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蕭安
你可能不是安吉麗娜·朱莉和布拉德·皮特的粉絲,也不關心他們離婚的新聞,但你很可能在媒體上看過他們離婚前全家出街的照片,除去親生的二女一男,他們還收養了一個柬埔寨男孩,一個越南男孩和一個埃塞俄比亞女孩。這種小型的聯合國式的家庭可不是荷里活明星們獨有的生活方式,在美國,收養海外兒童十分普遍。
許多中國人對國際收養的印象來自於近年來屢屢見諸報端的尋親報道,既有中國雙胞胎被兩個美國家庭收養,時隔十年意外相認的溫馨劇情,也有耶魯大學高材生回國尋親遭遇50個家庭認親的哭笑不得。拋開這些新聞,有收養意願的中國人普遍還抱有養兒防老、傳宗接代的觀念,自然也不太會去收養一個膚色、外貌和自己截然不同的外國孩子。
2012年6月6日,耶魯高材生Jenna(中)和她的美國養母瑪格麗特迎來第二批前來認親的中國家庭,認親結束後,Jenna希望和每一戶家庭合影留念。/CFP
這些顧慮對美國人來說都不是問題,美國早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海外收養國,收養足跡遍佈世界各地。根據美國國務院統計,1999年至2015年間,美國人在全世界收養了多達26.17萬的兒童。
一場戰爭開啟美國海外收養的大門
美國人收養兒童的歷史源遠流長,相比英國在1926年才通過收養立法,1851年馬薩諸塞州就已經通過了第一部有關收養問題的現代法律,確立了收養應以被收養兒童的福祉為第一優先的基本準則。1917年明尼蘇達州又率先將私隱和保密條款引入收養條例當中,即使是親生父母和養父母也無法窺視和記錄有關收養內容的文件。在民間兒童保護機構紛紛湧現的同時,美國國會還創建了美國兒童局,對兒童的生活與福利負責。
儘管美國早就為收養立法,在20世紀初通過法院確認正式收養關係的案例仍是少數,發生的收養案例也多在國內進行。美國海外收養數量的激增源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後的德國和日本等國存在大量的戰爭遺孤,美國進行海外收養既有出於人道主義的考量,也是作為新興超級大國的美國對世界展現善意的絕佳機會。
與此同時,流行性感冒的傳播使得嬰兒的出生率大大降低,美國國內剛好出現大量收養的需求。另一方面,模擬母乳的嬰兒配方奶粉在美國發明出來並實現了批量生產,既能替代母乳餵養,又解決了動物乳因衛生原因導致嬰兒死亡率居高不下的問題,為大規模收養的發生提供了條件。
收養還是寄養?
看到這裏你也許會有所疑問,為什麼美國人要在海外收養這麼多的孩子?難道美國國內就沒有兒童需要幫助?其實,美國人在海外收養人數多並不意味着他們沒有收養自己國家的孩子。實際上,國內領養才是美國人收養兒童的主要方式,海外收養人數反而在近年逐漸下降。2008年美國在海外收養兒童19569人,僅佔總收養人數的14%,2015年海外收養兒童數量更是下降到5647人。
2011年11月14日,美國弗吉尼亞州費爾法克斯郡,在美國公民與移民服務辦公室舉行的公民入籍儀式上,出生於利比里亞的5歲兒童CynthiaNewton(左)和她11歲的哥哥James Newton正在宣讀效忠誓詞。/CFP
和許多國家不同的是,收養制度只是美國保障兒童權利措施的一部分,除了收養之外,美國還有一套家庭寄養系統(FosterCare)。雖然孤兒院可以安置照料兒童,但畢竟無法代替父母的角色,兒童的教育和道德發展都被忽視。得益於家庭是安置失依兒童最佳場所的共識,美國的寄養制度在20世紀迅速發展,逐步普及了政府專項資金付費給寄養家庭的模式,來保障兒童福利。
伴隨着人們對兒童虐待問題的重新認識,美國法院開始賦予相關協會將遭受虐待或忽視的兒童轉移安置到其他家庭寄養的權利,必要時可以出動警力來保證實施。1975年《防止兒童虐待法案》(ChildAbus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Act)的通過建立了兒童虐待與忽視的定義與標準,配合1980年通過的《收養救助與兒童福利法》(Adoption Assistanceand Child WelfareAct)奠定了美國現代兒童保護和家庭寄養制度,在保證聯邦資金對寄養兒童支持的同時,要求兒童進入寄養體系的前提是必須對避免兒童與家庭分離做出過努力。
除了棄孤兒,越來越多因為父母虐待、忽視,家庭貧困無力撫養和有不良行為的兒童進入到寄養體系中,為政府財政帶來了巨大的壓力。1997年美國通過《收養與家庭安全法案》(Adoptionand Safe FamiliesAct),對寄養制度進行了改革。新法案對寄養設定了時間限制,取消了長期寄養,強調寄養體系只是為兒童回歸永久性家庭期間提供安全和過渡的服務,並為了鼓勵收養設立了激勵補助和減稅措施。在新法案的激勵下,1998-2002年間美國收養兒童的數量增加了23萬,超過之前兩年的總和。
外國的孩子收養起來更容易?
儘管國內收養才是主流,但不可否認的是美國人對海外收養的熱情遠比其他國家高的多。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並不是美國人更善良,更有普世情懷,而是歷史因素和收養制度共同造成的結果。
作為一個多種族的移民國家,有許多家庭更希望收養和自己共享種族背景的兒童,當美國國內不能滿足需求時,自然會把眼光轉向海外。二戰後的美國人收養了大量的德國和日本的戰爭遺孤,並將這一傳統延續下來,在此後無論是朝鮮戰爭、越南戰爭和蘇聯解體,還是海地地震這樣的天災,都有大批無家可歸的當地孩童通過收養程序被帶回美國,過上了截然不同的生活。這些被收養的兒童長大成人後若有收養的需求,也有很大可能回到自己的出生地去收養一個相似背景的孩子。
2010年12月17日,EmilyFletcher(左一)和自己的孩子在家中玩雪,Sevil(左二)是她收養的海地孤兒。/AP
除去歷史淵源,當一個家庭在準備進行收養時,通常會考慮到收養所需的成本、等待時間、兒童的醫療及過往歷史和收養法律法規等因素。雖然諸多學術研究顯示美國國內收養和海外收養最終付出的成本和等待時間差異不大,但是在美國媒體和網絡論壇上,人們總是持相反的意見。在歐美「知乎」Quora和知名社交網站Reddit的相關主題帖中,許多有過收養經驗的網友都表示國內收養收費較高,而且等待時間過長,所以才轉向了國際收養。
和許多國家不同的是,美國孤兒數量相對較少,很多等待被收養的兒童都是有親生父母的,這也使得收養過程充滿了變數。親生父母中途變卦的故事並不少見,已經付出大量時間和金錢的收養家庭到頭來竹籃打水一場空,空歡喜一場。就算完成了收養程序,又難保親生父母未來不會變卦,主動找上門來干預孩子的生活。畢竟,被收養的孩子長大後想尋找親生父母是自己的選擇,而已經放棄撫養和監護權的親生父母中途反悔去接觸孩子,造成的後果可不一定都像美劇中那麼和樂融融。
美國收養的兒童中有近半是通過私人機構來完成的,在部分私人機構的收養程序中允許孩子的親生父母來挑選收養家庭,相比之下,由於一些國家收養制度寬鬆,這些家庭在海外收養中會有更大的選擇權。此外,許多父母想選擇年紀小又身心健康的孩子領養,如果走國際收養的路,等待收養的兒童中近半數年紀小於1歲,九成孩子小於5歲,相比之下在美國收養系統中等待的低齡兒童數量較少,小於1歲的孩子僅佔6%,小於5歲的僅有30%。許多年紀較大的孩子可能已經有了身心創傷,或者養成了一些不良習慣,收養回去可能會給自己帶來很多麻煩。
由於各州收養的法律不盡相同,也為美國國內收養帶來很多限制。有的州不允許單身的人收養孩子,有些州對收養父母的年齡有所限制,超過四十歲就無法收養孩子。在美國同性婚姻合法化之前,佛羅里達州是不允許同性伴侶收養孩子的,而海外收養的一些國家並沒有這些問題。
一視同仁
雖然美國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國家之一,中產階級人數龐大,但是在面臨收養孩子的議題時,如果沒有穩定的保險保障,收養家庭有很大可能因此陷入經濟困境,畢竟不是每個人都像荷里活明星那樣家財萬貫。這時候收養貸款和稅收減免等補助措施就顯得十分重要了。一些美國企業會為員工提供收養福利,除了收養諮詢方面的幫助,還會為收養家庭提供各種形式的資金補償,來彌補已經支出的收養費用。
在收養這件事上美國政府和企業最大程度的尊重了每個家庭或個人自由選擇的權利,並沒有因為國內有大量等待被收養的孩子就禁止國民去海外收養,也不會因此取消對海外收養的補貼措施,而是一視同仁。為了解決國際收養面臨的壁壘,美國在1994年和2000年先後出台了《多種族安置法案》(MultiethnicPlacement Act)和《兒童國籍法案》(Childhood CitizenshipAct),為海外收養兒童獲得美國身份提供法律支持。
2016年4月28日,美國猶他州赫爾瑞姆安,7歲的蘇菲·格林在學校和同學們一起練習。這位來自河南洛陽的無臂女孩兩歲時被美國夫妻收養。/CFP
值得一提的是,並不是無法生育的美國家庭才會選擇收養,許多已經生育數個孩子的家庭也加入了收養的行列。雖然身心健康的低齡兒童才是美國家庭的優先選擇,但美國人還是在世界各地收養了許多身體有疾病的孩子。作為世界上拋棄女嬰最多的國家,1999年至2015年間,中國共有7.6萬兒童被美國家庭收養,居世界首位,其中87.1%為女性,約80%患有先天殘疾和其他疾病。當計劃生育政策和傳宗接代的思想碰撞在一起時,數不清的女嬰被拋棄,慶幸的是這個世界上有一群說着不同語言的人願意撫養她們長大。
雖然這種跨種族、跨文化收養的孩子在長大後可能面臨身份認同的困惑,為自己是誰而苦惱,但是和曾經的無依無靠被拋棄相比,這些煩惱其實不算什麼了。選擇去哪收養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一個家庭因此而完整,一個失去依靠的孩子生活因此有了轉機。這些在全世界收養孩子的美國家庭,改變了無數孩子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