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悶聲發大財 五常大米:二十斤中只有一斤真米 調和米橫行市場

作者:
市場上已經出現的「調和米」,即摻假的五常大米,影響了米業公司對本地稻米的收購量。2018年的氣候異常,導致稻米質量下降,也成為滯銷原因之一。

一家五常米業公司倉庫里堆放的五常大米

臨近2018年年底,黑龍江省五常市志廣鄉靠山屯村村民邵明家中仍堆積着百餘袋當年10月收割的稻穀。這些稻穀在經歷脫殼、打磨後,將變為著名的五常稻花香大米。由於這幾十噸稻穀尚未賣出,邵明對此感到憂慮和不解,「往年很好賣,2018年卻一直沒人收,種稻子的錢很多是貸款,還貸都成了問題」。

五常市優質的「五常大米」早已家喻戶曉,特別是近兩年知名度最高的五常稻花香米,已經成為當地的一張名片。但2018年,往年並不愁賣的稻花香米卻在當地出現了滯銷,一些糧農的稻花香米至今還沒有賣出去。

弔詭的是,在當地糧農出貨難的同時,市場對「五常大米」的需求卻十分旺盛。據估算,市面上打着「五常大米」名號銷售的大米規模可能達1000萬噸,而五常市每年大米產量只有50萬噸左右,也就是說,保守測算的話,市面上每20斤「五常大米」中可能只有1斤真正出自五常。

受到市場變化的影響,市場上已經出現「調和米」,即摻假的五常大米,影響了米業公司對本地稻米的收購量。2018年的氣候異常,導致稻米質量下降,也成為滯銷原因之一。

同在五常,使用同樣的稻種,種植出的稻米質量也存在着明顯不同。比如灌溉稻花香最優質的水源是地表水,民意、志廣、龍鳳山等鄉鎮有河流流經,糧農種植使用的正是地表水,種植出的稻米質量就高於使用地下水種植的沙河子等鄉鎮。

滯銷與惜售

邵明的遭遇並不是個案。記者在五常市水稻主產區的民意、志廣、龍鳳山等鄉鎮採訪發現,各村均有一些種糧戶至今也沒有把收割下來的稻穀賣出去。主要原因是當地糧農在銷售渠道上沒有話語權,而作為主要渠道的米業公司則突然降下了收購量和收購價格。

記者近日在五常市稻花香主產區採訪發現,儘管當地大米產業已經發展多年,但糧農所種植稻穀的銷售渠道只有本地米業公司和一些種植合作社。其中,水稻種植合作社分佈最廣,目前,五常市的水稻種植合作社數量超過千家,遍佈全市各個鄉鎮,所採用的銷售方式是直接從糧農手中收購,再加工、包裝後銷售到外地。但絕大多數合作社的規模均不大,很多甚至是幾戶糧農自發成立,經營方式鬆散,僅為開拓自己銷售渠道而成立,銷售量完全無法與同樣遍佈全市的300多家米業公司相提並論。因此,米業公司一向是當地稻米銷售的最主要渠道,擁有較強的話語權。

在上述鄉鎮的農戶反饋的情況里,他們均表示往年並不愁賣,基本上在每年10月收割完畢後,就被本地的米業公司收購走,價格在每斤2.7元左右,但2018年突然出現了滯銷。米業公司給糧農的主要理由包括:水分偏大、用量下降、出米率過低等等。

五常市志廣鄉某農業合作社負責人林剛告訴記者,稻花香這個品種有其特殊生長問題,例如出米率不高、易倒伏等等。2018年雨水偏多,增高了倒伏率,導致稻米的水分偏高,整體質量不高,影響了銷售。

的確,五常稻對積溫、水質、土壤等因素有很高的要求。這些都會造成稻米口感的差異性,最終形成價格差異。

另一農業合作社負責人黃生則告訴記者,根據他調研掌握的情況,雖然當地糧農在種植方面確實都經驗豐富,但還是有一些新的種植問題讓他們一時難以解決,例如一些土地的肥力已經在下降,自然影響稻米的質量。

面對2018年突然出現的市場變化,也有一些五常當地糧農表現出惜售情緒。

前述五常本地糧農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從多年種植實踐來看,每大畝(註:東北地區將1000平方米稱為大畝,並習慣以此作為土地計量單位)的最高產量在1300斤左右,每斤售價按2.7元計算,毛收入為3500元左右。刨去種子、化肥、育苗、脫粒、人工等開銷,每大畝最終能獲利1800多元。但如果是承包地,還要刨除每大畝1200元左右的承包費,最終每大畝獲利僅有六七百元。而2018年米業公司開出的收購價低,有的甚至只有每斤2.1元,按這個價格算下來,每畝獲利甚微,加上2018年減產,可能都要賠錢了。因此,他們不願意賣掉2018年的收成。

黃生說,近兩年,傳統的種植方式所出產的稻米價格實際並不高。已經有一些合作社在引導農戶種植有機稻花香等更高端的品種,這些品種製成成品米,在市場上已經賣出每斤數十元的價格。

五常可以種植出產的水稻品種很多,包括長粒香、938、龍稻系列、龍陽系列等等。但至少已有10年左右時間,大部分糧農基本都選擇了種植五優稻4號(即稻花香2號的正式名稱)。因為這一品種所產出的成米質量最高,成為了五常大米的代表性產品,也就是目前公眾熟知的稻花香大米,目前其種子售價每斤5元左右。視覺中國圖

「調和米」與20倍假冒貨

對於米業公司給出的理由,當地農戶普遍認可特殊氣候造成稻米水分過多、出米率偏低等客觀因素,但認為所謂「用量下降」的說法缺乏說服力,實際上其背後也真是大有「玄機」。

當地糧農告訴記者,米業公司從外地購進其他稻米,摻進五常稻花香中進行銷售,且使用量越來越大,也導致了對本地正宗稻花香的收購量下降,所以糧農的正宗稻花香出現滯銷。這種摻雜的產品被業內稱為「調和米」,在五常當地並不是秘密。

記者從當地一些米業公司知情人士處獲悉,米業公司並非一開始就願意摻假,但隨着近幾年稻花香米的名氣越來越大,市場的需求量旺盛,因此「迫於無奈」收購外地水稻摻進本地稻花香中,按稻花香米進行銷售,「客戶的問題會提得很細,比如七成真三成假、真假各一半,比例不同,價格也不同」。

一些當地業內人士辯稱,「調和米」是五常大米市場定位變化的產物,是消費層次變化的一種體現,因為純正的稻花香米種植、收購和加工成本都很高,最終的市場售價也必然高,一般消費者可能消費不起。「調和米」如果按照五常稻花香米銷售出去,外地的消費者也很難分辨出真假,價格卻肯定低於純正的稻花香。所以,「調和米」就應運而生了。

「正宗、不摻假的五常稻花香米,價格一定高」,林剛告訴記者,正宗稻花香的收購價在每斤2.5元左右,再算上加工、包裝和銷售成本,最低的出貨價也在每斤6元左右。在市場上賣到每斤10元乃至更高,也是常見現象。在他看來,當地的300多家大小米業公司,經營時間最少也有十餘年,其實為五常大米整體知名度的提升做了很大貢獻。米業公司掌握銷售渠道,但其經營的畢竟是商品,糧食行業本身的利潤不高及當地稻米產量有限的情況下,必須要靠擴大銷量來創造更多效益,但肯定會造成產品質量下降。

客觀而言,當地對於五常稻花香及五常大米的質量一直有嚴格管理和要求,不是正宗的稻花香,不得使用「五常稻花香」或「五常大米」等顯著字樣,而使用「珍品米」、「東北大米」等字樣,但因為產地是五常,外地消費者也會認為是地道的五常大米,這也成為當地米業公司熱衷於推廣「調和米」的主要動力。

通過五常市政府所公佈的信息來看,作為當地最重要稻米收購渠道的諸多米業公司,確實存在收購外地水稻冒充五常大米的情況。

不僅五常當地的米商自己熱衷於銷售「調和米」,五常大米也在原產地之外被廣泛假冒。

前述業內人士介紹,經過他們的調研走訪,還有一些「五常大米」在原產地之外的銷售地被摻假,比如從五常買真貨,但在銷售地進行二次包裝,摻成假五常大米。這種情況的打擊治理難度很大。

市場上目前究竟有多少打着五常稻花香或五常大米旗號的大米在銷售,尚無準確統計數字。在五常,糧農們說得較多的數字為1000萬噸。而五常市政府公佈的數據顯示,該市水田面積175萬畝,按每畝水田600斤的平均產量,可產稻穀100多萬噸,再按照平均出米率50%計算,可產大米50萬噸。也就是說,大體估算市面上每20斤「五常大米」可能只有1斤是真正原產於五常的。

記者隨機打開淘寶、京東等電商平台,輸入「五常稻花香」等關鍵字,搜索到的賣家數量過百,均宣稱為正宗五常稻花香米,其中不乏價格折合每斤3元左右的賣家。

林剛告訴記者,近期五常稻花香米滯銷的消息為外界獲悉後,他每天都能接到老客戶打來的電話,詢問會不會摻假。

原產地保護任重道遠

「真正的稻花香,價格一定高,低價買不到真稻花香。」林剛向記者反覆強調。以他的合作社為例,從糧農手中收稻穀的價格在2.6元,經過脫粒、打磨等加工環節,再加上真空處理、分裝、物流等這一系列成本算下來,成品五常大米的出貨價就已經達到每斤7.5元,下游經銷商的出貨價均超過了每斤10元

正宗五常稻花香的價格高,有其必然之處。主要原因是原產區面積有限、產量規模不高、品種生長條件要求較高。之所以市場假冒產品泛濫,正是由於五常大米本身的優質與稀缺性。

五常當地糧農告訴記者,五常可以種植出產的水稻品種很多,包括長粒香、938、龍稻系列、龍陽系列等等。但至少已有10年左右時間,大部分糧農基本都選擇了種植五優稻4號(即稻花香2號的正式名稱)。因為這一品種所產出的成米質量最高,成為了五常大米的代表性產品,也就是目前公眾熟知的稻花香大米。1℃記者在五常市多個農資經銷點採訪看到,目前稻花香2號的種子達到了每斤5元左右。

前述五常當地糧農還告訴1℃記者,即使同在五常,使用同樣的稻種,種植出的稻米質量也存在着明顯不同。比如灌溉稻花香最優質的水源是地表水,民意、志廣、龍鳳山等鄉鎮有河流流經,糧農種植使用的正是地表水,種植出的稻米質量就高於使用地下水種植的沙河子等鄉鎮。

從2003年開始,國家質檢總局已經把五常大米確立為原產地保護產品,明確五常市全部24個鄉鎮所生產的40多個品種大米都叫五常大米。五常市政府在2017年度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及,2016年12月,中國品牌建設促進會、中國資產評估協會等聯合發佈「2016年中國品牌價值評價信息」榜單,五常大米品牌價值639.55億元,位列地標產品全國第五、大米類全國第一。

當地業內人士的看法是,從現實效果來看,整頓和打擊的力度還遠遠不夠,而目前的市場已經極度混亂,要真正做到使「五常大米」這一原產地保護產品正本清源,五常當地政府和企業需要做的事無疑任重而道遠。

(文中邵明、林剛、黃生為化名)

第一財經編後評:一方面是市場上對五常大米的旺盛需求,一方面卻是2018年五常當地糧農真正五常大米的滯銷。如此詭異的局面,在五常當地乃至全國都十分罕見。

為什麼會這樣?表面上,米商告訴糧農,因為氣候原因,五常大米2018年質量下降了,所以價格跌了。糧農一算計,按照米商給出的價格,不掙錢,於是部分惜售。實際情況呢,「調和米」即在五常大米中摻入普通大米的行為大行其道。對於一些米商而言,多收點還是少收點真五常大米,無關緊要,只不過多摻點假的問題,利潤第一才是硬道理。

記者通過在五常當地的調查,採用剝洋蔥的方式,層層還原了五常大米滯銷的迷局。

這說到底就是訂單經濟在中國水土不服導致的。

糧農以及散而小的農業合作社沒有話語權,盤踞在五常各類米業公司掌握着絕對的銷售渠道和銷售方式。銷售渠道自不必多說,銷售方式上,部分米業公司恐怕更願意加工成「調和米」吧!在這種完全失衡的局面下,訂單經濟就是一紙空談。

訂單經濟發育不完善、不健康,不僅僅會導致穀賤傷農,還會助假。五常大米產量有限,得到「中國地理標誌保護產品」的名譽不易,但是沒有更有效措施防止「調和米」泛濫以及假冒五常大米的出現,不能嚴厲打擊投機者,久而久之,這個品牌就會毀於一旦。

責任編輯: 秦瑞  來源:第一財經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9/0110/1230112.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