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軍政 > 正文

觀察:不干預別國內政 中共越來越難做到了

中國的維和人員正在剛果(金)、南蘇丹,以及馬里、黎巴嫩等非洲和中東國家參加維和行動。

國際非政府組織——國際危機(International Crisis Group)周一(7月10日)發表報告認為,隨着中國的足跡在全球不斷延伸,其長期以來採取的不干涉他國內政的外交原則也在不斷演變。

報告還指出,雖然中國帶來了獨特的影響力,但也受制於經驗與專業知識的不足及地面人員的短缺。中國在南蘇丹的維和以及人道救援等行動,可能預示着中國的全球角色將更為主動,不過其對衝突的干預仍會因自我利益保護和風險規避而趨于謹慎。

這份報告還認為,隨着其海外投資和業務聯繫不斷變廣加深,中國公民、經濟利益和國際聲譽所面臨的威脅也日益加劇,中國因此不得不直面其傳統的「不插手」外交立場的固有局限性。

國際危機組織還特別提及2011年中國從利比亞撤出公民的行動。「此舉一方面在國內激發了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另一方面也提高了中國民眾和投資者對政府的國際影響力的期望。」

漸進演變

這並非國際組織第一次就中國不干預別國的外交政策發表報告。

2014年由瑞典斯特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Stockholm International Peace Research Institute)發佈的報告寫道「隨着中國經濟與人員流動的國際化,『不干涉』在多大程度上符合中國的國家利益,正在受到質疑。」這份報告寫道,「不干涉政策」正在中國試圖保護其不斷增加的海外能源利益上顯示出局限性。

這兩份時隔三年刊登的報告都認同的一點是:中國轉變「不干涉別國」的外交政策應該會是漸進式的演變過程。

在中國內部,也不乏對中國外交轉型的討論。

到有

中國企業在非洲的投資日漸增多,除了大型國企,也有民營私企。

總結中國的外交政策,除了「不干涉別國內政」,還有不少其他的「不」,其中包括「不挑戰」、「不稱霸」、「不帶頭」、「不結盟」、「不附加政治條件」、「不輸出政治意識形態和政治價值觀」、「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等等。

中國最早在1950年代提出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就包括了「不侵犯」、「不干涉」等。

然而,隨着中國在國際間的經濟利益增多,以往一貫堅持的「不干涉」外交原則發生改變。最引起外界關注的例子是中國在非洲國家吉布提設立的海軍基地。

儘管中國方面強調在吉布提興建的設施,主要用於中國軍隊執行亞丁灣和索馬里海域護航、維和、人道主義救援等任務的休整補給保障,但外界普遍認為這是中國在海外設立的第一個軍事基地。

國際危機組織剛剛公佈的報告也認為,中國在南蘇丹的維和以及從利比亞大規模撤僑這兩次事件中,「拉伸了其長久以來的外交原則的界限,這表明當其利益受到威脅時,中國越來越願意採取主動行動。」

超越傳統

目前,中國是聯合國維和行動第二大出資國,中國的維和人員正在剛果(金)、南蘇丹,以及馬里、黎巴嫩等非洲和中東國家參加維和行動。參與維和的中國人員數量多於聯合國安理會其他常任理事國。

2017年1月, 中共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被認為是中國這個政治上封閉的國家成為經濟全球化的捍衛者。

經濟全球化的中國,無疑面臨外交政策上的改變,力爭對世界秩序施加越來越大的影響。

據國際危機組織的報告,中國在南蘇丹邁出了超越其外交傳統的重要一步:即言辭上大體遵守不干涉他國內政的原則,行動上利用其影響力,促成交戰各方談判,彌合西方大國和南蘇丹領導人之間的分歧。

因此分析人士認為,隨着中國經濟和政治實力的增強,外界將看到更多中國在外交層面的靈活性

責任編輯: 夏雨荷  來源:BBC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7/0711/9598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