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心靈之燈 > 正文

你以為這是溝通?其實是在攻擊

作者:

溝通是一門藝術。

這個大部分人都知道。

有人也會自我反省,因為溝通能力差,結果溝通的目的達不到,所以也希望可以提高自己溝通的技巧。

但,溝通其實很多時候不是技巧的問題。很多人的溝通都是化了妝的攻擊。

當你對一個人說,你用話語在攻擊我的時候,這情境似乎有點奇怪,但是仔細一想,也並不奇怪。

人的攻擊性,根據弗洛伊德的觀點,那是無處不在,誇張一點,可以說,精神分析一半的時間都是在研究攻擊性以及研究攻擊性的表達,幫助個案處理自己被壓抑的攻擊,或者幫助他處理自己未處理的被攻擊。

在心理學裏面,攻擊絕對不僅僅是表面字眼,你看到的那樣,它不僅僅是一種你能看到的行為,比如我打你一下,我虐待你一下,我破口大罵你,攻擊無處不在,我們人與人的連結里,無處不在的是語言,所以攻擊就潛伏在無處不在的語言,即溝通里。

今天,我想聊聊,那些潛藏在日常溝通裏面的,略帶攻擊性的表達。

-01-

「你應該…你至少應該……」

當一個人A,對另一個人B說出,你應該如何的時候,其實就是在限定,B他自己的選擇。

應該是一個很日常的用法,不是說所有應該都是在攻擊。但是在某一些特定的情況下,它會令聽到的人,產生被攻擊的感覺。

比如我很想這樣,但是你一直很強硬的和我說,你應該那樣,你不應該這樣。你沒有理解到我想這樣的感受,你也沒有站在我的位置上,考慮我的選擇對於我的意義,你只是對我說,應該,而這個應該,其實是你站在你的立場上的思考。那麼當你說應該的時候,你是在強加,你的看法和思想給我。而且,當應該反覆出現,似乎就是在表達「我說的才是道理,你沒有道理」。

如果一個人說話很喜歡說「你應該」,那麼這個人的表達其實透露出的是一種強勢和控制。這種強勢和控制,實際上,是在攻擊着對方的邊界,即使披着道德、道理、正確的外衣。

應該這種字眼,需要慎用。

如果沒有考慮到對方的情況,而是用自己的道理、道德、習慣、內心去硬塞給對方一個「應該」,那麼這種溝通方式可能會給對方一種你在侵佔我的邊界想控制我的感覺。

-02-

「你為什麼不能?」

首先我們要注意的是,這句話用不同的語氣表達,是完全不同的含義。它是一個疑問句,還是一個反問句?

舉個例子吧,老公對妻子說,周末我們去看我表姐(在附近城市),帶上孩子,然後就在我表姐那裏住一晚,也不用去訂酒店了。妻子說,可是我覺得還是訂酒店好一點,在別人家住不自在。丈夫說,我覺得沒什麼不自在的,你為什麼就不能在我姐家住一晚呢?(搭配反問的語氣和不高興的表情)

這是一個反問句,這裏面就有對於妻子表示想住酒店這種想法的不滿。這其實是丈夫在表達一種強烈的要求,並對於妻子竟然反對這個要求,而出現了生氣的情緒,通過反問表達了攻擊性。

如果丈夫說,我是覺得沒什麼不自在的,不過,你為什麼不願意在別人家裏住?會不自在嗎?(搭配低沉的語調,看向妻子的疑問並關切的眼神及柔和的表情)即使是同樣的句子,表達的意義也完全不同。妻子會感覺到,自己的不喜歡被丈夫接受和尊重了,並且丈夫看到了妻子和自己的不同,進而關心,妻子這種不同的來由,那麼這種方式就給了妻子一個對丈夫去打開自己的機會。

而妻子也會去思考,那種不自在的感覺究竟是什麼,從哪裏來?藉由這樣的談話,妻子和丈夫將分歧和不同化為了彼此更進一步去看對方內心的機會。

「為什麼不能」這樣的句子,如果用反問的語氣說出來,就是在跟對方表達,你不按我想的這樣去做就是錯的,有問題的,糟糕的,我不能理解也不想理解。

-03-

「算了,別解釋了」

這句話的攻擊意味很強烈。意思是說,你說什麼也沒用,我不會相信你了。

表達的是,你的解釋,我不想聽,而且我覺得你那都是瞎扯。

生活中發生了一件令人不愉快的事情,這個時候,也許有一個人就試圖向另一個人去解釋,自己為什麼會讓這件事生,希望以這種解釋的方式,讓對方看到自己的內心想法,並得到對方的理解,算了,別解釋,這句話一說出來,就是終止溝通,就是在很直接地告訴對方,我不關心你的解釋,你的內心想法,你為什麼會這樣。把溝通的路,一句話堵死了。

也許很多人都是在生氣的情境下,以這樣的方式,攻擊對方,表達憤怒。

這是可以理解的。「我不要聽解釋」這樣的確可以令對方難受,也是一種報復。

但是,如果我們回到溝通的原點,這並不是一種有助於問題解決和關係修復的表達。當一個人對另一個人說出了這句話的時候,對話也就無法繼續展開。

想去解釋,努力地試圖表達自己想法的人,被瞬間噎住,溝通的動力直接被殺死了。但是假如能夠聽到他的想法,雖然不是聽到就得去認同,就沒有了生氣的理由,但了解對方內心的聲音,也許自己憤怒的浪潮會因為了解而平息下來。

聽一個人的解釋,不代表我們就要去贊同他,但如果連聽都不敢聽,是不是害怕自己一旦聽到對方表達的想法,就難以守住自己所謂的正確呢?可是,無論對方怎樣解釋,都不會改變他之前那件事造成了對你的傷害的事實。

而允許一個人解釋,只是幫助我們去看到,這個傷害發生的過程,可以讓關係因此更有建設性的去修復。

「算了,別解釋了」這句話,會把對方,定義為一個壞人,但是,把關係里的另一個人,在你的內心定義為壞人,你自己也會難受的。

給一個機會,讓他表達他自己,說不定,理解會帶來接納,溝通才能繼續。

-04-

「你就是這樣的人……」

這句話後面跟滿了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定義、標籤、評判。

我有一個朋友,她老公特別喜歡給她貼標籤,

「你就是很蠢」

「你就是一個永遠不懂得體諒別人,完全活在自己的世界裏」

「你就是一個搞不清楚狀況的人」

「你就是個沒耐性的媽媽」

「你就是自私」

「你就是很懶」

「你就是焦慮」

這些對白,句句都是將一個人釘在柱子上的釘子。

其實,老公是想表達自己對妻子的感受,但是用下定義的方式,則直接將感受,變成了不可推翻的強勢的判斷。

這種攻擊,使得溝通,變得很艱難。而且也消磨了彼此間那種柔軟的愛意。

如果可以這樣說,

「我希望你能更多地體諒我」

「你挺焦慮啊,能跟我聊聊為什麼這麼焦慮嗎?」

「咱們的孩子,總是會讓你失去耐性,這事怎麼弄?」

所不同的是,後面一種方式,容許了妻子的存在,接納了她的感受,然後在這種接納和容許的基礎上,兩個人才能開始真正有效的溝通。

我們都很厭惡被人下定義貼標籤。因為當你被下了定義,也就意味着對方看到的不是一個活生生的人,看到的不是你的「因為,所以」,不是你的內心、你的人格,而只是一個標籤。

「你就是」後面加上標籤,表達的是一種不想溝通,不需要溝通,剝奪了對方向你表達自己的欲望,當你去定義了一個人,這定義就會橫在關係里,變成阻礙,你就不可能再去了解另一個人的真實和全貌。

其實溝通里的攻擊太多太多,這種攻擊有一個共性,就是帶有強烈的評判並阻止對方一步表達的意味。

評判,是一種攻擊,阻止對方表達,同樣也是。

如果你表達的是,——我說的就是權威,而你說什麼都不重要,你也不需要再說,除非你認同我說的。

那麼你要的不是溝通,而只是服從和認同。

責任編輯: 宋雲  來源:壹心理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8/0430/11072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