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凶多吉少貿易戰 中共自信何來

中國今年7月的一些最新經濟數據,值得我們密切關注。騰訊網刊登了一篇題為〈中下層確實沒錢了,消費枯竭?〉的文章,點破當下中國大陸最大的危機。簡言之,過去10年,中國大陸舉國上下不做實業,只顧炒樓,經濟轉型無力的後果終於在2018年第二季度,隨着特朗普發動貿易戰而集中爆發出來。

改革開放40年,一代中國大陸人,恰如陳冠中在《我這一代香港人》中所描寫的香港人一般,趕上經濟起飛、機遇處處的歷史高潮。然而40年過去,中國大陸的近況如何?2018年或是一個歷史分水嶺。5月,大陸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只有8.5%,不僅遠遠低於預期,而且也創下自2003年5月以來的15年最低。社會消費品增速創下15年新低,意味着整個社會的消費能力正在嚴重萎縮──大陸消費已經拉響警報。

有心人立刻會問:中國大陸經濟不是一直叫好嗎?何以看似危機四伏?中國大陸之所以陷入窘境,答案居然與香港的病灶如出一轍:房地產。

以前人們通常只關注中國大陸的GDP,而很少留意一個概念叫"居民槓桿率"。何謂"居民槓桿率"?居民槓桿率體現的是居民的債務負擔和償債能力──槓桿率越高,負擔越重,償還壓力越大,也越容易出現金融風險。中國大陸居民槓桿率從2008年時的18%,攀升到2018年一季度的50%。短短十年,翻了兩倍。

地產泡沫鎖住國民財富

其實中國大陸經濟早在2008年就遇上危機。只是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中共為了暫避一劫,政府發了所謂4萬億資金刺激內需。但人之常情,疾病並不會因為盲目退燒而消除,只不過是延緩了病情,而極有可能導致病況加劇。

過去10年,中國大陸為了維持GDP虛高,中央給地方施壓,地方政府無奈,大量賣地以補貼財政。賣地導致房地產泡沫加劇,各地出現鬼城,新樓空置,房地產商隨後大量破產、跑路。無人蓋樓,於是政府開始用各種怪招(例如鼓勵上車或濫發戶口)"去庫存"。大量年輕人加入"買樓大軍",銀行放貸寬鬆。各地皆出現以居民加槓桿,緩解地方政府債務和房地產企業債務危機。

政府為了"去庫存",提出了"六個錢包"的荒誕理論。意思是,那些靠個人能力買不起樓的年輕人,應該通過夫妻雙方、丈夫父母、妻子父母六個人的積蓄合力買樓。可想而知,那些"六個錢包"湊首期的購房群體,消費擠壓效應更加明顯──掏空祖孫三代的積蓄,才勉強擠上房價上漲的列車。

中國大陸人未來的錢都被套牢。數據不說謊:2015年居民新增貸款3.87萬億,占當年全部貸款的33%;2016年新增居民貸款6.33萬億,佔總貸款的50.04%;2017年的增幅雖然有所下滑,但也創下了7.13萬億的新高,佔比高達52.7%。2006年,中國大陸居民負債收入比還只有18.5%,2018年已經高達77.1%。

而與此同時,中國大陸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在過去10年又並沒有顯着增加。一邊是房價高漲、居民大幅加槓桿,一邊是可支配收入增長不力,結果是甚麼?自然是過去十多年,中國大陸居民的錢被大量鎖在樓市里,越來越不敢消費。中國大陸社會,正面臨40年來未有之變局。

如果說2008年的那場金融危機,中共是利用13億的"人口紅利",同時藉助改革開放後積蓄在民間的雄厚消費力渡過難關。那麼今日,中國大陸內需不足,代表無法像2008年時那樣通過"閉關鎖國"配合4萬億經濟刺激度過經濟危機。而特朗普在這個時候發動貿易戰,對中共來說是凶多吉少的處境。中共的"大國崛起"之路會否止步於此,恐怕真的不好說。未知中共政府目前的"自信"來自何處?

責任編輯: 時方  來源:蘋果日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8/0806/11543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