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存照 > 正文

橡樹:血染老山 1984春 中越戰爭非專業檢討

作者:
其實,經過1979年的較量,以及分析當時世界局勢,雙方高層心知肚明,這場中越邊境的較量,其實是中美和蘇越的較量。1979年中越戰爭的結束僅僅才只是這種較量的開始。

1979年中越戰爭後,中越就陸地邊境問題,進行邊境邊界談判。其中,1979年4月18日至5月18日第一輪會談,在河內舉行。這輪談判,中方強調中越陸地邊境邊界線參考《清法界約》。越方則提出中越軍隊在中越戰爭停戰實際控制線各自後撤3至5公里,恢復兩國關係,並儘快解決邊界糾紛。

成約於十九世紀的《清法界約》,是法國和清帝國簽署的法國殖民地越南和中國的陸地邊境邊界條約。粗燥,簡約,尤其以主要標誌地為點,連接起來的邊界線無法完全清晰。

如此基礎上談判,中方可能考慮1979年戰後,中國軍在中越邊界線實際駐軍和戰備狀態,能夠在中越邊境戰區維持一個待戰的條件。同時,也顯示出中方並不急於結束兩國當時狀態。

明顯這也意味,中越邊境問題的解決可能曠日持久。顯然,中越關係還有存在戰爭的風險。這個提議,越南黨政軍高層在研究外交應對時,遭遇越南軍方過激的牴觸,由此,越南軍里蔓生一種與中國軍再交手一次的心態。

相對而言,越南因為外交接受最高層的領導,所以,在拒絕中方提議則顯得幼稚。越南不留餘地悉數回拒中方提案,卻希望儘快解決中越爭端,以便於恢復北方穩定後,全力解決柬埔寨和老撾問題,進入1979年中越戰前的態勢。

不在一個頻道上自說自話的談判,很快以重大分歧擱淺。

雙方外交訴求存在分歧,延續到同年的第二次外交談判。

在第二輪邊境邊界談判中,中越雙方談判涉及到陸地邊界外,包括南海和北部灣的劃界。很顯然,這是第一次談判分歧後的一次擴大化,雙方針鋒相對。而就在談判期間,雙方報紙均密集報道遭遇對方入境、侵略等事件。

隨着兩國邊界矛盾,意識形態矛盾和柬埔寨問題的巨大分歧,中越邊境邊界談判在1980年秋季前完全破裂,中越和平擱淺。於此,中越外交再次走到戰爭邊緣。

在1979年戰後到1980年兩國外交談判,再到1984年老山戰役開打,中越軍隊雙方開始在中越邊境犬牙交錯的戰術、戰略要地,實施常備工事、道路、兵站等等軍用設施建設。

後來,兩軍在戰時和戰後調查,中越兩軍在老山地區,均配備重炮,火箭炮,團、營、連、排各級所屬的各種小炮。隨之,依託地貌複雜,地形破碎的熱帶叢林特點,構成了幾乎不留火力空白地區的協同炮火體系。同時,雙方均在1979年戰後,往中越邊境調派、集結野戰軍。

當時,隨1979年戰後中國軍的撤退,越南由柬埔寨調回本土的野戰軍逐步進入中越邊境防區。這包括番號為316、313、314、312、325、326等主力野戰師等。

戰爭後期,這些越南軍個別部隊曾經在高平地區,和中國斷後野戰軍有過戰術規模的交戰。也有部隊取得較好戰績。然而,兩國國力巨大差距導致的軍力差距,被越南軍方高層視而不見。

在越南軍方的傳聞中,因為越南的莫斯科模式宣傳,以及中國軍在1979年攻勢中確實存在大量的戰略、戰術問題,所以,越南基層官兵更認為中國軍不堪一擊——和越南基層官兵一樣,因為中國報媒也頻繁解釋越南不堪一擊,中國基層官兵也存在同樣的樂觀。舉國充分相信,中越一戰,手到擒來。

其實,經過1979年的較量,以及分析當時世界局勢,雙方高層心知肚明,這場中越邊境的較量,其實是中美和蘇越的較量。1979年中越戰爭的結束僅僅才只是這種較量的開始。

1979年中越戰爭打破了莫斯科陣營大局為重,鐵板一塊的傳統。戰後,中國全力協調與美、日關係,開始改革開放。當時,日本電影《追捕》、電視劇《血疑》等,包括日本電視機、電冰箱、錄像機、錄音機開始大規模進入中國家庭。成為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中國最時尚與新潮的經濟生活。

隨着中美、中日關係的改善,隨着改革開放的實施,中國在1982年完全完成了權力的過度、穩定。同時,中國經濟開始出現高速增長的趨勢,也開始出現對文革較為全面的反思——中國和蘇聯在這個時代步入完全的決裂。

越南作為蘇聯在東南亞半島的代言人,不出意外地受到中國的冷遇。再後來,越南照會多次,希望和中國就中越邊境談判,均被中國以觀望中美、蘇美的外交關係的進程考慮,數度婉言拒絕。

正是雙邊邊境談判始終無法如期進行,並且予以實質性的解決,直接導致雙方在後來延續著規模大小不一,延續將近十年的邊境戰爭。這個戰爭爆發的起因分析,可能敏感,這裏不做贅述。本文僅作軍事角度的分析。往朋友們理解。

1984年,中越邊境守備由當時南方兩大軍區承擔。東線廣西方向由廣州軍區負責,西線雲南方向則由昆明軍區負責。之所以,在1984年的邊境作戰的戰場選擇上在雲南方向完成,客觀上可以得出如下結論:

一,雲南方向,由河內、越池往老街戰區,越南軍方守備缺乏有效的交通線支撐。駐守該戰區的越南野戰軍精銳,可能超過十萬。軍隊給養、後勤無有效的公路支撐。尤其後來戰事激烈的老山戰區,越南軍有效進出,僅僅依靠一條滇越鐵路,勉力維持。

中共軍方在雲南方向,有昆明至文山、紅河地區再到戰區,也有超過十萬的野戰軍駐軍。在彈藥給養等後勤保障上,中國軍可以依託有效公路和城市。在進入實戰後的後勤保障方面,領先越南軍。

此外,首戰選擇的老山地區,就越南與雲南、廣西邊境戰略態勢上,比較老街方向,重慶方向,諒山方向,價值不大。由此分析,在戰略、戰術價值並不凸顯的老山戰區,發起戰役,策劃、決策者可能更大程度考慮了戰爭的規模控制。

相對老街方向,重慶方向,諒山方向,發起攻勢,更容易激發戰事失控。相對而言,整個雲南文山麻栗坡延續對面越南北部邊境的廣大區域,老山戰區較為封閉,更像是實戰試驗場。戰後追溯,中越軍方均有在這個戰場,採取更換部隊與對方輪戰的行為。

二、越南軍方對政府照會中國,實施邊境外交談判無果不滿,持續施壓越南政府高層,中越邊境全線的越南軍守備,有小規模跨越爭議邊界的攻擊行為。與此同時,隨着1979年的中越戰爭結束,中國宣傳去越南概念開始深入人心,中國軍隊對於邊境與越南摩擦針鋒相對,事態進一步惡化。

在國家層,越南要得到蘇聯全面援助,中國改革則需要美、日等國全力支持。由此,中越完全交惡,徹底分道揚鑣。

選擇在老山作戰,在越南看來,有限戰爭可以達到符合蘇聯利益的牽制中國,而又不會因為戰爭,重蹈1979年戰爭災難的悲劇。在中國看來,有限戰爭可以維繫與美國協作,共同遏制蘇聯而又不會引發過大的國際風險。

這場戰爭,中越兩國,都有不能言及的苦衷。打,與後來的不打,中越都被世界大局勢逼迫所至。

三,中越邊界線騎線拔點的兩山輪戰,在經濟上,因為一場局部邊境戰爭,客觀上刺激了中國這樣的大國經濟的發展,又正遇中國改革開放,所以,在後來評價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的中國經濟發展的最佳階段,莫過於這一時期。

同樣,一場局部邊境戰爭對於越南這樣的小國,則完全無力承擔這樣的戰爭代價。不得已,1979年後,尤其1984年後,越南長期依附蘇聯,把中越邊境作戰作為維持國家運營的荒唐的主營業務。

直到後來蘇聯解體,越南迅速脫離莫斯科模式,得以與中國重新交好,並且在政治和經濟體制上開始改革,繼而,得以在半個世紀的戰爭硝煙中,得到新生。

現在回顧這場師團規模的邊境局部戰爭,其血腥,殘酷,與兩軍將士的英勇頑強,讓人唏噓。如今,中越交好,戰爭倖存者也多在50到60歲以上了。在分析這場戰爭,讓人提筆手軟。

我有幸,得以當年參戰的老大哥老大姐們的信任,多次參加他們的微信群,聽他們講述他們的年輕、犧牲和相互打聽當年的戰友,無意間,感到尤感提筆心情沉重。

1980年開始,在吸取1979年中越大戰的教訓後,執行雲南方向邊境守備的昆明軍區及相關部隊,對邊境戰略、戰術目標均系統做了序列標註。以便於實戰中步、炮分隊能夠嚴格按照目標編號,予以統一指揮。

即便如此,後來實戰中,中國軍在攻擊中還是出現了營連級的混亂,至於班排戰時混亂就多有發生。事後,統計這場戰役戰損更多則是戰術設計上的保守、落伍,導致戰術指揮存在與整體戰役設計的脫節,出現非常讓人無法理喻的傷亡。

不過,相對1979年中越戰爭,中國軍在戰前、戰時、戰後的統籌、協調上,有很大的進步。包括實戰中的步炮協同,相比1979年的作戰,基本上實現步兵徐進彈幕攻擊。尤其軍、師炮群和團、營、連等戰術單位的小口徑炮的戰術協調,頗有雙層徐進彈幕意思。事實上,軍、師重炮群對老山越南軍目標進行覆蓋,以及攻擊發起,團、營、連等戰術單位小口徑炮的對重點目標的攻擊,幾乎成為老山戰役發起後,中國軍每每奪取戰場主動的殺手鐧。

因為火炮及火炮彈藥保障的巨大差距,越南軍往往對中國軍這一殺手鐧全無抵禦應對。

越南軍人的陪練,功不可磨。然而,學會和擅長山地作戰的老兵大哥們,熬過了生死關頭,多不愛提及這些本事了。會打仗,對老百姓來說,真不能當飯吃。

相比之前的中越戰爭,因為有着重炮火力的優勢保障,中國軍得以在戰前有序展開,從而主動發起攻擊。

1984年4月27日,昆明軍區麾下的14軍以40師3個步兵團為主力,加強了41師1個步兵團,42師1個步兵營,以及偵察、防化等特種部隊,作為地面突擊。集中14軍、11軍重炮組建了戰術炮群,形成遠程火力打擊力量。

其中,紅箭導彈和排雷火箭等新式常規武器首度用於實戰。同時,參加攻擊的戰鬥兵單兵裝備也全部換裝為56全自動衝鋒鎗。然而,讓人現在看來非常弔詭的是,和之前中越戰爭一樣,空軍沒有加入作戰序列。

在這次對越作戰中,40師炮群還加強了辛伯林炮位偵察雷達。這種炮位偵察雷達主要針對越南軍廣泛的迫擊炮偷襲。坊傳,這種雷達需要事先,由美國人把中國軍前線相關數據輸入系統,美國時任國防部長溫伯格在美軍現役裝備里抽調了這種當時最先進的炮位偵察雷達,以表示美國對中國支持。

後來,在越南特種兵的一次過境襲擊中,一副辛伯林炮位偵察雷達遭遇破壞。

中國軍的這次戰役的目的,是攻擊佔領老山主峰和老山其他要地,繼而,對越南河江、北光、河內實施壓力,雖然,河江相比老街、諒山的戰略價值低。但是,如果在1979年諒山戰區和老街戰區之外,讓越南認為中國軍可能開闢第三個中越戰爭的戰區,既可震懾越南向北擴張,也可牽制越南在諒山、老街的動作。

在選擇老山戰區作為1984年4月27日老山戰役的主戰場,在戰略上,在老山開戰,震懾越南和控制戰爭規模上,顯得可進可退,收放自如,頗具功力。

然而,實戰中,似乎指揮官還是沒有吸取1979年的中越戰爭巨大戰損的教訓,在擁有絕對控制戰場的炮火壓制下,中國軍頑固採取炮兵轟,步兵沖,轟完沖,沖完轟的戰法。同時,1979年釀成重大傷亡的二戰、韓戰版本的穿插、鉗擊步兵攻擊也不斷重演。

一場在戰略上精心謀局的老山戰役,終於打成一場血染老山的慘勝。

 

責任編輯: 趙亮軒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7/1014/10086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