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事 > 萬花筒 > 正文

「一炷香」 「一盞茶」到底是多長時間?

「一炷香」、「一盞茶」是多長時間?

古典小說上常常寫道「一炷香的工夫」,武俠小說的高手比武時也常以「一炷香」為限,這是為什麼呢?

燃香計時是比較簡單的計時方法,也是古人最常用的計時方法之一。那麼一炷香的時間到底有多長呢?實際上由於環境、風力、香的長短、香料乾濕等諸多因素,一炷香的燃燒時間並不完全相同,但一般約為半個時辰,即一個小時。

古代除了用一炷香來計時,還可用一盤香、一爐香來計時。古代常用模子把香粉末壓印成固定的字型或花樣,稱之為「香篆」。如唐宋時,就有人將香料搗成末,調勻後灑在銅製印盤裏,做成篆文「心」的形狀,燃其一端,整個香篆就會循序燃盡,用以計時。人們還在香篆上刻上刻度,將一晝夜劃分為一百個刻度,這種香又稱為百刻香,經常被寺院用作計時器。

着名的天文學家郭守敬還曾制出過精巧的「屏風香漏」,通過燃燒時間長短來對應相應的刻度以計時,這種方式在民間流傳很廣。用香計時,可謂是古人的智慧的結晶。更能反映中國人的聰明巧智與審美情趣的是,人們把香做成各種圖形,藉以寄予對生活的美好期待,流露出祈求長壽、賀喜祝慶的樸素心願。

說法一:一年有十二月,一月有五周,一周有六日,一日有十二時辰,一時辰(2小時)有四刻,一刻(30分)有三盞茶,一盞茶(10分鐘)有兩柱香,一柱香(5分鐘)有五分,一分(60秒)有六彈指,一彈指(10秒)有十剎那。一剎那就是一秒鐘。

說法二「一炷香」的時間這個概念起緣於僧人打坐,僧人以香的燃燒為計時方法,如僧人「打禪七」時一天要打11柱香,中間休息約20分鐘。仔細想想,在當時,這是一個很好的方法了,不受白天黑夜影響,攜帶方便,製作簡單,且能營造氣氛。那時的香皆為手工製作,且有標準,不是可以隨便做的,一炷香燃盡約為半個時辰,即現在的一個小時。晚間打更的更夫也用香來確定時間,所以也叫「更香」

說法三:古時指」一炷香」的時間也就是一刻鐘左右即現在大約十五分鐘。

既然說午時三刻,那麼「刻」與「時辰」肯定有換算關係,而第二種說法明顯把兩者單獨定義,是矛盾的。從電視上看,一炷香時間並不長,若一炷香約為半個時辰,那為什麼不直接說半個時辰?所以,說法二不對。說法三沒有依據,若一炷香的時間就是一刻鐘左右即現在大約十五分鐘,那麼一炷香與一刻鐘重複,古人沒必要有了「一刻鐘」還要「一炷香」。還有我覺得「一炷香」、「一盞茶」是規定的時間量詞,而並不是實際上的燃一炷香、喝一盞茶。何況香有長有短,茶杯的保溫性能也有優劣。最後說法一中只有一刻鐘與現在有衝突,但是古時候的一斤還等於十六兩呢,也不是和現在不一樣嗎?只是時代不同,一刻鐘改短了也不足為奇。

「一炷香」的時間,根據一炷香長短和粗細,要不同區別。有15分鐘一炷的,有30分鐘一炷的,也有60分鐘一炷的。

「一盞茶」的時間也就是15分鐘。喝一盞茶的時間,從端上來慢慢品嘗,到一飲而盡。其實就是一碗茶涼到可以入口的程度所用的時間。也要根據茶具的大小,茶溫的高低來區別。夏天要15分鐘,冬天10分鐘都用不了。

另附:「一柱香」還是「一炷香」

「柱」,本義是支撐房屋的柱子。段玉裁說:「柱之言主也,屋之主也。」引申泛指一般的柱狀物,如「頂樑柱」「擎天柱」「偷梁換柱」等。也指彈撥樂器上的系弦木,如「膠柱鼓瑟」,李商隱《錦瑟》詩中有:「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炷」的本字是「主」,意思為燈心。《玉篇》:「炷,燈主也。」借指燈、燭。引申指可以燃燒的柱狀物。再借用作量詞,用於點燃的線香,如唐代許渾《秋夕宴李侍御宅》:「燭換三條燼,香銷十炷灰。」表示時間長短的說法。可見,「柱」和「炷」兩今字的功用不一樣,互不通用。關鍵的一點是,「炷」字從火,用於指燃燒的東西,用作量詞時,專門用來計量線香的數量。「一炷香」是不可以寫成「一柱香」的。

責任編輯: 鄭浩中  來源:頭條回答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7/0524/9338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