雕,廳內桁條根根浮雕,沿口三根桁條雕三類動物:左邊是天上飛的,曰「百鳥朝鳳」;右邊是水中游的,曰「蛟龍出海」;中間則是地上跑的,栩栩如生雕刻有四隻麒麟及鹿、牛、羊等動物,寓意「百獸大梁」。
值得一說的是右邊的「蛟龍出海」圖,其中九條鯉魚,活靈活現,會隨季節、氣候的變化,而發生黑、黃、紅變換,可謂一大奇觀。
05、裕後堂
裕後堂建於清代乾隆五十年,原158間,佔地2560平方米,現存120間,是全村最大的古廳,因而村里人也稱「大大廳」。
廳內兩扇大圓花窗直徑1.5米,拼花精細,其窗心直徑35cm剔空雕刻,外觀分別是由雙龍組成的「福」字和「祿」字,意為福祿雙全。內側則雕有武士決鬥圖案,別出心裁。
裕後堂是俞源三大「五無」奇屋:即樑上無灰塵、無蜘蛛結網、無蒼蠅蚊子、無鳥雀過夜、屋內陰涼無夏天感覺,據說這與陰陽八卦的設計有關。
06、洞主廟
俞源名勝古蹟甚多,還有一座始建於南宋時期的圓夢勝地——洞主廟。該廟因每年正月十三和六月二十六日兩次盛大廟會而遠近聞名。
每年正月十三是「圓夢節」,白天,村里要組織240多人舉行「擎台閣」民間文娛活動,以消災攆禍,期望來年六畜興旺、五穀豐登。
晚上,來自四面八方的善男信女紛紛進入洞主廟「清幽閣」席地而臥,希望能做上一個好夢。
農曆六月二十六日,傳說是治水功臣李冰的生日。每年這一天,老百姓也要殺豬宰羊到洞主廟祭拜,以求風調雨順百業興旺。
為紀念李冰生日,村里還要請劇團演三日四夜古裝戲,習慣的稱作「六月戲」。
奇怪的是,每年演戲期間,即使是久旱未雨的天氣,俞源也總是要下雨,至今仍是不解之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