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鈎沉 > 正文

朝鮮及中印戰爭的真相

作者:

1951年5月17日,春川(Chunchon)附近的收集點,一名陣亡中國軍人和他的同志的遺體躺在一起,身上的軍服還在冒煙。

時事討論會最熱烈的主題是有關戰爭問題,我說,大家提出的問題,可以歸為三大類:一是如何評估中國政府用武力解決領土糾紛的意志;二是如何評估中國軍隊的戰鬥力;三是如何評估戰爭的後果。

一、理智回顧1949年以後我們參加的各次戰爭

我對朋友們說,既然是討論戰爭的前景,就要像軍事家一樣,把不切合實際的「事實」和對內宣傳的「調子」拋棄掉。根據你們對戰爭前景的盲目樂觀以及對我國1949年後的「戰史」的了解的局限性,我談一下我所知道的情況和看法。

二次大戰以來,和自己周邊國家發生邊界戰爭最多的國家就是中國,例如對印度的邊界戰爭、對蘇聯的邊界戰爭、對越南的邊界戰爭和海戰等,加上介入朝鮮戰爭以及對金門的炮擊,中國可以說打遍了左鄰右舍,四面樹敵,這在全世界是極為罕見的。

這些戰爭的共同點就是中國主動發起進攻,採取突然襲擊。中國對這些戰爭的誇大宣傳,導致了國內部分民眾對領導這些戰爭領袖極度的崇拜以及對戰爭的狂熱心態。

我的觀點很明確:1949年以後,我國發動的四次對外戰爭,都是不必要的。從軍事上看談不上輝煌;從戰略上看都是失敗的。

1、韓戰

儘管中國、朝鮮的有關檔案沒有解密,但已經不能一手遮天解說歷史,美國特別是蘇聯的有關檔案解密,揭開了事實真相。

過去我國宣傳是美帝國主義為了稱霸世界,悍然發動了侵朝戰爭。實際是斯大林金日成為了統一朝鮮,策劃了侵韓戰爭,得到毛澤東的支持。朝方的軍隊主力是中國在戰爭發動前移交給朝鮮的三個主力師,於6月25日拂曉發動突然襲擊,28日佔領漢城,到7月底幾乎佔領南韓。聯合國是在這種背景下出的兵。

當時,蘇聯完全可以使用否決權阻止聯合國出兵,但斯大林沒有,後來得知,這是他的陰謀,他就是通過聯合國出兵逼迫毛澤東出兵,把駐歐洲的美軍吸引到東亞,減輕蘇聯在歐洲的壓力。毛澤東自稱英明一世,結果被斯大林耍了,把本來要和中國建交的世界最強國樹為敵人,延誤了發展的大好時機。據說毛澤東對此非常後悔。斯大林死後,毛澤東不止一次埋怨斯大林關於侵韓的決定是個「極大的錯誤」,說上了斯大林的當。

我軍抗美援朝你不能光講「過五關斬六將」,迴避「敗走麥城」。我15兵團是悄悄潛入朝鮮,聯合國軍根本不知道。當時的情景是朝鮮軍隊失去戰鬥力,聯合國軍隊大搖大擺走在公路上,放着音樂,完全沒有戒備。我軍25萬兵力突然發動攻擊,打得他們措手不及,兵敗如山倒。15兵團的38軍、39軍、40軍都是林彪的主力部隊,確實能打仗。我軍接連發起三次戰役,兩個月不但一口氣打過三八線,還佔領了漢城。這一段戰果確實輝煌,毛澤東也很牛氣,美軍不過如此。

我軍12月5日佔領平壤的當日,以印度為首的11個中立國家聯名向北京發出呼籲,要求中國軍隊務必停在三八線上,以便終止這場戰爭。毛澤東借勢發威,提出包括解決台灣問題和中國在聯合國代表權問題的五個停戰條件,原本以為美國不會同意,沒想到美國接受了。如果當時達成協議,我們這些人都能趕上國家統一。但毛澤東被勝利沖昏頭腦,出爾反爾,拒絕聯合國停戰建議,決定武力統一朝鮮,不顧彭德懷的反對下令越過三八線並在1951年1月31日佔領漢城。

2月1日聯合國大會通過了譴責中國「侵略」的提案,中國變成了「侵略國家」(中國民眾到現在都不知此事)。同時美軍開始反攻。從那以後,我軍才真正體會到美軍的戰鬥力。雖然毛澤東不顧彭德懷的一再反對和我軍大量減員、後勤跟不上的實際情況,下令進行第四次和第五次戰役,儘管蘇聯空軍的掩護擴大到三八線以北,但結果卻是兵敗如山倒,兩個軍被包圍,不但丟掉漢城,退到三八線以北,被俘的志願軍就達1.7萬人。兩場戰役下來,志願軍元氣大傷,毛澤東被迫放棄原來有利於我國的停戰條件,6月23日接受了美國提出的停戰條件。

毛澤東是什麼樣的人?看得起誰?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在他眼裏也不過是「只識彎弓射大雕」。現在卻不得不低下頭來,放棄原來提出的解決台灣以及我國在聯合國席位的要求。可見他知道這仗是無法打下去了。

對於毛澤東來講,這只是痛苦的開頭,後面的屈辱一個接一個。談判開始,戰爭並沒有停止,因為停戰的條件談不攏。先是因為停戰線,因為美軍又打過了三八線,因此中國堅持停戰線以三八線為準,美國退回到三八線。這會兒美國借勢發威了,變得非常牛,堅持實際控制線為停戰線。毛澤東非常惱火,統一不了朝鮮也就罷了,連三八線都拿不回來,這口氣咽不下去!下令繼續打,把美軍趕回三八線。這時雙方就是為了面子而打,對於軍隊來講,榮譽勝於生命。打了兩個月,不但沒有把美軍趕回三八線,美軍實際控制線平均向前推進了2公里。毛澤東不得不再次屈從於美國的條件,同意在實際控制線停火。

接着又因為戰俘問題繼續打。美方俘虜中國籍戰俘2.14萬人;而中朝方面俘虜的戰俘,只有美英籍戰俘4417人。美國打着人道主義的旗子,說尊重其他中國戰俘的自由選擇(金門戰役失敗後,跑回來的解放軍團營幹部被槍斃,使許多戰俘害怕清算而拒絕回國),只同意遣返中國戰俘6400人(實際回來7110)。毛澤東認為這對中國來講是奇恥大辱,不顧金日成反對(金日成認為打下去不值,新死的人會超過未被遣返人),再度開戰,著名的上甘嶺戰鬥就是這期間發生的。打了將近兩年,仍然沒有打贏,1953年斯大林死後,蘇聯決定停止對韓戰的援助,毛澤東被迫接受美國的戰俘條件,韓戰結束。中國戰俘1.47萬人後來去了台灣。

金日成、毛澤東兩次一統朝鮮的作戰計劃都失敗了,而聯合國決定出兵「擊退武裝進攻並恢復這一地區的國際和平與安全」的計劃反而實現了。目前除了中國、朝鮮外,全世界對這場戰爭的看法是,聯合國軍隊制止了侵略者的進攻,確保了東亞的和平。

毛澤東在戰爭中後期對美國要求一再退讓,回過頭來卻說「美帝國主義是紙老虎」,別說世界其他國家不信,斯大林就不信,他千方百計避免和美軍正面交鋒。中國還有一個宣傳調子是美軍怕死,證據就是美軍每個人身上都帶着多國文字的投降布條。這是兩國理念的不同,中國對於投降的,處置極為嚴厲;而美國認為在在無望的情況下,保存生命更重要,回來就是英雄。最典型的就是越戰俘虜麥凱恩曾在上屆美國總統大選中作為共和黨候選人競選。即使這樣,美軍被俘的還是大大少於我軍被俘的,美軍怕死從何談起?但中國民眾卻被忽悠了。

前蘇聯文件解密,說中國軍隊傷亡100萬人;對小平曾告訴日本共產黨領袖中國軍隊死亡40萬人;康生也對阿爾巴尼亞的領袖說過中國人死亡40萬。現在官方公開只承認18萬,大部分烈士被人遺忘。

我對朋友們說,如果你們僅憑中國單方面的宣傳判斷未來東海和南海美國的態度,那就大錯了。

2、中印邊界戰爭

這是一場讓全世界都看不明白的戰爭。我認為是毛澤東軍事上的最大敗筆。

中印邊界糾紛焦點在於承不承認英國劃定的「麥克馬洪線」作為已定國界,涉及到的領土達12.5萬平方公里,相當於中國一個福建省。中印兩國獨立與解放之前,未曾正式劃定過邊界線,雖然當時的西藏政府被迫承認英國單方面劃定的「麥克馬洪線」,並與英國簽訂了協議,但民國政府沒有承認,這就為以後的衝突埋下了種子。

1949年後,中印邊界基本上沒有什麼邊防軍,1950年,印度趁中國抗美援朝之機進軍達旺,1954年完全控制麥線以南原西藏的門隅-洛隅-下察隅地區。當時中國政府處於反美統一戰線的需要,沒有對印度的非法入侵提出過異議、抗議和交涉,使佔領成為事實。10年後當中國提出領土問題時,尼赫魯表示,當你有機會提出異議和要求而未提出時,就意味着你已經放棄了要求。周恩來辯解說,我們雖然沒有提出口頭和書面異議,但是我們的地圖始終把這一地區畫在中國一側。對這兩種說辭,國際上更容易接受印度的說法。

其實毛澤東的領土意識並不強,「太平世界,環球同此涼熱」的世界大同思想根深蒂固。1959年11月毛澤東於接見了印共總書記高士(Ajoy K. Ghosh)和印共左派代表團。談到中印邊界糾紛時,毛說:一旦印度人民掌握了政權,中國不僅會承認麥克馬洪線,而且將把該線以南9萬平方公里的土地讓給印度。

達賴跑到印度後,中印關係緊張,邊界也隨之緊張,衝突不斷,毛澤東想教訓一下印度,這是專制強權慣有的心態。1962年10月20日,中印邊境戰爭爆發,中國軍隊集中兵力突然襲擊,穿插包圍,打得印軍潰不成軍,差點俘獲印軍司令考爾中將,僅一個月,中國軍隊收復9萬平方公里失地。但11月22日,中國政府卻單方面無條件停火,不僅放棄所有已收復的失地,還自麥克馬洪線後撤20公里。這一世界戰爭史上「絕無僅有」之舉,讓「全世界目瞪口呆」。

毛澤東為什麼要撤軍?至今是個謎。但有一些解釋我認為有道理,一是中國軍隊的後勤保障非常脆弱,靠人力畜力運輸翻越喜馬拉雅山脈進入藏南,戰鬥後期最前方部隊出現了斷糧缺水的地步,彈藥不足,如繼續打下去誰勝誰負就很難講了。二是在國際上,印度受到美英蘇等國不同程度的支持,美國警告如果中國再不停火將派遣軍隊支援印度。

其實這些不利的情況在發動戰爭之前就應該估計到,偉大的軍事家不該犯兵家大忌的錯誤。再說了,已經打了,名聲不好了,乾脆就守住已經奪回的領土,說明師出有名,為了中國自己的領土。現在可好,打了就撤,不僅被說成是中國耀武揚威欺負人,而且還被國際上誤會這塊地區本來就不是中國的領土。現在這塊領土被印度改為阿魯納恰爾中央直轄邦,大量移民,以後想再要回來就更難了。那些打仗時親身到過藏南的我國軍人,對那片土地得而復失最為耿耿於懷,甚至直截了當地批評毛澤東。

這一戰在戰略上失分很多。原來中印兩國關係極好,共同發起不結盟運動,本來可以通過談判解決的邊界問題,一打仗不但沒有解決,雙方還成了死敵至今。印度是靠和平方式取得政權,軍隊沒有打過仗,尼赫魯在第三世界威信很高,因此第三世界是一面倒地批評中國,認為欺負這樣的國家太霸道,軍隊打勝也不值得炫耀。

西方記者馬克斯韋爾在《印度對華戰爭》一書中寫道,「世界戰爭史上還從沒有過這樣的事情,勝利的一方在失敗者還沒有任何承諾的情況下,就單方面無條件撤軍,實際上也就是讓自己付出巨大代價來之不易的勝利成果化為烏有。」

中國作家金輝在《墨脫的誘惑》一書中作了這樣結論,「勝利者和失敗者是十分明確的。但是,經過了近三十年之後,結合現在再來看那場戰爭及其結果,卻完全是另一種情況了——勝利者除了沒有失敗的名義,卻具備了失敗者的一切;失敗者除了沒有勝利的名義,卻得到了勝利者的一切。勝利者因為勝利的飄飄然,以至連對勝利成果的徹底喪失和巨大的屈辱都無動於衷。失敗者因為唯獨還沒有得到勝利者的虛名,所以一直在摩拳擦掌,發誓要報一箭之仇。」

無論從國際影響還是軍事上講,如此得不喪失的戰爭,其唯一能解釋通的發動原因就是轉移國內矛盾。毛的大躍進政策導致大饑荒,全國餓死數千萬人,民怨沸騰。毛宣傳是印度先向我國發動進攻(實際上印度毫無準備),結果引起國內同仇敵愾,一定要教訓教訓印度。至於戰爭我們得到了什麼,失掉了什麼,民眾就不會考慮了。這場戰爭對中國人民最大的不幸是:開創了執政者通過發動戰爭轉移國內矛盾的先例,發動戰爭成為兒戲。

2012-1-29

責任編輯: 東方白  來源:博客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7/0620/9488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