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大屠殺!人民幣驚魂央行暴怒揪內鬼

6月30日,人民幣再遭一輪驚險行情。當日路透援引消息人士稱,中國央行願意今年讓人民幣貶值至6.8的水平。消息公佈後,離岸人民幣急劇暴跌400點,跌至6.70上方。

當日晚間,央行有關負責人闢謠,表示中國無意通過匯率貶值提升貿易競爭力,中國經濟基本面決定人民幣不存在長期貶值基礎。少數媒體發佈的是不實消息,在關鍵時點誤導輿論。

中國央行對這種違背新聞職業操守、不負責任的行為表示嚴厲譴責,並保留通過法律途徑追究相關責任的權利。離岸人民幣隨後收復失地,截至當晚18時,離岸人民幣報6.6599。

全球格局重塑人民幣怎麼辦?

從今年4月中下旬6.45—6.47,到6月底6.65—6.67,兩個月人民幣兌美元貶值3%。有分析認為,在當前全球金融市場波動下,中國央行正試圖讓人民幣順勢貶值,不過依然會維持匯率基本穩定,並在短期內加強資本管制,直到人民幣雙向波動和資本雙向波動成為常態。

6月30日,據陸媒報道稱,上海外管局召集部分中資銀行開會,要求對於合夥企業辦理跨境投資項目,資金來源追溯為個人出資的,叫停辦理購匯。

對於跨境投資項目金額超過等值5000萬美元的項目,項目或企業負責人需事前到上海外管局進行約談;合夥企業資金來源非個人出資的,金額超過等值500萬美元的,有關負責人需到上海外管局面談。這說明中國正加大資本管控力度,緩解資本外流對外匯儲備的損耗。

毫無疑問,英國退歐、全球市場恐慌情緒蔓延,美元資產備受青睞,這些對人民幣構成貶值壓力。但深入本質看,隨着英國退歐以及歐盟內部裂變,美國製造業復甦和特朗普崛起,新興經濟體普遍疲軟,處於去槓桿去泡沫階段,標誌着一場逆全球化時代正悄然開啟。

6月30日離岸人民幣再遭暴跌

在這個時代格局中,美國不再是純粹的消費者,資本的淨輸出者,而將轉變成資本的輸入者,全球市場的競爭者,這意味着全球未來市場將更加擁擠,也宣告美國印鈔消費時代終結。各國只能充分發揮創新優勢,通過提高核心競爭力,來擴展生存空間,並贏得全球資本青睞。對於大國來說,如果不具備核心競爭優勢,經濟長期停滯乃至深度衰退,將是大概率事件。

中庸戰略、中國樓市與人民幣

匯率是一國經濟狀況的集中體現,反應市場整體預期。2015下半年以來,為維繫人民幣匯率穩定,中國央行已經做出最大努力,但經濟基本面不改善,市場悲觀情緒很難得到有效抑制,這隻有依託控通脹、擠泡沫、促民生方式,促進經濟結構優化調整。需要政府出台切實的惠民政策,才能最大程度提振市場信心,進而緩解資本外流的步伐。

然而,結合現實環境看,中國正在控通脹、保泡沫、穩匯率、促增長間尋求緊平衡。既希望通過基建投資和房地產,來保持經濟中高速增長。又試圖穩定房地產價格,防止深度滑坡觸發金融風險,同時以房地產加槓桿方式,緩解地方財政壓力。並且,又擔心通脹和資產泡沫迅猛蔓延,對人民幣構成巨大貶值壓力,頻頻通過輿論引導和微調,以圖為市場降溫。

這種多方調和的「中庸」舉措,讓市場各方看不到縱深改革的決心,相反,受短期利益訴求支配,央企國企、商業銀行、社會遊資等,紛紛將目光鎖定在房地產市場。在他們看來,房地產是中國經濟最後屏障,也是實體經濟蕭條環境下,最後套利增值的平台。

6月29日,上海再出地王,央企中糧集團以35,700元/平的天價(1人民幣折合約0.1503美元),摘得上海浦東新區新場鎮地塊。而新場二手房均價為18,000元/平米,新房價格24,000元/平米,這也意味着這塊地的樓板價是周邊二手房價格的兩倍,是新房的1.5倍。可拿瘋狂二字來形容。

另據中共官方數據顯示,5月份中國70座大中型城市房價上漲6.9%,較4月份的6.2%出現加速。其中,深圳、上海、北京房價分別同比上漲53.2%、27.7%、19.5%,而沿海城市廈門上漲28%。二線城市南京合肥漲幅也超過20%,高於北京房價漲幅。

如此驚人的漲幅,對少數利益群體來說,是巨額財富與內心歡喜。對實體經濟則是不折不扣的災難。資產泡沫促發高通脹,嚴重擠壓企業利潤空間,增加經營成本,並對企業生產和創新精神構成吞噬,逐利是任何企業與生俱來本能,當房地產一枝獨秀、展翅高歌時,又有哪些企業能經得起誘惑呢?千方百計涉足房地產參與投機,成為很多企業主共同現實選擇。

任何房地產泡沫,無不是廉價貨幣堆積的結果,維持趕英超美的房地產價格,需要央行貨幣政策持續寬鬆,貨幣不斷超發,銀行信貸持續擴張,這與穩定匯率形成悖論。

貨幣購買力強勁、實體經濟可持續發展、社會有效需求旺盛,經常項目持續順差,是一國貨幣匯率堅挺的基礎。控制資本外流,保持人民幣匯率穩定,需要央行回歸穩健貨幣政策路線,這並不符合中國經濟現實環境。所以,人民幣中長期貶值趨勢,成為社會各方普遍共識。

責任編輯: 楚天  來源:多維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6/0702/7637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