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軍政 > 正文

科技成果展與中美情報戰

作者:

10月7日至12日,由澳門政府科技委員會主辦,國家科技部支持舉辦了「十二五規劃科技創新成果展」,展示中國軍民用尖端科技成就。同類型展覽自1990年開始,至今已在當地間歇舉辦了多次,次數甚至比香港還多。這個展覽在北京舉辦一段時間之後,再移師香港,澳門站承接香港之後開展,好像是全國巡展中的第三站;與以往神舟飛船返回艙重返地球後,所舉辦的航天成就展途經路線相同。

在澳門的十二五規劃科技創新成果展中,軍民兩用實物,算是展覽小小亮點。

按公佈的正常發射窗口時間,神舟11號飛船將於下周一清晨發射升空,與天宮2號太空實驗室交會對接。按照從神舟5號繼承下來的傳統,新一輪全國航天成就巡展,最遲明年春天將在港澳舉行。而屆時這個「十二五規劃成果展」,卻依然在全國巡迴展覽的路上。港澳當局當然會把這個展覽,辦成愛國主義課外活動教育而高度重視,所以每天從早到晚各校中小學生,及左派社團組織的參觀團絡繹不絕。相反從民間角度看,自然會被視作洗腦教育工具而不大熱衷。但從軍迷及科普工作者的中性角度看,帶着不盲目相信的批判眼光參觀,多少會有得着。

不過根據曾經先後參觀過北京及澳門兩地,同一成果展的內行人士說法,澳門站的展品及可觀性大打折扣,只能算是前者的縮水展,甚至連精華展也未必談得上。尤其是軍品部分,幾乎可說被削離得一乾二淨。這方面的原因其實不難理解,因為港澳在中央心目中,一向被戴上「境外」的政治不正確帽子,實際上在內部被劃分了政治等級加以歧視。

對一些涉及所謂敏感內容,例如高精尖科技和軍事技術方面,到境外參展一向比國內審批嚴格得多。今次香港站情況如何,因為沒有人作出比較不得而知。然而澳門站的情況,有理由相信比香港的關卡更狹窄,展品可觀性可能更低一點。原因很簡單,因為當地最大也最常用的會展場地,位於美資大賭場內。而美方情報官員,一向在當中有超然身份,這在國際情報界中,早就是公開的秘密。且中美兩國為爭奪亞太龍頭之位,面和心不和亦人盡皆知。若把高科技含量展品放在美方的嘴邊,中方又豈會放心?

另外以珠海航展為例,俄羅斯航空工程人員曾一再發現,武器裝備實物在晚上閉館後,被中方專家拆開拍攝測繪研究。剃人頭者,人亦剃其頭。試問最熟悉這些內幕的中國,又怎會允許真實展品,在「境外敵對勢力」的地盤展出,令自己因小失大呢?因此成果展來到澳門變了縮水展,軍民兩用展大部分變成民用展,道理就在這裏。

作為無足輕重的觀眾,對這種現象只能夠徒嘆奈何及自嘆倒霉。一葉知秋,從展覽縮水情況,可見中美關係互不信任的嚴峻局面,這才是最難解的深層次問題。印象非常深刻的軍迷集體回憶之一,是30年前中美蜜月期時,連當年剛試飛不久的殲8B戰鬥機的兩架原型機,也可冒着泄露國家機密的巨大風險,送給美國空軍拿去研究,然後再升級改進,便知道雙方信任程度有多高。這就是中美兩國有史以來最大及最矚目的冷戰軍事合作項目--「和平珍珠計劃」。

雖然六四事件後該項計劃無疾而終,中國空軍對白白令美軍完全掌握所有殲8機密和弱點,至今依然憤憤不平。但如果以科技層次來作比較,即使殲8經過航空專家研究之後,被美軍譏笑為「飛行鋼鐵垃圾」、「90年代的F-104」(F-104攔截機因功能單一,失事率太高,在歐美留下航空史上著名的「飛行棺材」、「寡婦製造者」的黑色綽號)。但無可否認在那個年代,它已經代表了中國最先進的軍事科技水平,層次比今日展館內大部分科技展品,其實來得更高。

也許有不明所以,但求知慾很強的外地讀者,看了上文之後會問:筆者前面不是說,國內曾經多次在當地舉辦過同類展覽,以及陸續有來的航天成就展嗎?哪到底是筆者自相矛盾?抑或另外有保密措施呢?首先從1990年開始的同類性質國家科技展覽,以模型和圖片為主體,而且在澳門某大中資機構的小展廳內展出,保險程度100%。

然後隨着一個至今仍在使用,名為綜合藝術展覽館的小型會展場地落成,不是打着XXX規劃,但同樣以國家高科技成就為賣點的展覽,開始移師這個稍大的場館舉辦。自2003年神舟5號成就展開始,也一直在該處舉辦。這裏被中聯辦、外交部及駐軍指揮大樓環繞,又是澳門政府管理,外國勢力無從入手。可惜該館設施落後、容積太小,可持續發展潛力為零,故此稍大一點的展覽,也不得不搬到美資賭場展館內舉辦,大概這才令今次展覽不得不一再縮水。

還記得1997年香港回歸前兩個月,一個為慶祝香港回歸而特別舉辦的中國航空成就展,曾經在香港舉辦過唯一一次。對資深內行人來說,最大的吸引力來自後來頗受中國海空軍歡迎的飛豹戰鬥轟炸機心臟--渦扇9秦嶺中等推力發動機。這是迄今為止,中國在國內外所有航空展覽中,從未再拿出來的珍貴展品。雖然當年仿製仍未完全實現國產化,以今天標準它的性能也不怎麼樣,但香港卻拿了這個唯一。

同場還首次向境外觀眾公開了殲7MG、殲8llM、強5C、練8等,與珠海航展同級,中國20年前一線軍機大部分家底,其時首屆珠海航展舉辦才半年。筆者在場內,還遇到來自成飛和瀋飛的老朋友,可惜與殲7家族其中一位總設計師屠守鄂緣慳一面,而屠老幾年前已駕鶴西去了。代表了八九十年代中國航空工業最高水平的殲8,是一般人最吸睛的實物,它可以出現在回歸前的香港,卻至今無緣亮相回歸後的澳門,更遑論其他先進軍用展品了。

茲舉一例,便明白港澳有別,面積和安全,是當地無法舉辦軍事性質展覽的大敵,雖知道港澳皆為外國情報機構天堂,沒有足夠的保險係數,誰都不會冒這個風險。日前李克強總理首次訪澳,要求當地政府加快經濟適度多元發展,不滿之情不言而喻,其中會展業擔當了重要角色。未來中國科技成就展或軍事性質展覽,能否在澳門有更大的發展空間,主觀上很大程度視乎政府,有沒有新的會展政策取態,但客觀上也視乎中美關係走向。

責任編輯: zhongkang  來源:東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6/1018/8211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