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澳洲新聞網: 「中國製造」背後的謊言 大規模戰爭

作者:
中國收購外國公司大部分資金投進了高端機械人領域,在該領域,中國政府已限制外國公司購買中國公司。這使得這種收購成為可能是國家資助的大規模戰爭。中國的十年期間花在公共資金和受政府影響的私人資金超過1500億美元……

雖然你的iPhone可能是在中國組裝,但大部分零件不是在中國製造的。

本文譯自《澳洲新聞網》4月2日刊登的Dinny McMahon的文章,題目為‌‌「‌‌『中國製造』背後的謊言‌‌」。以下為文章譯文。

根據中共總理李克強的觀點,中國為世界提供了80%的筆,每年大約380億元,但沒有一樣達到標準。

據稱李克強總理2015年參加瑞士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時非常喜歡用瑞士的圓珠筆,當他返回中國後,他在尋找一個解釋‌‌「為什麼中國生產不出一支能夠書寫如此流暢的圓珠筆。‌‌」

生產高質量圓珠筆的關鍵是嵌入筆尖的小圓珠軸承。它在紙上滾動時,通過刻在筆尖上的小凹槽從墨盒中分配墨水。

中國最大的制筆商貝發集團行政總裁邱智銘在國家電視台的採訪中解釋說,這些小圓珠不僅需要高質量的鋼材,還需要最先進的機器和計算機化的測量設備。

如果圓珠過大,就不會在筆尖上旋轉。過小就會漏墨。不是完美的球狀,書寫起來就不流暢。太過光滑,在紙上划過時就不會轉動。中國生產不出這樣的圓珠。

‌‌「雖然我們現在的鋼鐵行業產能過剩……但我們仍然沒能力生產圓珠筆圓珠的那種鋼,依然需要進口‌‌」,生氣的李總理2016年初時說。

中國的三千家制筆商幾乎全部從德國和日本進口他們所需的圓珠。而且,筆中使用的大部分墨水也是進口的。

事實上,中國不是製造而是組裝了這麼多筆。組裝筆過去曾經是手工來做的,但是隨着勞動力成本不斷上漲,現在已經通常是用瑞士製造的機器來完成。

事實上,我們所認為的‌‌「中國製造‌‌」大部分只是在中國組裝。

在中國,數十萬人被雇來‌‌「製造‌‌」iPhone,但是他們僅為最終產品的整體價值貢獻了很小一份。

據亞洲開發銀行研究所2010年的一篇論文,一部iPhone,34%的價值來自日本,日本提供了屏幕和閃存;17%的價值來自德國,它製造了相機和電源管理集成電路;13%來自韓國,它生產了SDRAM。

中國僅貢獻了3.6%-主要是勞動力。從那以後,這一比例有所上升,但仍低於10%。

中國進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其核心是一個取代進口的計劃,目標是讓中國在中國組裝的產品中,如iPhone,佔據更大的份額。

到2025年,北京希望在中國製造的商品中,中國公司能生產70%的基本核心部件和基礎材料。相比之下,在2015年,中國組裝的手機中80%的晶片仍然是進口的。

但是,中國還沒能製造那些零部件存在一個主要原因。

像中國一樣,瑞士也擁有蓬勃發展的一次性筆的產業,但中國的筆一般都是在文具店裏成包銷售,但瑞士最大的那些公司專注於製作促銷筆——那種世界經濟論壇可以把其標誌放在上面的筆。此外,瑞士筆通常完全是在瑞士製造——用一家公司的話來說就是‌‌「從瓶蓋到筆尖‌‌」——使用的是這些公司自己專有的技術,是中國人無法買到的。

因此,北京正在走一些捷徑,而不是僅僅依靠本土創新者的創造力。

‌‌「美國有兩種大的公司。被中國黑客攻擊的,和那些不知道自己已被中國黑客攻擊了的‌‌」,美國聯邦調查局(FBI)局長James Comey在2014年接受《60分鐘》節目採訪時說。他們正在尋找‌‌「對他們有用的信息,因此(中國公司)不必去發明‌‌」它。

中國從事大規模的工業間諜活動。但是,在有機會將其商業化之前從外國公司竊取尖端研究僅僅是其獲取海外知識產權活動的一小部分。

長期以來,中國一直要求外國公司:若想在中國銷售其產品,就必須通過建立合資企業與當地公司分享其專有技術。例如,以通用汽車品牌在中國銷售的汽車一半由通用擁有的企業生產,另一半由位於上海的中國國有企業生產。

這一直是要進入中國市場的代價。外國公司試圖只交出老的技術,但北京一直在不斷提高入場的代價。

位於中國的歐盟商會(EUCCC)在2017年發佈的關於中國產業政策的文件中表示:‌‌「現在越來越要求共享更先進的技術。‌‌」

‌‌「過去,一些外國公司設法至少部分限制了共享技術……因此不會影響其長期競爭力。但這變得越來越困難。‌‌」

中國企業也一直在走出來,收購外國公司,以獲得他們想要的技術。

根據EUCCC的報告,2016年,中國企業在歐洲投資了350億歐元(合560億澳元),比上年增長了77%,是歐洲投進中國的四倍多。

其中大部分資金投進了高端機械人領域,在該領域,中國政府已設限,限制外國公司購買中國公司。

這使得這種收購成為可能是國家資助的大規模戰爭。

‌‌「中國的戰略尤其依賴於大規模的花費,其中包括十年期間花在公共資金和受政府影響的私人資金超過1500億美元,旨在補貼投資和收購,以及購買技術‌‌」,白宮在2017年一份關於中國想成為半導體世界領導者的戰略報告中說。

‌‌「中國也為進入其市場設定了條件,以推動本土化和技術轉讓。‌‌」

當然,一旦擁有這項技術,那時就可以圍繞它建立一個有競爭力的業務。表面看來,中國在建設世界級的機械人或半導體產業方面似乎沒有超過日本、韓國、德國甚至美國的自然優勢。

讓外國公司和外國政府如此緊張的是,中國有着令人不安的記錄:在沒有自然優勢的行業中佔據全球主導地位。

原文:The lie behind the‌‌『Made in China』claim

責任編輯: 秦瑞  來源:博談網記者趙亮編譯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8/0405/10951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