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言論 > 正文

郭寶勝:如果當年趙紫陽像葉利欽那樣登高一呼——

—反思「六四」的新突破

作者:
《金》在批評趙紫陽時,特別提到趙是無神論者,這就使《金》對「八九」的反思提升到信仰的高度。有了信仰,就有更高嚮往,有超乎生死的勇氣。對於有信仰的人來說,並不是「千古艱難唯一死」,信仰者會坦然接受死亡;不畏生死,是信仰者的主要特徵。而「好死不如賴活着」的價值觀,使我們民族在重大抉擇時往往怯懦,讓人扼腕嘆息。葛底斯堡古戰場做出了最好的明示:信仰是唯一的出路。

金棕櫚首映式後,與會者憑弔美國內戰葛底斯堡戰場。這是坐落在這座舊日戰場上的主碑。2016年5月22日拍攝

看完由鄭義先生、王康先生與北明老師精心製作的恢弘影像之作《金棕櫚∙葛底斯堡賦》(以下簡稱《金》),不禁熱淚盈眶、感慨萬千。且不說《金》在語言、畫面、音樂等方面的藝術感染力,單單就一個老流亡者以葛底斯堡戰役為背景,記述「六四」,反思「八九」民運及我們民族的命運,乃是一個嶄新的角度。《金》是近年來少有的、使人深省、催人發奮的好作品,它帶領我們重經那一幕悲壯的歷史,重睹英烈的鮮血,在葛底斯堡這片神聖之地,登上祭奠英魂的祭壇,叩問自由在中國的出路。

首先,將祭奠「六四」英烈放於葛底斯堡,就獨具匠心,讓人深思。影片以葛底斯堡為背景,大篇幅地描述了這場美國南北戰爭中的決定性戰役,而主人公——一個老流亡者,在此地一次次地徘徊,回憶「六四」,反思「六四」,認識「六四」。以葛底斯堡為背景來理解和反思「六四」,是27年以來少有的角度。27年來,人們將「八九」民運定為和平、理性、非暴力的群眾抗議運動,舉世關注的是其所表現的道義、良知的精神力量及普世價值,而從來沒有人將中共當局與抗議的民眾視為戰爭的雙方——就政治而言;也沒有人將整個這場運動視為一場「戰爭」。《金》突破了人們以往認識的局限,用主人公鄭義的話說:「我的葛底斯堡就是北京的『八九∙六四』。」

《金》從正義與邪惡、自由與奴役、民主與專制的對峙,來看待民眾對中共統治者殘暴統治的英勇反抗,交鋒對壘、敵我分明。27年前的這場運動不是體制內的改良,也不限於體制內的街頭抗議,其本質乃是從根本上否定40年來中共的殘暴極權統治。當鄧小平調動幾十萬野戰軍進駐北京時,天安門廣場上學生、知識分子們,卻少有人將之與戰爭聯繫在一起。與木樨地的北京市民相比,學生、知識分子們更缺乏對統治者的殘暴認識,缺乏推翻極權制度的決絕意志,缺乏戰場上那種捨身忘死的勇氣。

《金》中的主人公鄭義坦言:我們失敗了,我們是失敗者,是以先烈的鮮血遮蓋自己恥辱的失敗的流亡者。這種對「六四」後的流亡者、倖存者的重新定位,石破天驚,打破了各種榮譽與桂冠的假象。「八九」運動的目的就是要使中國民主化,如果這個目的沒有實現,那麼我們就是失敗者,沒有什麼可誇口的,少數領袖的榮譽光環掩蓋不了「八九∙六四」失敗的真相。

對歷史的反思,在於如何開創未來。如果中國再發生一次大規模的學運或民運,我們當如何避免「六四」的悲劇,並獲得勝利?正是在這個意義上,《金》對萬眾同情、欽佩的趙紫陽先生提出了尖銳的提問:您為什麼不能像葉利欽一樣站在坦克上登高一呼,萬眾響應呢?您為什麼就錯失了當天在天安門廣場上的千古良機呢?真是:「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如果趙紫陽先生有與中共體制徹底決裂的勇氣,有將生死置之度外的擔當,那麼歷史就將改寫。

趙紫陽是失敗者,我們也是失敗者,我們都沒必要掩蓋失敗的真實,更沒有必要耽於道義的桂冠而忘乎責任。如此,才能促使我們思考「八九」民運為什麼會失敗、我們錯在哪裏、我們如何才能得勝;而失敗的恥辱,也會激勵我們調整思維、積極奮勇、再接再厲完成先烈們為之獻身的事業。

《金》在批評趙紫陽時,特別提到趙是無神論者,這就使《金》對「八九」的反思提升到信仰的高度。有了信仰,就有更高嚮往,有超乎生死的勇氣。對於有信仰的人來說,並不是「千古艱難唯一死」,信仰者會坦然接受死亡;不畏生死,是信仰者的主要特徵。而「好死不如賴活着」的價值觀,使我們民族在重大抉擇時往往怯懦,讓人扼腕嘆息。葛底斯堡古戰場做出了最好的明示:信仰是唯一的出路。

為什麼美國人敢於為他人的自由不惜一戰?為什麼戰爭勝利後,他們能那麼輕鬆地寬待曾經的敵人呢?為什麼葛底斯堡古戰場到處矗立着戰敗者紀念碑和雕像呢?如果沒有基督教信仰,對之很難理解。基督教認為人有根深蒂固的罪性,所以其不排斥以戰爭手段解決人類間的公義問題;不排斥佩戴槍支,以防範和遏制人間的罪惡。當你讀《五月花清教徒們的傳記》時,會驚訝地發現,他們佩戴槍支就跟我們家家需要鍋碗瓢盆一樣必需。基督教還認為每個人都是由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所創造的,神賦人權,即使戰敗者也是上帝的被造物,因此他們也享有表達的自由、有對真理不同理解的自由;何況南北戰爭雙方大部分都是基督徒,信仰同一個上帝。

《金棕櫚∙葛底斯堡賦》觀後,我深感各種衝突之對撞:非暴力運動與軍事戰爭;中國文化與美國文化;世俗價值與宗教信仰等等。然而這些極具張力的對撞和衝擊,非常有利於我們來反思「八九」運動,反思整個中國的民主運動;非常有利於我們總結教訓、汲取智慧,去完成先烈們的遺志。

《金棕櫚》首映式主題發言者之一,文學評論家孫乃修在葛底斯堡南卡羅萊納州紀念雕像前。北明2016年5月22日拍攝

美國長槍協會會員、文革中被中共殘殺的英雄遇羅克的胞弟遇羅文在《金棕櫚》首映後發表感言。北明2016年5月22日攝拍攝

美國依然強大、自由、祥和,但這一切不僅來之不易,而且是有原因的。我們探索其因,因為它對我們自身的前途是何等地重要;而《金棕櫚∙葛底斯堡賦》,乃是這種不竭探索中的一個里程碑。

責任編輯: 江一  來源:中國人權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6/0608/751495.html