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是數九寒天,一年中最冷的時候。現代保暖已有各種各樣的冬裝,古人這個時候怎麼辦?除了絲綿、麻草外,利用動物的毛、皮禦寒是最主要方式——穿皮質冬衣是古代有錢人窮人越冬禦寒共同的選擇,比羽絨服還保暖,現代北方人也都還喜歡穿。
古人稱毛皮製冬衣為「裘」,東漢許慎《說文解字》即釋稱:「裘,皮衣也。」據說,冬天穿衣,在傳說中的黃帝時代就出現。宋高承《事物紀原》「衣裘帶服」條稱:「裘,《黃帝出軍決》曰:『帝伐蚩尤未克,夢西王母遣道人披玄狐之裘,以符授帝』。」另外,清人汪汲《事物原會·裘》還引稱:「《物原》:『伏羲作裘』。「
這些傳說還是可靠的。從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辭中已這發現了這個字,寫作
(甲骨文:「裘」)
,徐中舒主編《甲骨文字典》(卷八)釋之為:「象皮毛外露之衣,即『裘』之本字。」可見,中國人穿毛皮衣服禦寒的歷史有多麼地悠久。而古人為什麼稱皮衣為「裘」,原因也在這裏——毛外露。
在早期,比較講究的禦寒衣物,除了絲綿以外,就是動物的毛皮。
(穿皮衣元朝代)
商周時,毛皮衣服已經成為貴族階層的服飾,商代甲骨卜辭中出現「裘」字就是這個時代背景。到周代時,裘裝已成為貴族冬天常,詩經中便有多首詩歌提到了這樣情況。
如《國風·豳風·七月》:「取彼狐狸,為公子裘。」唐朝學者孔穎達疏稱:「取狐與狸之皮,為公子之裘,絲麻不足以禦寒,故為皮裘以助之。」還有,《國風、秦風·終南》詩稱:「君子至止,錦衣狐裘。」
(着裘衣的清朝貴族,現代影視再現)
「裘」又稱「皮裘」、「裘衣」、「毛裘」、「毳裘」,是用毛皮原料所製作禦寒衣服之統稱。宋程大昌《演繁露》「毛裘」條:「徐常侍鉉入中原,以織毛衣制本出胡虜,不肯被服,寧忍寒至死。」
宋蘇頌《和土河館遇小雪》詩:「薄雪悠揚朔氣清,衝風吹拂毳裘輕。」
(新疆出土古代皮裘)
裘有貴賤之分和高檔與低檔差別,一般以以布帛為表,或為襯裏。
據清福格《聽雨叢談》「皮裘」條:「古人衣裘,皆毳外革內,後世毳內之制,未考始於何時。本朝惟外褂之毳向外,若袍襖皆向內也。」
(古代北方遼國人冬天普遍穿皮袍)
皮裘是一種最為原始的服裝,漢朝穿着開始普遍,是北方人普遍冬服,後來南方人也喜歡穿皮裘。清葉夢珠《閱世編》(卷七)記稱:「自順治以來,南方亦以皮裘御冬,袍服花素緞絨價遂賤。」
冬天穿毛皮禦寒,一直到棉花產量很高的明清時,都是當時有錢有地位者的選擇。清人徐珂《清稗類鈔·服飾》:便稱,「冬曰御羔羊裘、草狐裘,富者用火狐、青狐、猞猁猻。」
(新疆出土古代皮褲)
在漢朝以後,裘衣成為古人禦寒最重要的衣物。如短的有「皮襖」:用獸皮毛作為夾里的短上衣,流行於北方大部分地區,多用綿羊皮或二毛剪茬、羔羊皮縫製。宋元以後特別流行,《金瓶梅詞話》第六十八回:「將皮襖當了三十兩銀子,拿着他娘子兒一副金鐲子,放在李桂姐家,算了一個月歇錢。」《紅樓夢》第五十一回:「披了我的皮襖再去,仔細冷着。」皮襖禦寒性較強,男女皆宜,至今都流行。
長有「皮袍」,用毛皮做里子的袍服,寒冷時節保暖禦寒用,在清朝時流行。
(民國皮袍)
清魏秀仁小說《花月痕》裏面有一個情節:「豈知痴珠在都日久,資斧告罄,生平耿介,不肯丐人……自與禿頭帶副鋪蓋,一領皮袍,自京到峽,二十六站,與車夫約定兼程前進。」清周壽昌《思益堂日札》:「清周壽昌《思益堂日札》:「嘉慶六年二月初六日,臣永瑆五十生辰,上賜……石青段銀鼠皮褂一件,藍二則段銀鼠皮袍一件。」
專用的有「風裘」,這是一種宋朝時流行開的擋風禦寒的皮衣,多與「雪帽」搭配。宋王以寧《驀山溪·如虞彥恭寄錢遜叔》詞稱:「風裘雪帽,踏遍荊湘路。」金代周昂《寒林七賢》詩:「苦寒如此欲何之?雪帽風裘意自奇。」元趙孟頻《木蘭花慢·和桂山慶新居韻》:「功名十年一夢,記風裘雪帽度桑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