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心靈之燈 > 正文

最高級別的炫富 是「有一點摳門」

作者:

最近在茶水間聽到一個女孩說:我剛買了個Prada,才2萬,好值啊!

驚奇得我虎軀一震,趕緊回頭看看是誰。原來,是個剛剛入職的年輕小妹,目測月薪大概4k。

因為她這句話,我想起和一個老同事喝茶談過一個奇怪的現象。

每次出國,總是中國人在擠奢侈品專賣店。仿佛不要錢似的,排隊選品,排隊付款,排隊拍照發朋友圈……

而現場幾乎沒有幾個當地人。

而更神奇的是,這群人買回家裏,大部分都是搭配優衣庫,擠地鐵,甚至去買菜。那個包的價值,失去了應有的搭配場景。

我問老同事,什麼才是「應有的搭配場景」

她說,至少要配Vera Wang的裙子,Jimmy Choo的鞋子,開部寶馬車,還買什麼菜啊,家裏應該有幾個保姆。

我笑噴了,跟她說:

我身邊靠自己買車買房財務自由的朋友,不背香奈兒,不穿Vera Wang,開大眾、穿快時尚。不買菜倒是真的,因為他們經常在吃外賣。

的確,這個現象很特別。

全世界都知道扎克伯格開一部飛度車,而中國人,哪怕是個小富即安的暴發戶,也要開一部保時捷,仿佛高貴的身份不在他的身體裏,而是在那台車的車標上。

越是富有的人,越「吝嗇」在奢侈品上;越是剛剛夠得着的屌絲,越喜歡在身上貼個logo。

為什麼會有這種現象呢?

01.奢侈品,是往上一個階層的渴望

記得有一次,我跟一個投行的合伙人一起在上海談項目。

說是合伙人,不過也是個信息倒賣方。全程還是要對對方上市公司的老總唯唯諾諾,恭敬順從。

談完已經是下午5點半,正是上海的晚高峰,而我們準備要從浦東開到浦西去吃一頓飯。

那個合伙人沒有開車,也沒有拎包,直接就喊我們打了一台網約車走。

當時在浦東過浦西的隧道里,昏暗的光線下,我只看到他的名牌手錶閃閃發亮,讓那個車廂里擁擠的小空間突然有了一種質感。

我問他,為什麼你不買貴价車,不買貴价包,偏偏買十幾萬的貴价手錶。

他神秘一笑,做我們這一行的關鍵要「低調奢華」,因為我們接觸的老總們都很樸素,只能在手錶上一抬手之間體現一下,表示自己跟他們是一夥的。

這個說法讓我啞然失笑:

真的富人不強求奢侈;

反而是想被富人認同在一個圈子裏的人,需要靠一個標誌物顯露身份。

這個標誌物是車,是手錶,或是包包。

然而這個名牌的logo,恰恰代表着那個戴着的人,對混進上流圈子有多麼地渴求。

這個世界哪裏都有鄙視鏈。

我們這些普羅百姓之間有,老闆和土豪之間也有。一個靠知識掙扎到金融行業上層的中產,說到底,輕易成不了老總圈裏被認可的貴族。

他們能,也只能靠一點奢侈品,買回來一點點高貴的自尊。

所謂攀比、虛榮、炫耀都是裝逼的門面詞兒,最核心的訴求,其實是優越感。

在香車華服的包圍里,人很容易會有一種錯覺:我付得起高級的東西,我是個有價值的人。

然而大部分人都忽略了:

一個人能被看得起的原因,不是穿着什麼、開着什麼、背着什麼,而是你是誰——你的能力、你的業績、你的社會影響。

02.為什麼有錢人,都顯得「有一點摳門」?

你可能想不到,身價919億美元的巴菲特,重倉投資了蘋果公司,卻用翻蓋手機用了20年;多年來穿的西服,是中國服裝品牌創始人李桂蓮送給他的。

這都算了,老爺子去香港的時候,還在眾目睽睽之下,掏出幾張優惠券買麥當勞。

說個近一點的。

《奇葩說》時,高曉松總是將「很普通」的內搭穿在外套底下。

有一次,他當眾脫了外套,大家才看到,原來他裏面穿的是紀梵希。他幽默地解釋了一下:「我通常是把貴的衣服穿在裏面,而外套是劇組花30塊錢給我做的!穿在裏面,比較低調……」

你看,真正的有錢人,都不追求門面。簡潔、內斂,甚至「有一點摳門」。

我認為,無非是因為,這一群人篤信的信念是:價值不在徒有其表的東西上面。

說回巴菲特吧,他之所以摳門,是因為他從來都認為:錢應該花在能增值的資產上面。

所以他從來不給老婆買黃金買鑽石,因為他認為這些東西沒有投資增值的可能。

而高曉松就看得更透了,他有一句名言:

很多人分不清理想和欲望。理想就是當你想它時,你是快樂的;

欲望就是當你想它時,你是痛苦的!

早就超脫了顯擺的欲望,自然沒什麼興趣為了炫富把紀梵希穿在外面。

反觀我們自己呢?

根據《中國奢侈品報告》的統計,2016年有760萬戶中國家庭購買了奢侈品,中國的奢侈品年支出超過5000億元人民幣,相當於貢獻了近三分之一的全球市場。

而2017年,中國的人均GDP排名世界74位,只有5.8萬元。

兩個數據,劇烈的反差。

最直觀的結論就是:我們當中很多人,都是打腫了臉充胖子,把自己埋葬在一種虛無的奢侈追求裏面。

焦慮,也因此泛濫。求求你們別再說是我們自媒體販賣給大家的了。

03.錢要花在刀刃上

我曾經看過一篇文章,《為什麼美國中產認為,花800美元買一件衣服是腦子有問題?》。

作者說,美國人啊,不喜歡攀比,也不愛花錢買名過其實的奢侈品。

他們的消費都是怎樣的呢?

「在美國沃爾瑪等大超市或百貨店裏,服裝鞋子大多在10-30美元之間,款式質量都不錯。

女婿在谷歌做碼農,年收入28萬元美元,女兒在美國公司任會計,年收入8萬美元。」

我估計,在中國就算是年收入28萬人民幣的人,也不太樂意穿10-30塊錢的衣服鞋子了。

在這點上,美國人民的確是「有一點摳門」。但是人家的人均GDP排名世界第8,明擺着就是個比我們有錢得多的土豪。

只能說明,美國大部分人更在乎的,不是面子,而是花錢的性價比。

白手起家的富豪Steve Siebold,花了26年研究了全球不同富豪之後給了一個結論:

決定一個人平庸還是富有的,並不是賺錢能力,而是他對錢本身的認知水平。

富人往往把錢看成投資的「資源」,它只是為了升值存在的東西。如果錢不能帶來更多的錢,那麼花每一分都不應該。

直白地說,真正的有錢人,都愛聚焦在性價比上——節省一點,那是聚沙成塔,留着將來抄底用。

不買名牌的有錢人,有一個根深蒂固的「富人思維」:花錢,但要花在刀刃上。比如,投資,買資產。

他們不怕別人小瞧自己,畢竟有了資產,還怕什麼面子問題,誰會在意隔壁老王用嫉妒的眼光看着我摳門呢。

而我們這些普通人,絕大多數並沒有什麼特別好的投資途徑,有了錢就來個月光,存錢不過是為了湊個奢侈品。卻根本沒有意識到:

為面子而消費的東西,更多時候,只是一場短暫的光鮮。

所以,用得起奢侈品並不代表你很了不起。

現代式炫富,靠的都是實力,而不是你身上的,某個金光燦燦的logo。

責任編輯: 宋雲  來源:知乎專欄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8/0916/11750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